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脫離農村,在城裡生活定居。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稀薄。從前人們常說的「遠親不如近鄰」,在現代生活中也很少有所體現。
有人曾在社區裡做過一項調查,60%的業主都不認識自己的鄰居。這也無可厚非,平常大家工作都是早出晚歸,時間點都不在一個頻道上,自然沒辦法熟識了。
但是,處好鄰裡關係對於我們來說真的很重要,畢竟遠親不如近鄰。
我們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就積極強調「遠親不如近鄰」,而中國也一直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等原則,努力使自身發展,以便更好地惠及周邊國家。
國與國之間的相處尚是如此,家作為國家的家,也應該家家和睦,鄰裡和諧,才能創造出一個有家的國。
這就是我們的中華民族的對外之道,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所在。
一個和諧的鄰裡關係,才能讓我們生活更加美滿。
那麼和諧的鄰裡關係是怎樣的呢?
比如你家裡有孩子照看,需要下去買個菜,鄰居會幫忙照看一下;
或者是,你家裡年邁有年邁的老人,獨自一人在家生病了,鄰居會現先發現,並給予幫助;
或者是,你出門忘記鎖門,鄰居也會第一時間知道,並幫你把門帶上;
或者是,有一些老家特產,鄰居也會首先與你分享;
又或者是,夫妻不和大吵大鬧,鄰居也會第一時間來勸和......
好的鄰裡關係,惠及於心。不止在生活瑣事上對你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也能讓你得到慰藉。
那麼,如何建立和諧的鄰裡關係呢?
1.互相幫助
孟子有云:鄉田同井,出入同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古人就懂得互相幫助,相互扶持,才能營造出和睦的鄰裡關係。我們現代人也應如此,才能有助培養良好的鄰裡關係。
看到鄰居搬東西,上去幫扶一下;鄰居家的孩子跑出去玩了,提醒一下;最近高溫,提醒謹防中暑;遇到超市打折,可以相互告知......等都可以幫助提升鄰裡關係。
2.日常問候
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對於肢體語言少之又少。即使很多人同在一個小區,或者一個樓層,也是相見無言。如果把沉默變成親切的招呼,或者微笑的一個眼神,勢必會變得更好。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美譽,一句簡單的問候,不僅僅是一種禮儀,也是尊重對方的表現。
電梯間遇到鄰居,一句「你好呀」,「吃飯了沒」,「忙不忙」等問候語,都會幫助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3.寬容禮讓
我們熟知的「六尺巷」故事,就是關於鄰裡的關係處理。
事情是這樣的,康熙年間,兩家人因為爭三尺的宅基地修牆,鬧的不可開交,後來張家人就寫信給遠在京城做官的兒子,想讓他出謀劃策,解決此事。這個人就是大學士張英,收到家人來信,不假思索便寫下「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就是告誡家人,好好處理鄰裡關係,寬容禮讓。家人收到信後也頗有感觸,與鄰居修好,最後雙方各讓三尺,成就了今天的六尺巷。
所以,鄰裡相處不可斤斤計較,寬容禮讓才是很好的處理方式。
4.不要有成見
最近騰訊熱播的《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王勝男,在陪女兒走讀的過程中,與樓上錢三一的媽媽就頗有不合。兩人性格一個好靜,一個好動,最後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其間的轉折就是因為一個偶然的舉手之勞,讓兩個人稍有改觀,後來又因為王勝男的熱心幫助,兩個人成為好朋友。
剛開始兩個人互相都有成見,以致影響兩家的相處,明明是鄰居卻更像仇人,後來態度轉換了,相處也必然融洽了。
生活中的我們也可以付諸於實際,比如住在樓上的我們儘量不要大聲吵鬧喧譁,不要往樓下亂扔垃圾,平常鄰裡相處要寬容理解為上,不能斤斤計較,相信只要與人為善,你的生活也會更加試試和諧!
「遠親不如近鄰」意思就是遠方的親戚再親,遇到困難她也不能及時幫助你,反倒是鄰裡,門挨門,面對面的朝夕相處,更能培養出感情。
所以,不管怎麼樣,都要好好與你的鄰居相處,畢竟他們是你抬頭不見,低頭也會見的人。
請記住: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