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 07: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賀能坤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內地西藏班(校)(以下簡稱「內地西藏班」)政策是我國一項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自1985年創辦至今,內地西藏班已走過了30餘年的歷程。在過去30餘年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甚至在全國動員相關力量支持內地西藏班的發展。內地西藏班本質上是另一種形式的「教育援藏」。30餘年的持續投入,內地西藏班取得了怎樣的教育成效?這些成效如何?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無論是從投入產出角度還是社會關心角度來看,均需要給予積極而明確的回應,以促進內地西藏班健康、快速發展。
教育成效的焦點是學生的成長
據教育部民族司的統計結果,截至2015年,全國22個省市的17所初中、68所高中、48所中職學校設立了內地西藏班,年招生計劃分別為初中1500人、高中3000人、中職3000人,在校生達2.1萬人。30年來,累計已招收西藏初中生4.6萬人、高中生3.5萬人、中職學生0.9萬人及其部分散插班學生,各類學生已達10.77萬人。這一系列數據顯示了內地西藏班在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方面的成效,即培養了西藏社會急需的各級各類人才,為西藏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儘管不同需求主體眼中的教育成效並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這是實現國家、政府、民族等不同主體追求教育成效的前提條件和先決條件。早在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就提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四種學習將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四大支柱」科學、精練地提出了新時代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應培養人的這四個方面的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這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教育發展均適用。「四大支柱」是內地西藏班教育成效的重要體現。
新的歷史時期,越來越多的人同意將「使人幸福」作為教育、福利等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國「新課標」提出,教育在關注學生學業質量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絕不能以「育分」代替「育人」。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也是內地西藏班教育成效的重要體現。由此可見,內地西藏班的教育成效可用「4個學會」和「1個主觀幸福感」來進行衡量。
教育成效體現在五個方面
調研發現,內地西藏班教育成效的均值為4.26,高於中位數3,表明內地西藏班的教育成效總體上是顯著的,且總體處於中等偏上水平。
「學會認知」的均值為3.74,處於中等偏上水平。1.學會學習的能力強。他們普遍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多數學生直接把在內地學習的目標等同於「升入大學」,進行這一定位的比例高達82.76%。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學習效果、批判精神等方面的均值分別為3.99、3.63、3.70、4.16、3.34,均處於中等偏上水平。絕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有著很高的評價:「我在內地班學習收穫很大」和「我對學習充滿自信」的均值分別為4.18和4.14。同時,內地西藏班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學習效果4個方面表現為兩兩相關,均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2.對自己有著正確的認識:88.2%的學生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有著自己明確的人生理想。他們在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正確對待失敗4個方面的均值分別為3.83、3.30、3.69、3.48,均超過中位數3。內地西藏班學生不僅能在宏觀層面認識自己的民族、認識自己的國家,而且能在微觀層面清楚自己的優點、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能正確處理,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認識。3.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環境,包括認識西藏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均值分別為3.74、3.95,均超過中位數3,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多數學生能意識到西藏自然環境的獨特性,增強了保護環境的自覺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理解生活在該環境中的人類活動的特徵,能理解、認同與環境相應的藏文化。當學生們能很好地認識自己的環境時,他們才會從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探索與之相應的各種行動,從而推動西藏走一條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之路。
「學會做事」的均值為3.68,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學生在協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決衝突能力、溝通能力、判斷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等方面的均值分別為3.71、3.74、3.84、3.55、3.66、3.57,都在3.5以上。他們在學校的引導下學會與他人進行友好協作、獨立管理生活和學習、學會如何化解衝突、學會在沒有父母的時候正確判斷自己的所思所行,並積極地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