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的壽命決定人的壽命!這幾種行為最傷血管

2020-12-2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於工作,急於應酬,卻忽略了身體健康這塊風水寶地。其實,平時稍加注意,提早預防,健康就在我們身邊。人民健康網推出《「健」識早知道》專欄,專為你收集整理平時忽略的健康知識,做您的健康智庫,同您一起將健康進行到底!

血管不好,從頭傷到腳

血管作為人體營養輸送的重要管道,遍布全身各處。一旦出現病變,會誘發各種疾病,嚴重時甚至會致命。

頭:影響認知。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吳明營表示,現代人由於飲食和生活方式不健康,慢性病不請自來,腦袋裡的大動脈血管壁上也悄悄產生了斑塊。斑塊一點點長大,血壓平穩時,還算相對安全。若血壓突然升高,斑塊就會被「刺激」脫落,衝向細小動脈,導致腦梗死。同時,血管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老化」,個別地方還會產生「鼓包」(微小的動脈瘤),一旦破裂,就是腦出血。大腦作為人體的「總司令部」,若是生病了,思維和行動也會跟著失靈,甚至誘發認知障礙。

頸:誘發卒中。「頸動脈是一個流向大腦的血液通道,各種原因造成的該通道內部管徑變小,就稱作頸動脈狹窄。」吳明營表示,最常見導致頸動脈狹窄的原因是頸動脈硬化,臨床上80%以上的人都屬於這個情況。動脈硬化過程與水管中水鏽形成非常類似:最初表現為動脈管壁上出現硬化斑塊,隨著斑塊一點點增大,最終形成頸動脈狹窄。不僅如此,頸動脈狹窄還是導致腦缺血和腦卒中的「罪魁禍首」。一方面,狹窄的頸動脈會導致腦組織無法獲得足夠血液,產生缺血症狀;另一方面,頸動脈斑塊若生長不均勻,可碎裂而產生碎屑,導致腦卒中。如生活中經常出現頭暈、發呆、無力,白天思維不清、昏昏沉沉,晚上失眠等症狀,建議去醫院做個頸動脈的超聲波檢查。若診斷明確,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

胸:動脈夾層。主動脈是心臟向全身輸送動脈血的總通道,也是人體最粗的血管。吳明營介紹,主動脈血管壁有內、中、外三層膜,正常情況它們緊貼在一起,共同承受血流壓力。若內膜出現裂口或潰瘍,血液衝擊便會沿著這個「缺口」進一步撕扯擴張,導致三層膜分離,形成主動脈夾層。若不及時處理,外膜將單獨承受血壓,隨時會發生致命性破裂,動脈血會直接湧入胸腔、腹腔甚至心包,造成大腦和內臟短時間內供血不足,出現失血性休克,患者幾秒鐘之內就會死亡。有動脈粥樣硬化、血管鈣化斑塊的老人、孕婦及有主動脈夾層家族史的人,都是該病高危人群。以上人群若出現「撕心裂肺」的疼痛,且持續時間長,並感覺疼痛延伸到了前胸、後背甚至腹部,應及時就醫。

腹:主動脈瘤。提到血管疾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風、心臟病,但對腹主動脈瘤卻很陌生。其實,人體最大的主動脈血管,往上走可達到頸部、往下走則可延伸到腹部。腹主動脈源源不斷地把從心臟泵出的動脈血,通過其分支血管輸送到全身,就像樹幹和樹枝一樣。當主動脈膨脹越來越薄時,血管像一個被撐大的氣球,最終形成主動脈瘤。一旦破裂,會使體內大量失血,導致猝死。吳明營表示,這個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但若感到腰背部或腹部呈撕裂感、刀割樣等脹痛不適,並伴血壓異常升高,則須警惕。此外,建議50歲以上人群,尤其是男性,有高血壓、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煙齡10年以上,有外周動脈瘤病史者,儘量每年做一次腹部超聲檢查。

