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打開這本大書,眾多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積澱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與時代風貌。一處處獨具美感的建築空間,一棟棟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標,背後所展現的是上海乃至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史、進步史與創新史。如何進一步激活建築遺產在當下的歷史價值?
最近,網紅馬路武康路上,出現了一支特別的行走隊伍。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第一站正是武康路,主題為 「閱讀上海近代建築風格——認識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築」。行走路線以武康大樓為起點,沿途經過原義大利總領事官邸、密丹公寓、威爾金遜住宅、柯靈故居、武康路100弄等。
「武康路是一座開放式歷史建築博物館,既可以看到城市發展的印記,又能讀到有趣的細節設計。」畢業於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專業的應伊瓊導師擔任現場講解,用專業視角解讀西班牙式、英式、法式等不同住宅建築風格,講述藏於武康路的人文故事。
這座八層高大樓是滬上最早外廊式公寓,平面因地制宜布置成熨鬥形狀,第一、二兩層為基座,有連續半圓券廊和水泥仿石牆面;三至七層為黃褐色磚牆,且有豐富的裝飾,第三層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還會看到刻有螺旋花紋的「牛腿」造型。居室大多朝南,戶型結構靈活,作為舊上海第一批高檔公寓之一,最初住戶多為外資公司高級管理人員。
「現在武康大樓經過完整修繕,由於外立面空調機架、雨棚,晾衣架等附著物增多,對大樓安全和景觀都有一定影響,修繕工程特別將二樓以上所有空調機架位置進行調整,做到『橫平豎直』,雨棚和衣架都拆除了。所有空調機架也都統一定製,兼具遮擋、通風和安全美觀功能。」
隨著幾幢淡黃色外牆小洋房映入眼帘,人群中不時有讀者舉起相機定格其風情。作為20世紀30年代上海流行的西班牙式建築,帶有細小粗糙質感的水泥拉毛紋理的外牆,圓拱形的門廊和窗洞,以及特製的西班牙螺旋形柱子,都別具風情。武康路小有名氣的打卡點「羅密歐陽臺」,曲線形鑄鐵花飾陽臺成為了人們了解西班牙建築的標誌元素之一。
正如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教授所說:「你可以欣賞一棟好看的建築,但它不一定能和你產生互動。能和你產生互動的,一定是容納你感情與記憶的地方。」當越來越多建築以歷史積澱、人文美學激發起人們的好奇心與親近感,更多讀者愛上上海、讀懂上海。
今年8月,上海市文旅局聯合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劃出版了《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介紹了上海56處地標建築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這次「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考古活動正以「閱讀」為題,閱讀《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上海武康路建築地圖》《長夜的獨行者》《閱讀南京路》《開埠後的上海住宅》等建築類書籍,結合實地探訪,讓普通市民能在活動中獲得全新的城市漫遊體驗。
作為以建築學為背景的研究與策展團隊,織城網絡策劃了一系列上海「建築城市行遊」活動,挖掘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為了設計出吸引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市民的行走路線,織城網絡的設計團隊提前勘探現場,並用一兩個月的時間收集資料、考證文獻,力求徒步線路主題鮮明、故事有趣。
未來,城市行走系列還將陸續策劃「閱讀外灘和第一代中國建築師」「閱讀上海近現代商業與娛樂建築」以及「閱讀老上海的大宅小院」等主題,帶領市民探訪外灘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深入南京路的四大百貨公司,閱讀江陰路上的老宅。通過專業建築師和學者帶領參與者閱讀建築,用4次不同主題不同線路的城市行遊,深度理解優秀歷史建築對於城市文化的意義,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使街區成為露天的小課堂,讓參與者在行走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深度感受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這樣的行走「打卡」方式,你心動了嗎?
作者:許暘
圖片:出版方
編輯:吳鈺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