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一百三十二):木石意志,雲水趣味。氣度高遠,中庸合道。
民國十三年五月,一直不消停的川系軍閥,終於迎來了新的掌門人楊森,畢竟搭上了直系軍閥扛纛人吳玉帥的大船,楊森算是坐穩了四川軍務督辦之位。不過既然也算是「北洋團體」在四川的代理人,楊森總得帶領川系軍閥,整一出新官上任三把火,否則自覺臉上無光,也顯得受之有愧。緊接著川系軍閥就雄心勃勃地張羅著「建設四川」的響亮口號,致力於鼎新發展,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基礎建設,那就是一要修建馬路,二要開建體育場等。
其後,楊森駐節之地成都首當其衝。為了興建成都城內的春熙路,督辦楊森一聲令下,許多阻擋道路的房屋,需要被統統拆除。作為打架頻繁如看戲一般的川系軍閥,真正搞起建設來,雖然有點陌生,但是拆遷則是相當具有手段。畢竟是群雄興於草莽的北洋時期,軍閥修馬路、修場館要挪地方,常人可不敢說半個不字。因為要是再遲疑一點,不僅房屋沒了,腦袋可能也保不住。
周二中曾經記載過一則段子,住在需要拆建地段的老張,上街買菜掏錢的時候慢了點,菜販子催促 :「大哥,你快點兒,一會兒巡管來了,我這車菜就全沒了。」老張則回答道 :「廢話,我不想快點兒?我回去晚了,沒準房子都沒了。」可見川系軍閥拆遷搞建設,也是講究兵貴神速的。當時巴蜀地區的老百姓,對督辦楊森這般蠻橫地大拆大建,也用不同的方式來以示不滿。對於楊森在成都的大興土木行為,川中就有人擬出這樣的對聯開涮:馬路已填平,問督辦何時才滾。房屋都拆盡,望將軍早日開車。按照字面的意思,自然是馬路已經填好了,督軍什麼時候才能安排將路面「滾平」,以及擋著路的房子,該拆的都拆完了,這地方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開車通車。
但是,字面之外的意思則是督辦楊森在這兒胡作非為,而且不顧世道人心的大興拆建,只會是徒增笑料和反感,還是盼著其早點開車滾蛋。次年五月,重回廟堂的段祺瑞,眼見著楊森跟自己那位功敗垂成的秀才學生吳佩孚還在眉來眼去,而且予以支持,遂免去了楊森四川軍務督辦之職,由劉湘繼任,將其調往京畿任職。沒想到楊森根本不買帳,而且與劉湘大打出手,不過劉湘招來黔軍也來湊熱鬧,楊森的部下卻臨陣倒戈,結果這位督辦只得投奔再次東山再起的吳佩孚,背井離鄉地逃往漢口。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