腿:深靜脈血栓。「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很危險的靜脈病。」在吳明營看來,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最典型症狀是下肢腫脹。由於深靜脈堵住後血液回流不暢,患側腿就會腫起,還會出現壓痛和發熱感,就像是被小火從裡往外烘烤一樣。若對側沒血栓,或血栓不像另一側那麼嚴重,則會形成不對稱下肢腫脹。更加嚴重的是,若深靜脈血栓遷移至肺部,會形成有潛在致命威脅的肺栓塞,患者常常會出現胸痛、憋氣、呼吸困難等症狀。司機、IT工作者、教師、售貨員等需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風險相對較大。以上高危人群一旦出現腿部,尤其踝關節和足部有腫脹感、疼痛或壓痛、腿部發紅、腿部皮膚溫度上升、有淺靜脈擴張等情況,應及時就醫。【詳細】

血管堵有很多徵兆

1.突發胸悶,警惕肺動脈栓塞。如果長時間坐著或臥床後站起活動時,突然感覺胸悶氣緊,甚至一下子暈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靜脈血栓脫落,堵塞肺動脈導致的肺動脈栓塞。肺動脈栓塞危害很大,嚴重時可以導致猝死。因此,出現上述表現應儘快到急診就診。

2.胸痛,可能是冠心病、心梗。冠心病全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血管,如果發生了堵塞、狹窄,心臟供血就會受到限制,缺血嚴重便會產生胸痛。如果是持續性胸痛,則更為危險,這說明冠狀動脈已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斷,持續15~20分鐘以上心肌就會壞死,即心肌梗死。

3.一側肢體無力,當心中風。突然發生的一側肢體(包括上肢和下肢)無力,提示腦動脈或頸動脈發生了堵塞。同時還可以伴有說話口齒不清,一側口眼歪斜、視物模糊等表現。出現這些症狀,不論能否自行緩解,都需要及時就診。

4.水腫、尿量改變,提示腎動脈堵塞。腎動脈負責腎臟的血液供應,如果斑塊產生在腎動脈,就可能使腎臟動脈血液供應減少,甚至影響腎功能,產生乏力、食慾下降、尿量改變、肢體水腫等症狀。腎是重要的血壓調節器官,腎動脈狹窄可導致高血壓,而且這種血壓升高藥物控制效果不佳。隨著腎臟缺血加重,其「排毒」功能會受損,甚至發展為「腎衰竭」,就需要透析治療了。

5.走路腿疼,下肢動脈堵了。四肢動脈血管負責上下肢血液供應。下肢血管缺血時,行走時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後可緩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現,醫學術語稱為「間歇性跛行」。如果忽視下肢動脈堵塞,病情進一步進展,就有可能導致下肢嚴重缺血,皮膚溫度下降,足背及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不行走時也會下肢疼痛(即靜息痛),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肢體破潰,傷口不能癒合,甚至組織壞死(壞疽),不得不進行截肢治療。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病變的可能性更高,一定要格外重視。

6.脈搏減弱、血壓低,上肢動脈堵塞。這樣的問題也不容小視,上肢動脈要是堵了,會產生一側或雙側動脈搏動減弱,手臂血壓降低,嚴重時上肢還會主動「竊取」大腦的血液,導致大腦缺血,產生頭暈、站立不穩的症狀。

7.下肢不對稱水腫,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容易發生在長期臥床、久坐不動、脫水、腫瘤等病人身上,表現為下肢腫脹、疼痛。如果發現兩隻腳或兩條腿水腫的程度不一致,或是一側不腫另一側腫,往往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徵象。血栓堵塞了靜脈血管,導致血液回流不暢,進而引起形成血栓那一側肢體的水腫。同時還會有皮膚發涼、易發潰瘍等表現。一旦下肢靜脈中的血栓脫落,將堵塞肺動脈。【詳細】

早期自檢減慢血管老化   

動脈在不知不覺中硬化,常難以察覺。粥樣斑塊不知何時就受傷破裂,堵塞心或腦血管,導致腦卒中或心肌梗死突發。因此,它被稱為「無聲殺手」。動脈硬化的形成可能需要10到20年,動脈硬化的患者趨向於年輕化。預防動脈硬化,以下11條裡,如果有一條符合,你就應該引起注意;如果有兩三條符合,血管的老化就已經在加速了。

