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09時43分,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三顆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隨著它在北鬥三號組網「大棋局」的落子定盤,北鬥三號30顆組網衛星已全部到位,星座部署全面完成。這顆「收官之星」帶著幾代人不斷求索的夢飛向了那片壯麗的星空!
1994年我國啟動了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建設,即為「北鬥一代」,第二步則是在2004年,啟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2012年形成區域無源服務能力。而第三步正是在今年,形成全球無源服務能力。一顆顆組網衛星不斷發射升空,在天空中「織」出了一張信息網。
逐夢「北鬥星」的背後是幾代人的接力奮鬥,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北鬥」星光日漸耀眼。「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北鬥人始終沒有動搖走自主可控道路的決心。北鬥一號解決了衛星最基本的問題,例如供配電的太陽帆板、控制系統的轉動機構等,這些核心產品的國產化,讓北鬥衛星有了一副「中國體格」;北鬥二號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攻克了以導航衛星總體技術、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為代表的多項關鍵技術,讓衛星導航系統的「心臟」跳動出「中國心率」。三代北鬥系統通過探索與實踐,也交出了閃亮的答卷。
曾有人問,北鬥為何讓國人如此提氣?答案4個字:自主創新!以國為重是北鬥的核心價值觀,自力更生是北鬥的風骨,不斷創新則是北鬥的靈魂。從「兩彈一星」到「神舟」「北鬥」,從「東風」到「銀河」「天河」,歷史經驗一再證明,我國科技發展較好的領域,靠的就是自主創新。變「為我所用」為「由我所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世界科技領域佔上一席之地。
衛星導航的競爭不僅是技術體制的競爭,同時也是星座與信號的競爭。中國與歐洲、美國就衛星頻點和軌位問題經歷了多年的協調工作,背後充滿了大國航天的「博弈」。如今,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成功組網,標誌著我國在衛星導航系統領域,有了和美國GPS導航系統實力PK的「資本」。第一次達到元器件100%國產化要求,第一次提出合作與兼容……這些都讓中國的航空航天和衛星監測技術在世界上更有底氣。
德國科學載荷項目組負責人、基爾大學教授羅伯特·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曾說過,「中國航天的發展速度『讓人驚嘆』」。沒有奮勇拼搏,哪來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蹟」?新時代下,更多的科研骨幹、領軍人才、青年才俊和創新團隊抓住機遇、不負韶華、勇立潮頭、銳意進取,在這條「通天大道」上,將個人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大潮,才讓我們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徵程上蹄疾步穩,驚喜連連。
有夢想就有目標,有希冀才會奮鬥。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腳踏實地,自主創新,我們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自會多幾分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上,自會多幾分從容。(文/高飛)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