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報告:新型舉國體制下建設航天強國的思考

2020-12-16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這一觀點,具有科學理論基礎和實踐發展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嫦娥四號任務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這一科學論斷,揭示了我國航天事業遵循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規律的客觀事實,指明了我國航天事業在新時代堅持、鞏固和發展新型舉國體制的方向。

如何準確把握「新型舉國體制」的科學內涵,如何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新時代高質量建設航天強國必須著力思考和探索實踐的重大課題。

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科學內涵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型舉國體制」,從根本上說,是國家治理體制的新變革和新的政治體制安排,表現為制度性的組織方式,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創新性。

「新型」之要義,就是改變傳統舉國體制以行政配置資源為主的單一模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強各種力量的統籌協調,實現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有機互動,推進內外部創新資源的集納融合,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新型舉國體制」具有四方面優勢:一是以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目標為出發點,統籌推進國防建設、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確保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緊密銜接、有機互動,實現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二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破除傳統體制弊端,優化機制,實現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充分流動,釋放發展活力;三是以集中力量、科學統籌、協同攻關為途徑,實現人才、技術、知識、資本等要素的統籌配置、協同發力;四是以現代化重大戰略工程和關鍵核心創新為抓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凝聚社會最大共識和最大合力,實現戰略性產品和關鍵性技術突破。

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國航天事業60餘年的發展歷程,是實踐和發展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歷程,舉國體制是貫穿始終的制度主線。

進入新時代,我國航天事業邁入了從跟跑為主到多領域並跑、領跑,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轉變的發展時期,在許多關鍵領域進入了「創新無人區」,發展的歷史方位、支撐基礎和發展態勢呈現出新變化:

一是使命任務發生轉變,對我國航天事業做大做強賦予了更廣內涵。作為融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於一體的太空高邊疆,實踐活動不再只是人類探索未知的手段,更是提升國家實力、推動經濟發展、增進國際合作和驅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抓手。黨和國家賦予航天的使命任務內涵也發生轉變,從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為主,轉變為滿足國防安全建設需求和國民經濟發展需求並重。

二是政策機制發生轉變,有助於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釋放出更強活力。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堅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入推進人才體制、財稅金融體制、收入分配製度、國有企業等方面的改革,不斷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顯著地激發了航天事業各類主體的發展活力。同時,政府堅決破除行業準入「玻璃門」「彈簧門」,鼓勵、引導社會資源進入航天領域,航天領域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的渠道不斷暢通,機制更加完善。

三是創新環境發生轉變,為我國航天事業跨越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當前,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和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交織互動,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智能製造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站在這一關鍵節點上,我國航天事業如果不能在創新領域取勝,就不能掌握全球競爭先機和優勢,邁向航天強國就會失去支撐。

四是資源條件發生轉變,為我國航天事業資源配置提供了更好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充分發展,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益健全強大的國家工業體系和創新活躍的社會資源力量,不斷豐富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主體、資源選擇,使航天領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具備了現實基礎。同時,社會資源有意願、有實力進入航天領域,使我國航天領域創新資源配置模式、提升資源配置效益具備了主觀條件。

這些新變化、新特點,是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更為我國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現實支撐。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我國航天事業由大向強,既是量變的積累,更是質變的飛躍,需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把有效的市場機制和有度的宏觀調控結合起來,統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市場主體作用,創新資源配置模式,主動調整生產關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運用更加科學、更具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模式機制、行動舉措把事業推向前進。

(一)堅持黨對航天事業的領導,是把「新型舉國體制」制度優勢轉變為航天事業發展優勢的根本保證。航天事業是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服從服務於國家戰略和發展大局,始終把自身發展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樞主線中,同心共築、同頻發力、同向前行。新時代發展航天事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揮國家中長期規劃的引領作用,一張藍圖繪到底,梯次接續、持續推進,確保發展主線不偏航、不反覆。新型舉國體制是新時代推進科技創新的創新制度安排。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高質量推進航天強國建設,應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通過頂層制度設計,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推動各方面協調行動、有機融合、增強合力,切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政策優勢、發展優勢,落實到航天強國建設的各個環節。

