8月28日,
66歲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辭職。
外界懷疑可能是腸炎癌變需要治療,
引發全世界關注。
同一時間
美聯社的一則重大消息被壓下
直到8月29日引爆全網
——黑豹扮演者查德維克·博斯曼去世
而且同為腸癌。
為什麼43歲的黑豹去世
66歲的安倍沒事?
腸癌是最好預防的癌症
早篩查早治療非常重要
腸癌從異常增生發展到晚期癌症,
整個過程長達10-15年。
給了我們充分的預防機會。
以安倍為例,
他的健康關係到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行。
所以每年都有體檢的習慣,
加上本人有50年的潰瘍性結腸炎,
尤其注重腸道的檢查。
該疾病的診斷手段就是結腸鏡,
它也是腸癌的早篩方式之一。
主要由一根帶有鏡頭的管子,
從受檢者肛門進入。
不但可以觀察整個腸道的情況,
上面帶有的鋼筋套還能直接摘取病變組織,
送到實驗室進行化驗。
前段時間,
安倍的醫生幫他做了麻醉下的大腸鏡檢查,
同時取下了一部分腸內組織,
進行活檢。
按日本醫院對於活檢組織的檢驗規則,
一般需要五至七天內出結果。
如果沒出現問題,
本人可以不用再去醫院。
但是安倍在8月24日又去了醫院,
外界猜測很可能發現了什麼「不好的結果」,
需要再進行繼續檢查,
這個不好的結果就是大腸炎發生癌變為大腸癌。
當然,即便癌變,
從時間推算,安倍也應該是早期,
而1期大腸癌的存活率,
現在已經可以達到95%以上。
一早一晚,決定一生一死
就在安倍為了靜心治療宣布辭職的同一天
美聯社發布消息稱,
電影《黑豹》男演員,
查德維克·博斯曼罹患結腸癌去世。
據紐約時報公布的生病細節,
這位演員在2016年被診斷出患有晚期結腸癌,
已經進展到了第四階段。
今年4月查德維克現身的時候,
整個人就已經暴瘦一圈,
6月還曾被緊急送醫,
最後仍不敵病魔而去世,
享年43歲。
為什麼同樣是腸癌
兩個人的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呢?
美國相關研究數據表明,
在被診斷為大腸癌的患者中,
約有91%的人超過50歲。
但一項新研究證實,
年輕人結直腸癌的診斷更有可能是晚期疾病。
根據調查顯示,
醫生在半數以上(51.6%)的年輕人腸癌患者中,
都發現了晚期疾病的跡象,
而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
這一比例為40%。
43歲的查德維克正是在這個範圍內。
數據顯示,
如果是早期腸癌,
90%以上的人都能活過5年,
活過5年沒有問題,
5年以後基本上就沒事了。
如果到晚癌,
100個人當中只有10個才能活過5年。
所謂晚期,就是指肝肺轉移。
同為黑人演星,
威爾·史密斯就因為及時做了腸癌早篩,
摘除一塊息肉,
病理報告顯示,
這是腺瘤性息肉,
含有癌前病變組織。
醫生表示:
「95%的腸癌由這種息肉發展而成。」
但早發現是好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周總光教授曾明確表示
篩查=預防+早期發現
切除腺瘤=預防
切除腺瘤=發病率降低
切除早癌=5年生存率提高,死亡率降低,經濟負擔降低。
威爾介紹,
自己能鼓起勇氣做腸鏡,
多虧斯坦福博士「再三督促」。
因為非籍人群發生結直腸癌的風險較高
從檢查結果看,
威爾規律運動、飲食健康,
過往也沒有大便出血等異常,
但腺瘤性息肉已悄然潛伏。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腺瘤可能已經在生長
2017年2月,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中國最新癌症數據,
揭示城市居民預期壽命85歲時,
累計患癌風險高達36%。
在高概率下,
每天約1萬人診斷癌症,每分鐘約7人確診患癌。
在癌症威脅下,更多患者面臨著沉重的負擔。
去年11月,
中國和美國同時公布了癌症費用研究成果,
其中美國癌症患者自付支出僅佔收入的24%,
而中國癌症的患者自付支出佔收入則高達58%。
可悲的是,高費用負擔並沒有讓這些患者活得更久,
2015年我國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是36.9%。
而美國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經接近70%。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最高的國家,
環境汙染
食水汙染
慢性病汙染
吸菸、不良生活...
誘變著癌細胞在人體內無限繁殖,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場癌症防禦的系統戰?
像首相一樣定期篩查
防癌效果最佳
美國預防組織推薦指南2016年明確提出:
腸癌是明確可以通過篩查,
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癌症之一,
近10年來,
美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平均每年下降2.7%
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5%。
其中53%得益於篩查,
35%得益於生活方式的改變。
還有12%得益於治療手段的增加。
所以退一萬步,
就算你的生活習慣改不了,
靠篩查也能預防一半以上的腸癌發生。
安倍和威爾做的都是結腸鏡,
但是由於需要把2米長的內鏡設備送進體內。
受到很多人的本能排斥。
看到醫生比劃腸鏡長度
威爾笑不出來了
而且為了方便醫生看清楚腸道裡的情況
受檢者需要提前吃瀉藥
拉乾淨肚子
據威爾後來在ins上說:
「藥效太猛了,
我花了3個小時才把我的內褲穿上。」
其實這還算好的
還有一些人因為喝不下3升的清腸水
沒排乾淨
做了一次不及格
還得二進宮呢...
而且這宮也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
因為我國每年只能提供800萬臺腸鏡手術。
所以一般預約就需要一個多月,
北京一些三甲醫院甚至排到了半年後。
如果你得做兩次腸鏡,
那一年就耗進去了。
其實,
腸癌篩查除了用腸鏡,
還可以查大便。
在《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
推薦的三種腸癌篩查技術中,
有兩種都是依靠大便的檢測技術。
一是免疫法糞便隱血檢測,
可以檢測糞便裡的血紅蛋白,
反映腸道發生異常之後出現的症狀;
二是
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
可以同時檢測糞便裡的血紅蛋白
和多種癌變信號。
因為腸癌是一個多階段、多因素的複雜疾病,
在不同的癌症階段甚至在癌前階段,
能提供的信號的強度都是不一樣的,
多靶點聯合檢測可以從多維度去看問題,
避免漏掉有風險人群。
為什麼大便這麼受重視?
人體每天會有部分腸壁細胞自然脫落,
在有癌症或癌前病變的結直腸中,
異常細胞伴隨正常細胞進入腸中。
大便是在腸道中產生的,
如果大腸上皮細胞出現異常信號,
能第一個時間把它帶出體內的就是我們的大便。
所以,
糞便樣本是一個獲取腸癌信息最早的渠道,
而且是一個非常方便的渠道。
因為相比需要跑醫院、有侵入性的腸鏡檢查,
這兩種檢測只需在家取一點大便,
就能及早發現腸道中的異常情況。
整個過程對日常生活無明顯影響。
由於腸癌從息肉發展到癌變,
整個過程長達5-10年,
過了40歲,
很多人可能都已經是早期了。
因此美國癌症協會建議腸癌篩查從45歲開始。
中國人的發病年齡提前,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建議
腸癌篩查從40歲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