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nton組新型無監督方法引熱議;迄今最大規模新冠臨床研究

2020-12-13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ArXiv Weekly Radiostation

參與:杜偉,楚航,羅若天

本周的重要論文包括 AAAI 2020 最佳論文、最佳學生論文以及Hinton組提出的新型無監督方法SimCLR。

目錄:

A Simple Framework for Contrastive Learning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WinoGrande: An Adversarial Winograd Schema Challenge at ScaleFair Division of Mixed Divisible and Indivisible GoodsEfficient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via Proximal Iterations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ChinaReady Policy One: World Building Through Active LearningIs BERT Really Robust? A Strong Baseline for Natural Language Attack on Text Classification and EntailmentArXiv Weekly Radiostation:NLP、CV、ML更多精選論文(附音頻)。

論文 1:A Simple Framework for Contrastive Learning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作者:Ting Chen、Simon Kornblith、Mohammad Norouzi、Geoffrey Hinton論文連結:https://arxiv.org/pdf/2002.05709.pdf

摘要:如今,在 ImageNet 上的圖像識別準確率的性能提升每次通常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而來自圖靈獎獲得者 Geoffrey Hinton 等谷歌研究者的最新研究一次就把無監督學習的指標提升了 7-10%,甚至可以媲美有監督學習的效果。SimCLR 是一種簡單而清晰的方法,無需類標籤即可讓 AI 學會視覺表示,而且可以達到有監督學習的準確度。論文作者表示,經過 ImageNet 上 1% 圖片標籤的微調,SimCLR 即可達到 85.8%的 Top-5 精度——在只用 AlexNet 1% 的標籤的情況下性能超越後者。

Hinton 發推推薦其領導小組推出的 SimCLR 無監督方法。

SimCLR 與此前各類自監督方法在 ImageNet 上的 Top-1 準確率對比(以 ImageNet 進行預訓練),以及 ResNet-50 的有監督學習效果(灰色×)。

推薦:Hinton 組推出的這種新型無監督學習方法在推特引起熱議,也得到了機器學習社區的廣泛關注。

論文 2:WinoGrande: An Adversarial Winograd Schema Challenge at Scale

作者:Keisuke Sakaguchi、Ronan Le Bras、Chandra Bhagavatula、Yejin Choi論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QpT-oiocE1n2ZwD4-r-3oQ

摘要:維諾格拉德模式挑戰賽(Winograd Schema Challenge:WSC)是一個用於常識推理的基準測試,該測試有 273 個專家編寫的問題,專門應對依賴選擇偏好和詞語聯想的統計學模型。但是近來,許多模型在該基準測試的性能已達到 90%。因此,研究者希望了解,這些模型是否真正獲得了魯棒的常識能力。

因此,研究者提出了 WINOGRANDE,一個有著 44k 個問題的大規模數據集。該數據集在規模和難度上較之前的數據集更大。該數據集的構建包括兩個步驟:首先使用眾包的方式設計問題,然後使用一個新的 AFLITE 算法縮減系統偏見(systematic bias),使得人類可以察覺到的詞彙聯想轉換成機器可以檢測到的嵌入聯想(embedding association)。現在最好的 SOTA 模型可以達到的性能是 59.4 – 79.1%,比人臉性能水平(94%)低 15-35%(絕對值)。這種性能波動取決於訓練數據量(2% 到 100%)。

WSC 的問題通過問題對(pairs)的方式構建。其中,這兩個問題基本上是類似的,並有著兩個答案項。問題中包含一個觸發詞(trigger word),用來標明哪個選項是正確的。

使用 AFLITE 算法檢測出的數據集偏見,使用 X 標記。

推薦:本論文榮獲了 AAAI 2020 最佳論文獎,文中提出的 WINOGRANDE 是一個很好的遷移學習資源;但同時也說明我們現在高估了模型的常識推理的能力。研究者希望通過這項研究能夠讓學界重視減少算法的偏見。

論文 3:Fair Division of Mixed Divisible and Indivisible Goods

作者:Xiaohui Bei, Zihao Li, Jinyan Liu, Shengxin Liu, Xinhang Lu論文連結:https://arxiv.org/pdf/1911.07048.pdf

摘要:本文研究了當資源包含可分割商品及不可分割商品時的公平分配問題。比如,無嫉妒性(envy-freeness,EF)及無嫉妒性最多可用於單一商品(envy-freeness up to one good, EF1)這種經典公平問題概念,是無法直接應用於混合商品的分配問題中。而在此次研究中提出了一個新的公平概率-混合商品的無嫉妒性(envy-freeness for mixed goods, EFM),而它是 EF 和 EF1 針對混合商品集合的直接通用化結果。

