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2020-12-12 國際在線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邵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創新領域,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新型舉國體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體現在科技創新領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在此,要深刻認識和正確理解新型舉國體制形成的歷史和現實因素,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從而使新型舉國體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新型舉國體制根植於中國的歷史傳統和黨的偉大曆程

新型舉國體制適應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是符合現代國家治理模式的創造性成果。

首先,新型舉國體制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和實踐的有益因素。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是數千年大一統的延續性,即大國政治、大國規模的統一性為文明之常態。這一傳統的舉國體制是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無論是在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行動、治理洪水的水利工程,還是在平衡南方與北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統籌農業與商業、資本的本末關係等方面,國家和政府均起著主導作用。同時,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也強調社會自組織的功能,尤其是發揮地方鄉紳的作用。政府並未全面取代社會與市場,政府與市場對立的情況也並未出現,政府、社會、市場三者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平衡。

其次,救亡圖存是近代中華民族最為緊迫的任務,必須要從農業國家轉變為工業國家。在向工業文明轉型的進程中,需要以國家組織和社會動員方式實現高度的組織化。與西方社會「早發內生型」的現代化模式不同,中國的現代化模式是「晚發外生型」,需要大力趕超西方國家。新中國舉國體制的根本目標正是國家的工業化,這一目標也只有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才能夠迅速實現。在這個意義上,舉國體制不僅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且也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有益因素,具有深層次的文明連續性意義。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和優良傳統。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和「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體現。新型舉國體制正是在繼續發揚這一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

新型舉國體制的提出,建立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歷史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了「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基本經驗。可以說,在新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歷程中,無論是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工程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等,舉國體制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及其現實成就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均需要有不同形式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與之相適應,並且要尊重本國的歷史傳統等因素。構建和發展新型舉國體制就是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承擔新的歷史使命,發揮新的歷史作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用的互動協同,促使國家治理朝著精細化的現代目標前進。

新型舉國體制是指以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為最高目標,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以現代化重大創新工程聚焦國家戰略制高點,著力提升我國綜合競爭力,保障實現國家安全的創新發展體制安排。新型舉國體制所面對的是市場經濟、全球化和數字文明新的時代背景。

其一,新型舉國體制超越了以往舉國體制以政府行政性配置資源為主的情況,堅持技術與市場經濟效益並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發揮統籌協調各方的主導作用,「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形成部門、地方、全社會參與的格局,最大程度地調動、激發各方主體積極性。

其二,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伴生著一定風險挑戰,新型舉國體制的突出優勢在於能夠更好地應對全球化挑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或地區都曾經提出關於產業和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使得它們在資訊時代的高科技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我國的新型舉國體制正是通過集中力量和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優勢,從而達到科技創新的目標。

其三,當今世界數位化高度發展,並逐漸與全球化形成了疊加效應,更容易形成系統性的重大風險。因此,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內在優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既要深化對外開放,又要應對西方國家帶來的各種挑戰。可以預見,未來國家之間競爭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並且將更加直接和激烈。我國仍然處於「趕超型現代化」的歷史情境中,依靠以動員式治理為關鍵機制的新型舉國體制在國家重點項目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制定戰略規劃,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使國家科研資源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單位,徹底解決好關鍵技術上的「卡脖子」難題,是屹立於世界強國的「不二法寶」。

新型舉國體制對於風險的承受、應對、化解是其他國家所難以比擬的。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尤其明顯地體現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它與群眾路線是互為表裡的關係,是中國政治體制與國家治理的核心特質。在疫情防控中,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堅持全國一盤棋並精準施策,高度組織起全國範圍內各級黨組織、社區基層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形成有力的社會動員網絡。得益於新型舉國體制,中國抗疫行動取得了領先世界的巨大成功。同時,世界範圍內的其他國家和民眾也看到了西方以「適者生存」為邏輯的政治和社會發展模式所存在的巨大弊端。

