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微博 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
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9月8日和9日連著兩天在微博上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
這條微博經多家媒體官微轉發,成了昨天的教育熱點。「新浪育兒」專門做了網上調查,到昨晚10:00,有302人參與投票,187人(61.9%)持贊同意見,認為應該重視傳統文化;89人(29.5%)反對,認為中考高考英語都是大頭,不學怎麼考;26人(8.6%)無所謂。
贊成的意見大致有:英語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學了浪費時間,大學時選擇英語或外貿專業,再學也不遲;英語學習其實也是應試,孩子們被應試害苦了。
不過,在「新浪育兒」轉發這條微博的評論中,反對取消英語的佔得更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誰說學英語就會忽視傳統文化?按這種邏輯,要不要把物理、化學也停了?
在快報家長QQ群裡,這個話題討論得也很火熱。大部分家長都贊成孩子早些學英語。
王旭明為什麼會談起這個話題?
昨天我們通過電話聯繫,雖沒能採訪到王旭明本人,不過王社長的助理李小姐,向我們稍作了一下解釋:「是從教育部的減負十條中『削減英語』這個風向標出發的。不過王社長發這條微博並不是為了迎合教育部的這個文件。」
(記者註:8月21日,教育部發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面向社會徵求意見,9月4日,十條規定經修訂後再次公開徵求意見。相比第一版「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從四年級開始,語文、數學、外語每學期可舉行1次全校統一考試」,第二版中「從四年級開始,除語文、數學每學期可舉行1次全校統一考試」,把外語去掉了。)
昨晚,王旭明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對這件事發表了回應(有刪節)——
9月9日,我以每日一呼的形式連發微博: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我知道這會引起爭議。的確有研究表明,幼兒階段是語言天賦發展和培養的最好階段,因此有人極力主張將幼兒學英語提前。還有一種理論認為,處於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必須處於國際化教育環境並和外國接軌,讓娃娃早學英語就是國際化的具體表現。更有上綱上線者把學英語同改革開放聯繫起來,不學英語就是反對改革開放。如此等等,不管貌似有理的論證,還是毫無道理的無限上綱,都不能從根本上動搖我的判斷和呼籲:全國娃娃學英語不合國情、當下情和中國孩子身心健康,荒謬至極;制止全國娃娃學英語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首先,我提出「全國娃娃學英語當急剎車」觀點的基本依據就是立足當下中國國情。我們的母語漢語正在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不會說好中國話以及不會用中國話的現象普遍存在。
其次,從世界各國情況來看,保衛母語幾乎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共同的綱領和決策。
第三,就我國娃娃智力和語言發育的實際情況看,統一要求小學開設英語、片面追求英語成績的提高,既不實際,也毫無必要。
既然如此,為什麼娃娃學英語如此如火如荼、止不住掐不斷呢?
必須指出,學英語沒有錯,娃娃學英語也沒有錯,錯就錯在要求全國娃娃學英語,而且不斷提高標準。改正這一不合理現實並不難,只要痛下決心,甚至矯枉過正。
小學要不要學英語不妨看看各界觀點
對於這樣一個話題,肯定不會有標準答案。每一方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家長也會有自己的選擇。我們不妨看看各界觀點——
浙大附小調查一半以上孩子除了在學校學還要到外面學
家長對英語的重視不亞於語數
浙大附小2004年前後嘗試過一年級開始學英語,2007年取消了;今年又開始在一年級開設英語活動課。為什麼開了又取消,現在又重開呢?