研究者證明了對於任意數量的代理(agents)而言,EFM 的分配始終存在。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有效算法去計算兩個代理和 n 個代理的 EFM 分配問題,並且對可分割商品進行分段化的線性評估。最後,研究者放鬆了對無嫉妒性的要求,改為針對混合商品的-無嫉妒性(-EFM),以及提出了一種算法,使其在一定的代理數量、一定的不可分割商品數量和的 1 /的情況下,找到時間多項式的-EFM 分配。

算法 1:EFM 算法。

推薦:本論文榮獲了 AAAI 2020 最佳學生論文獎,論文作者來自南洋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和香港大學。

論文 4:Efficient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via Proximal Iterations

作者:Quanming Yao,Ju Xu,Wei-Wei Tu,Zhanxing Zhu論文連結:https://arxiv.org/abs/1905.13577

摘要:神經架構搜索(NAS)因其比手工構建的架構更能識別出更好的架構而備受關注。近年來,可微分的搜索方法因可以在數天內獲得高性能的 NAS 而成為研究熱點。然而,由於超級網的建設,其仍然面臨著巨大的計算成本和性能低下的問題。

在本文中,我們提出了一種基於近端迭代(NASP)的高效 NAS 方法。與以往的工作不同,NASP 將搜索過程重新定義為具有離散約束的優化問題和模型複雜度的正則化器。由於新的目標是難以解決的,我們進一步提出了一種高效的算法,由近端啟發法進行優化。通過這種方式,NASP 不僅比現有的可微分的搜索方法速度快,而且還可以找到更好的體系結構並平衡模型複雜度。最終,通過不同任務的大量實驗表明,NASP 在測試精度和計算效率上均能獲得更好的性能,在發現更好的模型結構的同時,速度比 DARTS 等現有技術快 10 倍以上。此外,NASP 消除了操作之間的關聯性。

在所有這些工作中,最為出色的是 DARTS [1],因為它結合了可微分以及小搜索空間兩者的優點,實現了單元內的快速梯度下降。然而,其搜索效率和識別體系結構的性能仍然不夠令人滿意。

在第三步中,研究者利用臨近迭代算子產生離散結構;再在第四步中更新連續的結構參數(單步梯度下降,無二階近似);最後,在離散的網絡結構下,更新網絡權重。

實驗結果顯示,DARTS 的二階比一階慢得多,NASP 不僅比 DARTS 快得多,而且可以達到與其他最先進的方法相當的測試性能。

推薦:在本周結束的 AAAI 2020 中,第四範式提出了一種基於臨近迭代(Proximal Iterations)的 NAS 方法,其速度比 DARTS 快了 10 倍以上。

論文 5: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China

作者:Yang Yang、Qingbin Lu、Mingjin Liu、Yixing Wang 等論文連結: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675v1

摘要:近日,一篇名為《中國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的論文在醫學預印本平臺 medRxiv 上線,對 8866 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學和流行病學特徵進行了總結,是迄今為止樣本量最大的新冠病毒肺炎臨床研究。這篇論文採用了來自 30 個省級行政單位 8866 名患者的數據,其中包括確診患者 4021 名(佔比 45.35%),其餘為疑似患者。數據截止到 2020 年 1 月 26 日 [注],這是當前樣本規模最大的新冠疫情臨床回顧性研究。

這篇論文得出以下主要結論:近半數(47.7%)患者的年齡在 50 歲及以上;每 10 萬人的發病率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為 0.31,女性為 0.27(P<0.00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年紀較大的男性影響大於其他群體,確診率和病死率都是最高的;重症、輕症的患者比例分別為 25.5% 和 69.9%,剩下 4.5% 的受調查者無肺炎症狀;潛伏期中位數為 4.75 天,四分位距為 3.0-7.2 天;總體 CFR(病死率)估計為 3.06% 左右(95% 置信區間 2.02-4.59%),低於 SARS-CoV (9.2%) 和 MERS-CoV (34.4%),年齡大於等於 60、性別為男性、初診時已經發展為嚴重肺炎(滿足其中一個或多個條件)的患者群體病死率更高。R0 值(基本再生數)估計為 3.77(95% 置信區間 3.51-4.05),根據潛伏期和感染期的不同,R0 的敏感性分析取值範圍在 2.23 和 4.82 之間。