順應時代發展構建新型舉國體制

雖然目前新型舉國體製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我國的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一個國家社會結構的變動會帶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領域的根本性變革,難免出現新的矛盾和問題。畢竟原有舉國體制是與新中國成立後的計劃經濟體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存在著科層制的僵化性、治理資源的不充分性、政府管理能力欠缺等問題,這些因素綜合而成的治理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阻礙改革的深化,亟待在新型舉國體制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我們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市場與政府雙向互動,高度重視各領域創新變革。其中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是重點,無論是從宏觀布局還是微觀管理上,都要不斷推進市場環境和創新生態的完善。構建新型舉國體制能夠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從而凝聚社會最大共識,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原標題:【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體制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治國理政的嶄新局面,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全過程、落實到治國理政各環節,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治國理政的嶄新局面,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全過程、落實到治國理政各環節,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以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為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根本保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
  • 標註治國理政新高度(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三年多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定中國自信、總結中國經驗、增添中國優勢、完善中國道路,在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上實現了新的飛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  (四)治國理政的體系是否科學,可從兩個角度考量:怎麼看?怎麼辦?前者是認識論,決定著判斷力;後者是方法論,體現了行動力。  看似平常的問題,放在治理中國的語境中,卻變得不那麼簡單。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四個自信」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問題是治國理政的一個根本問題。近代以來,每一次大的社會轉型甚至社會進步都會出現文化選擇和走向問題。因此,怎樣看待傳統文化的價值,怎樣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就成為我們社會前進、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多年並一以貫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哲學傳統,儒道法等文化傳統的交匯融合及其開放、轉化,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精神等。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在「親親」「尊尊」原則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提倡人倫道德,主張崇德明善,經後世發展逐漸形成「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的道德思想體系;道家將「道德」視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普遍規律;墨家建立以「兼愛」和「利」為核心的義利道德學說,倡導「貴利重義」的道德思想;法家直面社會現實,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形成以「法」為基本準繩的獨特的道德觀
  • 繼往開來,掌舵揚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四大邏輯
    :「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將增進人民福祉的訴求與國家治理的目標內在地統一起來,賦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的時代內涵。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政黨功能的發揮,在當代世界政治實踐中,由政黨擔負治國理政的職責是普遍的制度化操作。然而,各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千差萬別,因此賦予政黨的使命也各不相同。新中國政治發展邏輯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與新型政黨制度同步建構。
  • 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支柱」
    這將是一次,不虛此行的思想之旅。  25日,學習小組(微信號xuexixiaozu)推薦了周新民談「習近平治國理政秘笈」系列第一篇《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貢獻」》;今天,繼續推薦第二篇《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支柱」》。  所謂四大支柱,即:  1、戰略定力  抓住戰略定力這一支柱,確保大局不偏方向。
  • 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治天下」思想
    這就要積極總結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鑑。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為「中和」。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政時就曾深刻指出,「貴和尚中」的中和文化這一「偉大的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也構成中華政治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治國理政智慧的靈魂。
  • 「中國關鍵詞——治國理政篇」雙語(九)
    今天我們從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和中國翻譯協會聯合製作的「中國關鍵詞——治國理政篇」中選編了與報告內容有關的部分關鍵詞,與大家共同回顧這些關鍵詞提出的背景和意義,一起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敬請關注。中國關鍵詞—治國理政篇
  • 人民日報:夯實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
    這一發展歷程就是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豐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夯實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新境界。
  • 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
    孔子的治國理政思想散見於《論語》各篇,看似雜亂無章、缺乏內在關聯,然稍加條貫分析,其實也有其內在邏輯和體系建構可言。細讀《論語》我們發現,「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惡」的思想應是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是我們理解其整個思想架構的鎖鑰。
  • 治國理政當懷「曾皙之志」
    筆者認為,這其中涉及到幾種治國禮政理念的區別:一是定位為自己抓政績還是為人民謀福利;二是立足於當前還是謀劃於長遠;三是解決具體政事還是立志追求終極目標的實現。從子路、冉求、公西華的回答中,我們看到的是治國、化民的具體實踐,不過尚屬一時一事的成就。但是曾皙的回答卻是「出發點實在,歸宿點宏偉。」既能回歸到修身的本位,又能表達天下歸仁,百姓安寧幸福、和諧治國的終極目標,故而孔老夫子給了一個「贊」!
  • 把握穩中求進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原標題:把握穩中求進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把穩中求進作為做好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經學是中國文化之魂,是中國諸學之定盤針,離開了經學,中國文化將成為滿地散錢,不成體系。  我國於近代引進西方大學制度,學科體系效仿西方建立,西方大學沒有經學,故中國所有大學都沒有經學系,由此,《周易》成了哲學著作,《詩經》成了文學作品,《尚書》成了史學著作,《論語》《孟子》《儀禮》《周禮》等經典更是失去學科歸屬,皆與傳統學術層面發生偏離。
  • 喻新捷: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
    孔子的治國理政思想散見於《論語》各篇,看似雜亂無章、缺乏內在關聯,然稍加條貫分析,其實也有其內在邏輯和體系建構可言。細讀《論語》我們發現,「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惡」的思想應是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是我們理解其整個思想架構的鎖鑰。以下我們將圍繞這個總綱,試勾勒出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全貌。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時代意義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順應歷史和時代要求,深刻總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精闢分析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發表了一系列講話和文章,在進一步深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認識的同時,探索和回答了怎樣治理國家、建設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的重大問題,形成了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集中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