1.腹部突出,出現「小肚子」。

2.日常生活很少步行。

3.吃飯狼吞虎咽,總吃得很飽。

4.幾乎不吃魚類。

5.生活不規律。

6.完美主義、不服輸,時常感到焦慮。

7.很少爬樓梯。

8.下肢感到冷或麻痺。

9.親兄弟姐妹中有人曾發生過腦卒中或心肌梗死。

10.有吸菸或過量飲酒習慣。

11.被診斷為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詳細】

這幾種行為最傷血管

1.大油大肉,血管容易堵。人攝入過多營養,多餘的脂質和養分等難以排出體外,聚集在血管裡。一方面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另一方面還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引發血栓。

2.吸菸傷血管,十年難恢復。即使吸菸不多,10年後也會出現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即使戒菸,要過10年才能完全修復血管內皮的損傷。

3.吃鹽和糖過多,血管壁變皺。正常的血管就像裝了清水的玻璃杯,是很清亮的,但當人吃了過甜過鹹的食物後,血管壁細胞變得皺皺巴巴的。不光滑的血管壁更容易發展成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

4.熬夜族,激素傷血管。熬夜或情緒過於激動時,人長期處於應激狀態,不斷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會造成血管收縮異常,血液流速變慢,血管表示「壓力」很大。

5.不運動,垃圾囤積在血管。如果缺乏運動,血液中的廢物排不出去,多餘的脂肪、膽固醇、糖分等就會囤積在血液裡,使血液變得濃稠骯髒,在血管中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等「不定時炸彈」。

6.口腔細菌也傷血管。口腔細菌產生的毒素可進入全身血液循環,損傷血管內皮。因此,大家千萬別以為刷牙事小,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每年洗牙,樣樣都不能少。【詳細】

早點養血管 勝於老來治

心血管病專家認為,腦中風主要包括8項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吸菸、房顫、超重、缺乏運動及腦卒中家族史。可怕是,只要有任意3項,就是卒中高危人群。而冠心病也包含吸菸、長期精神緊張、三高、肥胖、缺乏運動、遺傳背景及長期服避孕藥者這些高危因素。

「很多人認為,只有到老了才用為血管操心,其實心血管病早就『提速』了,早點養血管,勝於老來治。」武漢市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賀立群強調,最好在血管中的「水垢」聚集之前,就保持它的管壁光滑、柔軟,好彈性,這首先需要我們從生活方式上進行幹預。

五個好習慣讓血管健康常駐

首先,飲食上控糖限油。現在生活節奏加快,餐館、外賣,連很多人自家炒菜都為了口味,多用「高鹽、高油、高糖」和濃油赤醬「炮製」出來,導致血管堵塞。所以飲食宜清淡,比如晚餐喝一碗雜糧粥,有利於預防冠心病,控制膽固醇。

其二,增強血管功能運動。慢跑、快走、遊泳各種有氧運動,幫助肌肉舒展、關節柔軟的體操,哪怕是輕微的肌力鍛鍊等活動,都能改善血液循環,抑制交感神經活動,使人在常態時心律減慢,降低心臟負擔。世衛組織數據顯示,每周步行大於或等於4小時的65歲以上老人比每周步行小於1小時的65歲以上老人,心血管發病率減少69%,病死率則減少73%。

其三,保證睡眠。長期因為勞累、壓力大、休息不夠導致猝死的情況並不少。一般人建議成人每天23點前入睡,睡夠7-8小時,不要被任何事情幹擾。

其四,精神放鬆。突然的精神壓力可能引起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內皮功能障礙使血管的擴張能力受損。最後導致血管不能隨血液需求的變化而調整其功能,增加心臟突然事件的發生。

其五,每年要查血管,監測血壓。沒有症狀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壓,是引發諸多血管病的導火索。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梗的機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壓不僅累及微血管,還會導致大血管病變,一定要按時監測、服藥,讓它們保持在正常範圍。【詳細】

