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冬就腳冷,或是血管「病」了,若伴有3種症狀,建議醫院看看
每到冬季,腳最容易受凍,或許會有人告訴你說,是腎氣虧虛,多吃些熱性食物、多注意補腎、多泡泡腳、多運動等或能好轉,這些都還是不錯的建議。但是這些方法只適合普通人,如果你感覺腳涼的同時還伴隨一些其他症狀,就有可能是血管「病」的信號,要引起重視。
一入冬就腳冷,或是血管「病」了,若伴有3種情行,建議醫院看看
當血管功能出現障礙時,會影響血液運行輸送,腳部作為離心臟最遠的部位,受到的影響自然是最嚴重的。如果伴隨下面這些症狀,最好及時到血管外科就診。
一、走一段路就腿疼
走一段距離後,出現肌肉酸脹疼痛,休息一會可緩解,再行走一段距離後又重複出現疼痛症狀,甚至有些嚴重的人,不活動時也可出現明顯的疼痛,可能提示疾病發展比較嚴重,建議去醫院做個檢查,以排除危險因素。
二、 下肢浮腫
如果腳部經常發冷,而且有浮腫的現象,尤其是下午到到晚上睡覺前比較嚴重,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或有所好轉,早上起床時並沒有完全消失。這也可能是血管發出的「救援」信號,不可忽視。
三、 靜脈曲張
下肢,特別是小腿肚青筋暴露,甚至出現瘙癢、發黑、破潰等。這種現象其實是非常明顯的,一眼就能看出,只是很多時候,感覺除了影響美觀之外,並無其他不適,因此沒有引起重視。要知道,這種現象就叫靜脈曲張。到了一定程度後會身體會感覺到其不是症狀,因此也要引起重視。現代醫學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因此,雖然不用擔心,但是還是需要重視的。
以上這些現象,或許需要去醫院接受治療。當然如果沒有這些現象,一般人也會有腳冷的現象,那麼在生活如何調理呢?其實大部分人都會出現腳冷的情況,只是有些人表現得更為明顯一點,這跟「末梢循環不良」有關,主要是天冷導致肢體末梢的小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導致。生活中多加注意就可以了,下面來分享一下小編的經驗。
1、冬補
常說「冬天進補,開春打虎」,就是說冬季進補是有益健康的,或能使自己變得強壯。多吃低脂蛋白質,如魚肉、家禽肉,牛羊肉等等。此外還要多補充些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利消化吸收,同時還能促進排便;烹調時為菜餚添加一些香料,生薑、蔥、辣椒、胡椒、大蒜和咖喱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或能讓身體恢復暖氣。
2、堅持冬練
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眼下雖然還沒到三九天,不過很多地方已經非常寒冷,保持適當的運動鍛鍊,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從而讓身體恢復暖氣。
還記得以前上學那會,需要沒有供暖設施,每到冬天,同學們特別喜歡擠在一起,我們叫「擠油炸」,身體暖暖的。
3、堅持每天泡腳
天氣寒冷之後,洗澡的次數可以酌情減少,特別是老人、小孩、以及體弱多病者,減少洗澡次數還能減少一些安全隱患。但是保持每天泡腳是必須的,不僅僅是講究衛生。泡腳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腳部血液的供給,以及代謝廢物的排出,從而讓腳部恢復暖氣。而且泡腳還能促進睡眠,從而提高睡眠質量。
4、準備好取暖工具
對於腳部保暖而言,首先要重視的就是要選好鞋襪。好的鞋襪對於腳部保暖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對於襪子每天要一換洗,如此保暖效果會更好。然後是就是熱水袋了,對於經常腳冷的人來說,最難受的就是晚上睡覺了,或許上床後很久都捂不暖和被子,因此準備一個或者兩個熱水袋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老人家,這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一切都準備妥當,那就不用擔心腳部會受凍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吧,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