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鄭州高三一測優秀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振華中學將舉辦「中華名人與青春成長」徵文比賽,高三(6)班為此進行了「熱身」交流,李博同學介紹了自己了解的曾國藩:曾國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並以畢生的努力使之成為現實;他天資並不聰穎,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還是全縣倒數第二名;他恪守「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對自己要求極嚴;他說窮能養志氣,認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他身為朝廷大員;但每餐只有一個菜,絕不多設……李博的發言引起了同學們的熱烈討論。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學生,聽了李博同學的講述,會有哪些感受和思考呢?請你選取感觸最深的一點,寫一篇文章參加學校的徵文比賽。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淡泊明志成大器
偃師高中2117班 馬浩男
曾國藩說窮能養志氣,認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而如今我國扶貧攻堅已經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小康已初步實現,持此觀點是否適用?是否能跟上時代的潮流?答案是「精神指向仍不過時!」「與寒士相同」為的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生命如鐵氈,越被敲打,越能發出火花。
魯迅有言:「生活太舒適了,學習和工作就會被生活代替。」 曾國藩就是此意。人在世間走的這一遭,唯有不斷克己,方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新東方創始人俞洪敏家裡貧困,在煤油燈微弱的光亮下經過不懈努力,最終考入北大。範仲淹年少家貧,但他不以為意,劃粥割齏,最終成為北宋有名的大文學家、大政治家。戰國蘇秦引錐刺股,漢朝孫敬頭髮懸梁,他們廢寢忘食,成就了「懸梁刺股」的美談。這些名人有哪個不是在貧寒中激勵自己?他們發憤進取,最終留名青史,被後人傳頌。如果能像魯迅那樣在待遇優厚、稿酬豐厚的條件下,還能主動跳出舒適的生活,自然難能可貴。
生命如夜空,月亮越亮,群星越是稀疏。
漢武帝為了勉勵霍去病,賞賜他一座豪宅,面對舒適生活,他想到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因而毫不猶豫地說出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樣流傳千年的豪言壯語。宋朝的包拯曾在端州任職,那兒盛產端硯。一方端硯要經過千錘萬鑿才能生產出來。包拯自己也說:「能持端州方硯,可謂死而無憾。」可是,直到他離任,也未取一件。面對物質的誘惑,他始終不為所動,留下了「不要人誇顏色好,要留清氣滿乾坤」的佳話。月明星稀是自然現象,但星星何時真正稀疏過?月亮變亮,星光才黯淡。同理,物慾減少,志向更明。布鞋院士一心想的是科學,南仁東給人的印象總是像農民工一樣戴著安全帽,袁隆平拒絕招收不肯進田地的研究生,他們因而成為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成為蓮花那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科學之花,造就了中國的一片片旖旎!
如今雖已全面脫貧,不一定「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但青年學子淡泊明志,才易成大器。讓我們以熔爐錘鍊,以冷水淬火,看淡物質生活,以高尚的精神追求為旨歸!
(指導教師:黃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