病死率的預估情況。以上都是 2020 年 1 月 26 日前,症狀出現時間小於 14 天的病例。該組統計的過程中,d 可能為 5 到 8 天不等。

年齡、性別因素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影響。A:所有病人根據年齡和性別的分布情況;B:確診病例;C:疑似病例。D:根據性別進行的統計,限於中國大陸的確診病例;E:武漢報告的確診病例;F:非武漢報告的確診病例。

推薦:根據發現結果,研究者認為,新冠病毒與 SARS-CoV 有著類似的傳染性,但病死率更低。在症狀轉為嚴重之前,應儘早發現年紀較大的患者並及時治療,尤其是男性患者。但需注意的是,這篇論文還處於同行評審階段,其結果有待評估,不能用來指導臨床實踐。

論文 6:Ready Policy One: World Building Through Active Learning

作者:Philip Ball、Jack Parker-Holder、Aldo Pacchiano、Stephen Roberts 等論文連結:https://arxiv.org/pdf/2002.02693.pdf

摘要:基於模型的強化學習(Model-Bas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MBRL)為樣本高效學習提供了一個有前途的方向,通常可以實現連續控制任務(continuous control task)的 SOTA 結果。然而,許多現有的 MBRL 方法依賴於貪婪策略(greedy policy)與探索啟發法的結合,甚至那些利用原則試探索獎金(exploration bonus)的方法也能夠以特定方式構建雙重目標。

在本文中,研究者介紹了 Ready Policy One(RP1),這是一種將 MBRL 視為主動學習問題的框架。研究者的目標是在儘可能少樣本中改進世界模型(world model)。RP1 通過利用混合目標函數來實現這一目標,該函數在優化過程中的適應性調整至關重要,從而使算法可以權衡不同學習階段的獎勵與探索。此外,一旦擁有足夠豐富的軌跡批(trajectory batch)來改進模型,研究者會引入一種原則式機制(principled mechanism)來終止樣本收集。

給定時間步為 10 的四次方時的最佳性能中位數對比。

RP1 關鍵組件的控制變量研究。

推薦:在實驗階段,研究者在各類連續控制任務上對他們的方法進行了嚴格的評估,結果證明與現有方法相比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優勢。

論文 7:Is BERT Really Robust? A Strong Baseline for Natural Language Attack on Text Classification and Entailment

作者:Di Jin、Zhijing Jin、Joey Tianyi Zhou、Peter Szolovits論文連結:https://arxiv.org/pdf/1907.11932.pdf

摘要:眾所周知,CV 領域的 adversarial attack 被非常廣泛的研究,但是在 NLP 領域的對抗攻擊卻因為文本的離散的特性而難以推進。對於 NLP 的模型來說,那些在人們眼裡幾乎沒變的文本卻會被模型非常不同地對待,甚至錯判。這些是特别致命的、且急需研究的方向。這是一篇與 MIT 合作的 AAAI 2020 Oral 文章,自然語言對抗樣本生成,我們將詳細解讀如何簡單高效地生成自然語言對抗樣本,並且高度 attack 文本分類和文本推測的 7 個數據集。

研究者探究了對抗攻擊在文本分類和文本蘊涵兩項重要 NLP 任務上的有效性,並採用了不同的數據集。

對於每個數據集,研究者在訓練集上訓練了三個 SOTA 模型,並得到了與原始實現相近的測試集準確率分數。

本文攻擊系統與其他已發表系統的比較。

推薦:本文二作金致靜,香港大學畢業,目前在亞馬遜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做實習研究。

ArXiv Weekly Radiostation

機器之心聯合由楚航、羅若天發起的ArXiv Weekly Radiostation,在 7 Papers 的基礎上,精選本周更多重要論文,包括NLP、CV、ML領域各10篇精選,並提供音頻形式的論文摘要簡介,詳情如下:

10 NLP Papers

19:31來自機器之心Pro

本周 10 篇 NLP 精選論文是:

1. Training with Streaming Annotation. (from Tongtao Zhang, Heng Ji, Shih-Fu Chang, Marjorie Freedman)

2. Limits of Detecting Text Generated by Large-Scale Language Models. (from Lav R. Varshney, Nitish Shirish Keskar, Richard Socher)

3. Joint Embedding in Named Entity Linking on Sentence Level. (from Wei Shi, Siyuan Zhang, Zhiwei Zhang, Hong Cheng, Jeffrey Xu Yu)

