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11:26 來源:太原晚報
參與互動——訪奇石愛好者閻寶生
一進門,嘿,一大桌"宴席"已經擺好。"四喜丸子"、"紅燒魚"、"清蒸扇貝"……看著讓人食指大動。坐在客廳,八仙桌上擺了幾碟"點心",有"草子糕",還有"拿破崙"。大果盤裡放著"黑瓜子"、"慄子",菸灰缸裡也放好了幾支"香菸"。招待客人的派頭挺足,但您別忙著下嘴,否則非崩了牙不可。這些看似美味的"菜餚"和"點心",全都是石頭。咽下口水,再摸摸,真的是石頭。這些石頭都是69歲的太鋼退休職工閻寶生收藏的,人們稱他作"老閻"。
活色生香的石頭宴
10月26日上午,秋風蕭瑟,寒意陣陣,但走進桃園北路一社區居民閻寶生家,所有人都忘卻了寒冷。不大的門廳裡,一張大桌子非常惹眼,桌子上滿滿地摞了50道「菜」,「烤乳豬」色澤焦黃,「元宵」滾得圓溜溜,「煎餃」黃澄澄,「牛肉」纖維分明,白嫩的「扇貝」上還撒著蔥花,藕絲切得均勻有致……「菜餚」或用小蒸籠,或用魚盤,或用青花瓷大碗盛放,有葷有素,營養搭配均衡,席間還擺了瓶「茅臺酒」。「好菜好酒」都上了桌,讓人看得垂涎欲滴。
「這是我『奇石宴』的一部分,整個『宴席』總共108道菜,地方有限,只能擺出來50道。」指著這一大桌「菜餚」,老閻語氣很平常,似乎這真的只是一桌普通的宴席。提起這些石頭的故事,老閻說:「這些石頭都是原汁原味地展現,除了用膠水固定粘合外,沒有經過任何人為的雕飾,石頭的外皮和人的皮膚一樣,不能破壞。」
這「奇石宴」只是老閻收藏的一部分,他家兩室兩廳的屋裡,到處都是石頭。老閻還製作了十幾個大型奇石小品。40多塊小石頭組成的「清明上河圖」中,挑擔的、抬轎的、喝茶的、推車的,全部都是石頭。經過加工,這些石頭似乎有了生命,活靈活現地訴說著它們的故事。而在「紅色系列」中,一塊黑石上天然印有「八一」兩個小字,老閻在石頭上放了一把戰刀形狀的石頭,寓意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三顧茅廬」小品中,給一枚似乎穿著長袍的石人加了把扇子,就變成了「諸葛亮」,對面3個惟妙惟肖的石人分別是劉、關、張,配以黑檀木雕就的底座,石頭展現的意境令人回味。
北上南下收集奇石
老人說,他目前收集的奇石已有幾萬塊。2005年,剛剛退休的老閻在迎澤公園參加了一次石博會。原以為石頭粗拙笨重,想不到竟然富有靈氣,讓人產生無限遐思。從那時起,老閻開始與石頭結緣,碰到圖案有趣、形狀有特點的石頭,便收集起來,還專門和朋友到垣曲縣黃河灘去「淘石」。
原以為山西山多石頭多,並不缺奇石,但從奇石收藏角度看,山西的奇石資源並不算太豐富。而新疆和內蒙古有不少戈壁石,經過上億年的風化,被沙子天然琢磨出各種造型,質地和顏色都屬上乘。為此,老閻跟著藏友坐一晚上大巴車到銀川,再倒車去阿拉善左旗,從當地牧民手中採購,經常是以20元一箱的價格買回石頭,運回太原再慢慢挑揀。戈壁石有奇趣,而廣西柳州的水石和桂林的古陶石則另有一番風味,溫潤而手感好,聽說這些信息,老閻又南下去淘石。
時間一長,根據各地舉辦石博會的時間,老閻每年都有了固定的「日程表」。3月份去石家莊,6月份去哈密,7月份到烏魯木齊,8月份去柳州,9月份去阿拉善。陶醉在石頭海洋中,老閻感受到了極大的快樂,就和過節一樣。
因石頭而豐富的人生
到處「趕會」選石頭,連路費帶買石頭,去一個地方就得花幾千甚至上萬元。身為太鋼一名普通退休職工,老閻每個月不到3000元的退休工資經常花得精光,成為名副其實的「月光族」,有時甚至還得兒子資助。在老閻家裡,除了床就是石頭,每天與石頭為伴,還得花費不少精力和金錢,這是為的啥?
老閻說,沉浸在石頭的世界裡,可美哩!這些石頭是象形石,都有生命,可以「對話」。譬如「屈原駐足汨羅江」的石頭小品,當老閻在新疆拿到那塊石頭時,腦海中就呈現出屈原的歷史故事。前不久,看到一塊石頭形似蘿蔔,已經收集了一大桌「菜」的老閻自然不能錯過,回來後配了「蘿蔔纓子」,讓人越看越喜歡。因財力所限,老閻的石頭單價通常在幾十元到千元之間,但經過他配以不同的背景,石頭就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意境。
老閻的文化程度並不高,高中畢業。他說,把玩石頭的石友中,不少人文化層次都很高,在與他們的交往中,自己也在不斷學習,才能與更多石頭產生「共鳴」。在此過程中,老閻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不管在北疆還是南方,都有知己,家中也常常會迎來五湖四海的石友,就連最初對他收藏石頭抱懷疑態度的老伴兒,現在也會約朋友來家裡觀賞奇石。對老閻而言,石頭已經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本報記者侯慧琴
通訊員孟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