(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新型舉國體制」下高質量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框架下,新時代高質量建設航天強國,主導權在政府,主體則在市場,必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科學宏觀調控和有效政府治理作用。應主動地、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新特點,不斷提高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打造開放型發展格局,暢通社會資源流入、航天技術成果轉出的渠道,尊重、保護並尋求航天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主體利益最大公約數,確保人才、知識、資本、數據等各類資源要素在市場化規律下,以兼顧國家戰略目標和市場價值實現為導向有序流轉。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發揮國有企業航天主力軍作用,有效增強商業航天發展活力,構建科學合理、規範有效的資源配置長效機制,探索建立更加緊密的資本型協作機制,推動航天行業內外、軍民各方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深度融合,提高航天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我國航天整體發展質量和效益。

(三)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新型舉國體制」下建設航天強國的內生動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著眼於「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而提出的「新型舉國體制」這一戰略論述,突出反映出科技創新領域是新型舉國體制的最佳發力點。新時代高質量推進航天強國建設,需要在新型舉國體制制度安排下,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更強內生動力,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按照「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的戰略要求,以航天重大工程、重大專項為著力點,發揮工程專項牽引拉動作用,帶動實現一系列前沿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突破。堅定不移走自主可控、自主創新發展道路,聚焦航天事業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構建國內產學研用資政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讓機構、人才、市場、資金都充分活躍起來,多位面、多層次、跨領域綜合發力,解決元器件、原材料等一系列「卡脖子」短板問題,「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準確把握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辯證關係,在堅持自主創新、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前提下,推動開放創新、兼容並蓄,推進以空間站、空間探測任務為載體的高層次國際合作,在開放創新中提升,實現更高層次的自主創新。

(四)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釋放「新型舉國體制」下航天強國建設主體的發展活力。改革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思想分析和解決在新時代面臨的突出問題的科學實踐,目標是通過調整生產關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當前階段,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主體仍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是有益補充。強國必須要有強企支撐。高質量建設航天強國,關鍵主體在國有企業,核心根本在於激發國有企業發展活力,推動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企業。在國家深化改革的總方略總框架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堅持兩個「一以貫之」,著力推進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全面增強航天國有企業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以國有企業改革頂層設計為框架,以國家政策性改革為契機,推動航天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加速推進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建立產權清晰、治理規範、運行高效的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權多元化、資產證券化等手段,最大程度發揮改革乘數效應,釋放最強發展活力,為航天強國建設發揮更強戰略支撐作用。

(五)堅定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夯實「新型舉國體制」下建設航天強國的人才基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與時俱進地以精神文化涵養人才,按科學選用育留人才,厚植建設航天強國的人才基礎。一方面,準確把握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這一核心本質,改革航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打造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構建由首席技能專家、技能帶頭人和後備人才組成的技能人才隊伍,培養一批適應現代企業精細化、專業化管理要求的經營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充分認識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一關鍵根本,在社會主義分配製度下,注重精神激勵、物質激勵相結合,激發航天人幹事創業動力:既要傳承和弘揚航天「三大精神」,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有的「人民科學家」等國家榮譽表彰作用,強化優秀精神文化的感召力、引領力和塑造力;也要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物質激勵,加速改革航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推進員工持股制度,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對創新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更加有效地調動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地推動航天強國建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院長 張洪太)