相關焦點

  • 走路決定壽命長短?長達14年的調查顯示:壽命長的人走路或有共性
    導語:我們每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走路,同時走路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方式,但是走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壽命長短,說出來會相信嗎?有一個長達14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壽命長的人走路有一個共同特點,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吧,其實走路也是有學問的。
  • 性格影響人的健康及壽命,若你有這幾種性格,或會影響你的健康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因為一個人的性格會影響我們的興趣愛好、職業選擇、生活態度等。但近來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性格不但決定了人的行為,而且還會影響到人的壽命。所有長壽秘訣中,性格好才是長壽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因素。
  • 走路速度決定壽命長短?研究發現:壽命長的人,走路都有一個共性
    走路是我們每天都必不可少的,有很多研究表明,走路速度也會影響人們壽命的長短,說走路決定壽命可能有很多人會不相信,但是,確實有一項長達14年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這項研究證明了,壽命長的人走路往往都會有一個共性。
  • 人工血管的壽命多少?
    人工血管的壽命最長可以與人的自然壽命相同,人工血管在吻合後,如果沒有人工血管移植物發生感染,通常情況下可以持續使用。而且逐漸會有新生的內膜附著在人工血管內,使人工血管具備正常血管的生理功能。這種血管完全可以代替正常人的血管,除非是兒童,一般成年人血管移植後對生活以及工作將沒有任何影響,以後也不需要手術再將血管進行替換。 但需要防止菌血症或敗血症等情況引起移植物的感染,這種感染往往難以控制,最終導致可能將人工血管替換掉才能將疾病癒合。
  • 動物的壽命有長有短,是什麼決定了動物的壽命?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龜類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動物,但並不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龜類是加拉帕戈斯陸龜,壽命可達150年。而壽命短的動物有蜉蝣、老鼠、蜻蜓等,蜉蝣從卵到成蟲大概需要經歷1—3年,成年後幾個小時就死亡了。
  • 走路決定壽命?長達14年研究證實:壽命長的人,走路都有一個共性
    走路決定壽命?長達14年研究證實:壽命長的人,走路都有一個共性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走路,而走路也可以當成一種運動,經過長達14年的研究,發現生命越長的人走路都有一個共同特性,不妨跟著一起了解一下吧。一、壽命比較長群體,走路特徵:快在3萬多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研究者在長達14年裡,對他們的走路速度進行跟蹤記錄,發現在性別年齡差不多情況下,走路過快的人,壽命就會越長。
  • 狗狗壽命榜:這幾種狗很「短命」,壽命一般不超10年
    狗狗壽命也是養狗人所關注的話題之一,今天來聊聊狗狗的壽命排行榜:下面的幾種狗狗可以說都是很「短命」了,一般壽命不超過10年哦,你知道嗎?
  • 每日坐多久,決定了你的健康與壽命
    每日坐多久,決定了你的健康與壽命文/天気菌導語:提起什麼行為會危害健康,想必大多數人群的回答都是:吸菸、喝酒。儘管常言道:「久坐傷身」,但是似乎我們一直沒有把它重視起來,然而每天坐多久,決定了你的健康與壽命。由於時代發展,很多的工作都是在辦公室裡完成的,因此大多人一天至少都要坐7、8個小時,更不要提加班的那群人了。這看似習以為常的習慣,正偷偷地消耗著我們的壽命。
  • 飲食決定你的壽命?吃飯有這3個習慣的人,壽命可能很難「達標」
    飲食方法不正確是導致身體健康受影響的不良行為。如果想要維持消化系統健康狀態,最關鍵的就是飲食掌握合理的方法。很多人三餐存在不良習慣,日積月累之後疾病發病率就會增高,這樣就無法維持健康,還可能引起疾病,縮短壽命。
