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也已經出來很久了,大家可能都在感嘆:為什麼自家孩子沒有這麼優秀?別人家的孩子甚至只差滿分十幾分。實際上,看到很多狀元學霸的採訪,我們就可以得知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成為典範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不僅僅是寒窗十幾年的努力,更是日常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所奠基之下出現的成果。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所謂的學霸,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下功夫,而不是嘴上說說而已。
記得之前在看詩詞大會的時候,有很多家長都非常羨慕臺上一些小孩子,認為他們飽讀詩書,了解了很多大人都無從了解的事情。而在這之中,武亦姝又是最為優秀的存在。很多人難以想像為什麼一個才高二的女孩子她竟然能夠如此博學,甚至面對別人的挑戰也能臨危不懼,鎮靜自如,這是很多大人都無法達到的狀態。
後來通過採訪,我們才了解到武亦姝她從小到大在父母優良的教育之下已經存在較好的品質。上詩詞大會,其實是她本身狀態的一種展現。當然,這也讓我們了解清楚孩子是什麼樣,就暗示他們背後父母的教育能力如何?
那些聰明的家長,他們明白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優秀的存在。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就會規正約束孩子的行為,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學習的時候還想著玩遊戲。說好的事情第二天卻不願意繼續執行。明明內心很豐富,但行動卻較為遲緩。或許在小時候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爸爸媽媽也能隨時原諒他們,但實際上這種不自律的行為等到長大以後就會體現在生活以及學習工作的各個方面。一旦缺乏自律的品質,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控制自己、約束自己。
哪些人他們會越學越厲害,越學越進步呢?我們相信絕對不是那些死記硬背靠意志力來堅持學習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分孩子他們看起來不會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學習之上,但是卻對學習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
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一定會盡全力去探索、去了解。他們更加享受學習的過程,而不在乎學習的結果。只是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已經能夠將很多人打敗。長時間興趣的積澱,孩子也會成為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的人。再加之於父母引導,這樣的孩子成為學霸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很多教育專家說孩子在三歲之前的習慣培養極其重要,但並不是任何家長都注重培育,這就使得自己孩子在之後學習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實際上,三歲之前正是孩子性格以及各種各樣習慣形成的關鍵階段。如果父母不在這個階段進行培育,那麼後天教育可能會更加困難。比如孩子的專注力、注意力、創造力、想像力。
爸爸媽媽如果通過適當的方法,讓孩子三歲之前都已經具備上訴所說能力之後,孩子學習也會變得更加簡單。父母完全不用擔心孩子上學時候不專心怎麼辦?當然我們在孩子進入學習之後,看到他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特徵,積極的糾正,通過外力因素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慢慢的也會使得好習慣陪伴他們一生,成就更好人生。
很多父母總是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贏在起跑線。希望孩子能為自己臉上添光,成為別人家的典範,這確實也是大部分父母內心希望自家兒女成龍成鳳的真實狀態。可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呢?
之前有相關的育兒專家表示: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他們必然而然有贏在起跑線上的父母。也就是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教育極其關鍵。
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如果爸爸媽媽每天在家吵架爭執,完全不顧孩子的情緒,孩子其實也會變成一個較為孤僻性格暴躁的人。他們在和周圍其他人相處之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這種情緒影響,甚至變得更加孤僻暴力,沒有任何小朋友願意和他們玩耍,而這就是父母所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甚至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變優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最基礎的條件。讓孩子在一個快樂環境之中生長,他們之後也會走向更加燦爛的人生。
2、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提起教育方式,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古話「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所以很多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常常使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讓孩子不斷的妥協。可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方式真的正確嗎?打罵之後孩子的行為有一絲絲的變化嗎?如果沒有,這樣的方式難道只是為了發洩自己內心的鬱悶嗎?
正確的教育方式絕對不是隨大流,而是根據自家孩子身上本身的特徵衍生出屬於自己孩子特質的教育方式。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本身,了解清楚怎麼做,怎麼教育才能讓孩子聽懂父母背後的深意,讓孩子變得更加努力,不斷進步。
孩子本身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育,而我們看到那些學霸孩子考高分,甚至身上也有著其他孩子所比擬不了的行為習慣,那麼我們更應該去反思自己平時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不要一味的批評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優秀,更應該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了解清楚原因自我反思,自我糾正,慢慢的去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