【責任編輯:趙藝涵】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焦點

  • 新型舉國體制引領戰疫科技創新
    新型舉國體制之下,科研攻關、科技進步與創新成果轉化得以順利進行,快速在戰疫中發揮出巨大作用  提到戰疫中的科技進步與創新,離不開新型舉國體制,它的內涵是怎樣的?  何虎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 堅定不移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本報評論員 樊大彧今日社評構建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有利於破除傳統體制弊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有利於增強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應對國際風險挑戰的能力,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在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重點領域系統性地謀劃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彰顯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重點聚焦少數關鍵環節、關鍵領域和關鍵產品穩步推進,為我國科技和產業安全提供足夠保障能力。
  • 什麼是科技創新戰略的「新型舉國體制」?美國早就已經在做了!
    >與單一國有制和計劃體制下「兩彈一星」的「舉國體制」不同,如何建立混合所有制和市場經濟條件之下的「新型舉國體制」?這種軍民融合的體制將信息、生物、能源、納米和材料等幾乎所有高科技研究都納入了「國家安全政府部門」的管轄範圍,從而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相對分散的網絡型舉國體制。美國的這種網絡型舉國體制為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建設「新型舉國體制」特別是軍民融合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了重要借鑑。
  • 從"均衡治理"維度構建新型科技創新舉國體制
    如何加快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如何推進科技創新基礎性制度的落實?近日,本網記者特邀近年來一直關注新型舉國體制研究的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教授黃濤,圍繞以上問題建言獻策。您認為,中國特色科技創新舉國體制具有哪些優勢,加快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義又表現在哪些方面?
  • 政經有話說|王志剛談新型舉國體制新特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網北京1月7日電 舉國體制是在特定領域實現國家意志的一種特殊制度安排。世界主要創新大國在戰略高技術領域都採取過集全國資源、舉全國之力的做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那麼,新型舉國體制有何新特點?近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在科技活動中,歷來扮演著組織者的角色。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打造面向未來的發展新優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創新領域,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和「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體現。新型舉國體制正是在繼續發揚這一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和「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體現。新型舉國體制正是在繼續發揚這一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
  • 風採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中國將用2年時間建成空間站
    吳燕生:中國航天在黨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支持下,應該說經過六十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現在大家都非常關心中國航天的發展。 在這之後,中國航天將在12月發射中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徵8號,明年進入「十四五」之後,我們還將進行中國的空間站建設,屆時中國航天又將迎來新的發展。同時跟大家介紹一下,明年火星探測器將落在火星,開始火星的巡視探測,這些都是中國航天在近期一系列大的任務。
  • 「地評線」齊魯網評:「鬥轉星移」,腳踏實地建設航天強國
    1994年我國啟動了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建設,即為「北鬥一代」,第二步則是在2004年,啟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2012年形成區域無源服務能力。而第三步正是在今年,形成全球無源服務能力。一顆顆組網衛星不斷發射升空,在天空中「織」出了一張信息網。
  • 烏山時評: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福州力量
    中國航天領域年度盛會——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18日至21日在福州召開。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福州力量,一個重要的契機到來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近年來,福州把發展航天產業作為科技創新、產業提升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設海絲衛星產業基地,培育了福大創新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臺。
  • 國資報告:2018年度國資國企十大關鍵詞發布
    過去的2018年,一些關於國資國企的詞彙頻頻出現。《國資報告》聯合今日頭條、國資委網站、國資小新,從「兩微一端」和網絡大數據種篩選出年度國資國企十大關鍵詞。這些熱詞勾勒出新聞熱點,體現出改革動態,反映出發展變化。
  • 中國2020年將力爭超越歐盟 成為世界航天強國
    原標題:在軌太空飛行器逾兩百顆、年發射三十次 我國二○二○年成為世界航天強國科技日報北京10月18日電 (記者付毅飛)十九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18日在京透露,到2020年,我國力爭實現在軌太空飛行器數量超過200顆,年發射30次左右,超越歐盟,基本到達世界航天強國水平
  • 李小鵬擔任交通運輸部推進交通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
    2017-11-26 22:39 | 「大白新聞」微信公眾號11月23日,交通運輸部推進交通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研究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研究體系、規劃體系及分工方案。領導小組組長、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主持會議。據悉,這是李小鵬首次以「交通運輸部推進交通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的身份主持召開相關會議。
  • 倪峰:警惕美國特色「舉國體制」的形成
    2013年,中國的一系列舉措使美國開始對中國的戰略意圖產生質疑,其中包括: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被美國解讀為拒其於西太平洋之外;南海島礁建設,被美國指責為幹擾其「航行自由權」;以及更為宏大的「一帶一路」倡議,被美國解讀為融「海權論」、「大陸中心說」、「大陸邊緣說」三大地緣戰略理論為一體的「世界島」戰略,美國將從此被排擠在世界政治中心舞臺之外。
  • 關於建設文化強國的一點思考
    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長遠戰略。這一戰略令人十分鼓舞。
  • 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解讀《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解決實際問題
    一、《綱要》的起草背景和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精心謀劃,狠抓落實,不斷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同時,與建設世界體育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地域間、城鄉間、行業間、人群間體育發展不平衡,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發展不協調,不同項目間發展不均衡,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體育促進全民健康的作用發揮不充分,體育社會組織發展不規範,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不充足,全社會興辦體育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等,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
  • 【盤點】2019年度十大國資微新聞
    近日,《國資報告》聯合「國資小新」、國資委官方網站和多家主流媒體,從2019年公開發布的國企國資新聞中,整合、推薦了22個選項,參評【2019年度十大國資微新聞】。截至2019年12月31日,綜合各平臺投票及大數據分析,年度國資微新聞TOP10誕生。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和建議
    【編者按】2020年2月23日,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教授牽頭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團隊撰寫的述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
  • 2030年前,我國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我們國家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沒有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嫦娥五號任務使用的就是我們特色的「中國方案」。記者:嫦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我們未來將立足於全月面到達。我們將在月球南極研製建設一個科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