  •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人的壽命究竟是多長呢?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人的壽命究竟是多長呢?據研究,哺乳動物的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8~10倍,生長期的5~7倍,而人類的性成熟期為14~15年,生長期為20~25年,故人的自然壽命可達到110~150歲。據說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中國的一位老中醫,名叫李青雲,出生於1677年,死於1933年,享年256歲。
  • 常見幾種龜的壽命
    龜類的壽命,尤其是人工飼養的龜,可以說因為飼養環境、飼養水準、地理環境、當地氣候、日常飲食、水質狀況(或養箱狀況)等等諸多因素而導致壽命參差不齊,即便同種龜類的壽命在不同玩家手中差異也極大,資料中涉及人工飼養的數據都是以一切飼養因素有利為前提。
  • 心跳快慢竟決定壽命長短 心跳多少的人最長壽?
    原標題:心跳快慢竟決定壽命長短 心跳多少的人最長壽?要想健康,就要學會關注自己身上的一些重要信號,例如:心跳!它提示我們很多健康信息,研究發現:在大量飲酒、激動、生氣、情緒不穩,運動以及感染、高熱時都會造成心跳加快;長期堅持適度運動可以使心跳變慢。
  • 6個「縮短貴賓犬壽命」的行為,你佔了幾個?
    貴賓犬的平壽命在13-15年,其實現在很多把貴賓犬當自己的孩子飼養,可能活得比人還好,所以被精心飼養下的貴賓犬能活得更久,但是一些人還是不知道自己可能已經或是正在做著「縮短貴賓犬壽命」的事情,例如下面這6個行為,你現在佔了幾個?
  • 根管治療的質量,決定牙齒的壽命
    牙釉質、牙本質是外層組織,非常堅硬耐磨,內部是一個空腔,分布著許多血管和神經,我們稱之為「牙髓」。牙髓發炎,會引發疼痛,稱為「牙髓炎」。  所謂「根管治療」,就是將有病變的牙齒髓腔打開,用各種治療器械清除髓腔和根管內發炎或壞死的牙髓組織,然後將髓腔和根管消毒,用牙膠等把根管嚴密封填,避免根管再感染。
  • 寒帶人真的比熱帶人壽命長嗎?
    在人類活動趨於安逸穩定之前,恐怕狂野的大自然讓早期人類體驗過『一千種死法』。人類的壽命在那時的人類看來更多取決於一個人的造化和運氣,西方一些宗教學者認為這也是最初原始的宗教和信仰的行程原因之一。隨著人類文明城市化程度的初步加深,我們逐漸意識到,即使生活在和平時代,我們身邊的雙胞胎兄弟姐妹還是相差好多年死去,這就激起了人們對壽命的極大興趣。
  • 為什麼走路和壽命會掛鈎?研究發現:壽命長的人,走路存在共同點
    但是如果說走路可以影響人的壽命,你會相信嗎?經過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身體越強壯壽命越長的人,走路時都會有一個共同點,這樣看來走路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四、醫生建議嘗試血管守護者:降血脂茶血管的老化與年齡增長正相關,醫生建議常喝點水,預防血管老化,如果能在水中添加一些有助於血管養護的食材,那麼對於人體的健康大有益處。
  • 最長壽熱帶魚有81歲!人類與動物的壽命極限怎麼計算?
    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斑點笛鯛能活到81歲,格陵蘭鯊魚能活到400歲,人的壽命則是短短幾十年。人類與動物的壽命為何不一樣,壽命的極限又是怎麼計算的?
  • 真有活了幾百歲的人?從科學層面上來看,人類的極限壽命是多少年
    其中最著名的就要屬始皇帝派遣徐福前往仙山求取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可是無論怎麼努力,古人的平均壽命都在30歲上下徘徊。現代學術界中,幾種學說的相同點都認為人的極限壽命在120歲以上,但是極限壽命的上限卻有所不同。為什麼是120歲呢?最主流的學說是染色體端粒分裂學說,人類的身體是由大量的細胞不斷地分裂複製來維持人的日常生活活動。
  • 常見幾種觀賞魚的壽命問題,最短的和最長的,可以相差200年
    大多數新魚友對於觀賞魚的壽命很是好奇,雖然有些觀賞魚我們未必能夠把它們飼養到壽終正寢,但我們對於它們能夠活多少年,還是充滿了期待,最起碼做到心中有數,我們飼養起來也會有一個比較長遠的打算。 可別小看這個小小的打算,這就決定了我們飼養這些觀賞魚的心態問題,也就不會顯得那麼急躁了。
  • 醫生告誡:壽命短的人,走路可能有這4種狀態,若你沒有最好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壽。可是長壽這件事情卻也不容易,而相較於女性來說,男性的壽命確實要短一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男性的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所導致的。那麼對於一些壽命長壽命短的人,可以從外表顯現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