浙大附小英語教研組長林嫻老師說,中間幾年取消,並不是認為英語課設置不合理,成效不好。當時設置這項課程的時候是認為語言很重要,可以豐富低年段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當時一二年級沒有科學、計算機等課程。後來一二年級開設校本課程,擔心增加孩子負擔,就取消了英語。今年學校又調整了校本課程,一二年級重開英語課,每周二下午還有英語社團。
林老師說,讓孩子學英語,家長很支持。因為很多家長都希望為孩子留學早做準備,對英語的重視,不亞於語數。
剛好,最近學校做過一個對一二年級共10個班的調查,問學生是否在校外學英語。每個班40多個孩子,少的有一半以上在外面學英語,多的超過30多個。
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
低段孩子學英語,問題不大
目前杭州小學絕大部分是從三年級才開始有英語課的。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原來是大關苑第二小學,後來走英語特色,更名為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從2008年開始在小學一年級開設英語課,每周5節,選用牛津英語教材。
校長閔群說,最初家長們也擔心:一年級的孩子學英語,會不會跟拼音混淆?英語提前學,有沒有必要?通過幾年教學下來,家長的顧慮都打消了,低齡段的孩子學外語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當年學校做這項改革,是借鑑上海學校的十年英語教學改革經驗。另外參考了很多專業人士的理論依據,認為6周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學英語,是符合成長規律的,不存在負擔。
更重要的是怎麼教好。學校這幾年招聘英語老師要求很嚴。每位英語老師口語要八級,要有一本專門的口語交流證書。另外強調教學目的不是應考,而是注重交際、運用、交流,營造情景式英語環境。
從效果上看,閔校長說,第一年開始學的一年級學生目前五年級,全英文的對話交流都沒有問題。把他們帶到香港、新加坡等地方交流,也不用翻譯。
求是教育集團總校長鄭仁東:
學英語跟重視中文是兩碼事
我們只會越來越重視
求是教育集團總校長鄭仁東說,時代在發展,我們的孩子必須有國際視野和能力。我們對英語只會越來越重視,不會在乎社會上某些「聲音」。讓孩子學英語,是掌握一門語言基礎。
學英語跟減負是兩碼事,學英語跟重視中文基礎也是兩碼事。一二年級開英語,定位不在於掌握多少單詞,而是感受英語,激發興趣,興趣來了學什麼都不是負擔。澳大利亞學校來華交流,還學習中文呢。
學校今後發展打算聘請全職外教。求是和家園校區從去年開始就已經有外教教一年級英語,平時參與社團輔導。求是其它幾個校區,現在也都在聘請。
家長:英語可以學,但是好貴啊
昨天有很多家長,就這個話題發表自己看法。
家長中,有的是把孩子送少年宮參加英語班,有的是參加社會上的英語培訓班。也有家長認為,跟著學校的節奏就差不多了。
現在杭州市面上,針對小孩子的英語培訓很多,有趣味英語,有科目培訓,有的是外教一對一,不過收費價格不菲。家長王女士說,認識的家長裡面,一年花一兩萬上培訓課的不少,一次課兩三百元,還是十來個人上的。
家長陳先生說:小學英語我還是建議上,可是家長進入集體競爭焦慮,這種情況孩子們累,家長也跟著累。
小學生到底該不該學英語?
學術界一直有爭議 研究的人很多,但沒有定論
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主任武建芬,主攻兒童、中小學生心理發展,對語言教育也有一定研究。
武主任說,小孩子要不要學英語,適合不適合學,不僅是在小學教育階段,幼兒園教育階段就開始有爭議。有的培訓機構甚至推出「概念」:3歲就要學。
在學術上,可以從心理、教育、語言學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研究,但沒有統一定論。
從兒童自身成長研究角度,這個階段是已具備學語言的能力。學習語言有三個要素:發音、詞彙和語法。小年齡階段,9歲之前,是語音發展期。根據母語的學習規律,兩三歲是掌握母語的口語關鍵階段,是敏感期;四五歲,幼兒園階段,是早期閱讀期,從口頭語言轉到書面語言的學習。但這個時候雙語同步學習,會產生混亂。有些國際家庭,父母來自兩個國家,孩子受不同語言刺激,學說話都比較慢。
如果三年級之前要學英語,武老師贊同以遊戲化的方式,讓孩子感受發音,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應以考試為目的。
現實的問題是,大家都認為國際化社會了,英語很重要;同時又認為母語很重要,哪個多花時間,成了一對矛盾。如果不處理好,母語沒學好,英語也沒學好。
加上現在家長與家長之間,又相互攀比、競爭,造成盲目、焦慮。
學習方法上,武老師也提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中國學生在按部就班學英語上花的時間太多了,甚至比學中文的時間還多。很多人從小到大學英語,從幼兒園到大學,再到工作,開口還是不能交流,這真是對生命的浪費,還不如在全真的環境學一年的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