4. ConvLab-2: An Open-Source Toolkit for Building, Evaluating, and Diagnosing Dialogue Systems. (from Qi Zhu, Zheng Zhang, Yan Fang, Xiang Li, Ryuichi Takanobu, Jinchao Li, Baolin Peng, Jianfeng Gao, Xiaoyan Zhu, Minlie Huang)

5. Pre-Training for Query Rewriting in A 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System. (from Zheng Chen, Xing Fan, Yuan Ling, Lambert Mathias, Chenlei Guo)

6. Exploring Structural Inductive Biases in Emergent Communication. (from Agnieszka Sowik, Abhinav Gupta, William L. Hamilton, Mateja Jamnik, Sean B. Holden, Christopher Pal)

7. Abstractive Summarization for Low Resource Data using Domain Transfer and Data Synthesis. (from Ahmed Magooda, Diane Litman)

8. Learning to Compare for Better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of Open Domain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Models. (from Wangchunshu Zhou, Ke Xu)

9. Incorporating Visual Semantics into Sentence Representations within a Grounded Space. (from Patrick Bordes, Eloi Zablocki, Laure Soulier, Benjamin Piwowarski, Patrick Gallinari)

10. Snippext: Semi-supervised Opinion Mining with Augmented Data. (from Zhengjie Miao, Yuliang Li, Xiaolan Wang, Wang-Chiew Tan)

相關焦點

  • 迄今最大規模新冠臨床試驗顯示,4種候選療法收效甚微
    自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以來,科研人員一直嘗試尋找出有效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的藥物和預防這一疾病的疫苗。半年前,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展了一項名為「SOLIDARITY」(團結)的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測試人們寄予厚望的四種新冠候選療法羥氯喹、HIV藥物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瑞德西韋以及β幹擾素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
  • 重組新冠疫苗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參與志願者500人,引入安慰劑對照組
    13日上午,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二期臨床研究志願者許志強先生經體檢合格後,接種了疫苗。重組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12日在漢啟動,與一期臨床研究相比,試驗規模擴大到500人,志願者接種後無需隔離觀察14天,只需回家自我監測,有醫務人員電話隨訪。
  • ...德回應「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失敗」,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美國最大規模新冠肺炎病例研究:有創機械通氣死亡率達88.1%4月22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JAMA在線發表美國最大規模新冠肺炎病例研究,總共納入了3月1日至4月4日期間在紐約市、長島和韋斯特切斯特縣的12家醫院5700例住院患者。在這一研究中,5700名在紐約地區住院的COVID-19患者,最常見的共病是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
  • 國藥集團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試驗提速,入組接種人數已近3萬
    疫情初期,國藥集團派出科研攻關團隊第一時間奔赴武漢,運用檢測試劑判斷出導致疫情的病毒為新型冠狀病毒,並在48小時之內成功研發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第一批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一批推薦使用的檢測試劑產品。
  • 學術頭條: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湖北高校就業幫扶...
    我國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表示,我國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二期合併的臨床試驗許可,成為首批獲得臨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中國目前已經有3個疫苗獲批進入臨床實驗,其中陳薇院士團隊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研究,已於3月底完成了一期臨床實驗,並於4月9日開始招募二期臨床實驗志願者,這是全球首個啟動二期臨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種。
  • 新冠疫苗二期試驗招募志願者,這次規模更大,且引入安慰劑對照組
    據參加新冠疫苗I期臨床試驗志願者透露,4月9日,最後一批受試者也結束了隔離觀察,回到家中。20多天來,108位志願者陸續接種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以普通人的身份,和科研人員在新冠疫苗研製的戰場上並肩作戰。他們身份各異,從「00後」到「60後」都有。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 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發現...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 發現疾病相關基因141456個外顯子組和基因組序列的匯總(圖a)。圖片來源:《自然》網站英國《自然》《自然·通訊》《自然·醫學》雜誌近日同時發表來自多家研究機構的一系列報告,集中描述了對一個匯集了逾14萬人樣本的資料庫——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的應用,該資料庫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是我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
  • 腦科學日報|最大規模的AD蛋白組學研究;AI追蹤心臟血流
    1,Nature Medicine重磅突破,報導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阿爾茲海默症蛋白組學研究來源:精準醫學與蛋白組學Levey教授及其合作者再次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Nature Medicine (IF =30.641)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報導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阿茲海默症相關蛋白質組學研究。
  • 學術頭條:疑似動物傳人新冠病例出現,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
    研究顯示:蘆可替尼療效超瑞德西韋,重症治療組零死亡5月27日,國際醫學雜誌《過敏及臨床免疫學雜誌》發表了一份在中國進行的臨床研究結果:在使用一個叫做蘆可替尼(Ruxolitinib)的藥物進行治療後,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出現「零死亡」,而使用正常標準治療的對照組,死亡率為14.3%。
  • 中英2款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出爐!深度解析5大新冠疫苗研究的現狀...
    2020年4月14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通過兩種滅活SARS-CoV-2疫苗I和II期聯合臨床試驗的申請,且同步啟動相關臨床試驗,這兩類滅活新冠病毒疫苗分別是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機構研製的,而且這兩種滅活疫苗是中國第一批獲得臨床研究的SARS-CoV-2滅活疫苗,目前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製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
  • 任麗麗: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研究對臨床的提示
    有關新冠病毒病原學存在的許多未解問題,目前還無法給出一個100分的答案。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新冠病毒從病原學的角度進行了哪些研究,這些研究給臨床帶來哪些提示,特別提到的是在病毒檢測方面如何選擇方法。
  •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冠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雲報客戶端訊 5月16日,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醫科院生物所)獲悉,5月13日,由醫科院生物所自主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試驗通知書,成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下科研攻關實施的又一重大成果。
  • 中國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受試者最多打3針,臨床前研究用時98天
    4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目前已有三個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其中,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4月12日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臨床試驗。同日,該疫苗Ⅰ期臨床試驗在河南順利啟動。臨床試驗第一針已在武陟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疫苗臨床研究現場完成注射。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輝瑞、BioNTech新冠疫苗緊急使用申請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輝瑞和BioNTech的新冠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之前報導:FDA專家組建議批准輝瑞新冠疫苗但4類人不建議接種?可能存在什麼問題?在36523名無證據表明曾感染新冠病毒的志願者中,截至數據統計時,有170人最終罹患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並出現症狀(僅統計第二次接種7天後出現的病例)。其中8人來自疫苗組,162人來自安慰劑對照組。基於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分析得出該疫苗的保護效力為95.0%。
  • 康泰生物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獲得臨床試驗批件 2020年9月29日第...
    > 獲得臨床試驗批件 康泰生物近日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出具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批件號:2020L00041)。 審批結論: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特別審批程序》,經特別專家組評議審核,應急批准本品進行臨床試驗,適應症為預防由SARS-CoV-2感染而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
  • 全球7項臨床試驗尚未公布結果,中國臨床研究入組...
    同時,瑞德西韋在中國的新冠肺炎成人輕症和中度症狀組的臨床試驗狀態也已更新為「暫停」,原因顯示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沒有符合條件的患者入組。」4月16日,吉利德方面向紅星新聞確認,由於入組人數低,由中國研究機構牽頭的瑞德西韋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和輕中症患者的兩項臨床研究已提前終止。
  • 全球首家新冠病毒滅活疫苗臨床試驗!央企國藥中國生物武漢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並無特效治療藥物,疫苗的研發備受關注與期待。日前,在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方面傳來重磅消息——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臨床試驗批件!4月12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申報的一類新藥——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許可。這是全球首家獲得臨床試驗批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據了解,該疫苗相關臨床試驗已同步啟動。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已為應急使用做好充分準備。
  • 與「新冠」病毒賽跑:多種抗病毒藥物用於臨床治療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阿比朵爾與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根據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數據,目前註冊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試驗也已經有32個,涉及藥物包括巴洛沙韋酯、法匹拉韋、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克力芝)、氯喹、達蘆那韋/考比司他,以及連花清瘟、血必淨注射液、糖皮質激素等。  即便如此,目前仍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明上述任一藥物針對「新冠」病毒的有效性。
  • 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對重症新冠病人無顯著效果 美國臨床數據積極
    安慰劑組中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退出研究。在對COVID-19沒有任何已知有效治療方法的情況下,瑞德西韋是少數正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臨床試驗的實驗藥物之一,只能基於同情用藥(沒有其他可用的治療方法而使用未經批准的藥物)或參加臨床試驗的方式為COVID-19患者提供瑞德西韋。
  • 新冠疫苗滅活技術路線兩家企業獲臨床批件,備產已啟動
    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又邁出關鍵一步。新華社消息,記者14日從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獲悉,我國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二期合併的臨床試驗許可,相關臨床試驗同步啟動。這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分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有關科研機構開發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