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視節|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是紀錄片最關注的

2020-12-22 澎湃新聞

8月4日下午,第二十六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活動「影像記錄時代——中國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研討」在上視大廈舉行。論壇圍繞著「記錄當代生活,展現時代強音」「紀錄片的跨界創新」兩個主題,邀請了行業內翹楚齊聚一堂,共同討論中國紀錄片行業現狀和未來成長,以及探討新版圖、新格局下的紀錄片生態。

如何更好地推動紀錄片高質量創新性的發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馬黎在會上表示,一是要繼續優化政策環境,二是突出項目帶動,三是加強人才的培養,四是加大海外傳播的力度。

「原來在國際合作的時候最苦惱的一件事情,我要從現成的作品裡面抓一批作品,去搞國際推廣。現在我更希望延長到它的創作,到它的動議這裡面,這個階段就要考慮國際傳播的方法、效果,這樣我們從抓一個作品,一開始就立足於更大的價值體現和社會傳播。」馬黎說。

左起:主持人、蔡徵、李逸、梁紅、楊曉清、餘樂

關注的視角:

看不見摸不著的,更考驗創作者的思考力

信息爆炸的時代,創作者該如何選擇獨特的觀察視角?

今年入圍紀錄片單元的3部中國紀錄片分別是《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但是還有書籍》《熱流》。其中,《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記錄基層警務人員工作實況,反映真實警民關係,該片一經播出就受到觀眾的青睞。

該片主創、東方衛視副總監蔡徵認為,這部片子大的關注點正是「最前沿的治安觸角」。

《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

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一線的五萬多名民警,派出所有兩萬五千多名。蔡徵認為,民警的工作,跟影像的表達天然有契機;因為第一有懸念,第二有現場、有衝突,第三有人性;從警察的視角,來看人間百態,看城市管理都是非常有效的。

中國警務有很多是協調的,世界警務更多是打擊。蔡徵也隨後透露,今年正在籌備跟上海市公安局的803刑偵總隊和經偵總隊合作的《大城無小事之城市獵人》。對於紀錄片的獨特表達,蔡徵認為,把我們自己熟悉擅長領域的故事和人說好,可能是我們實實在在能做的事情。

《人間世》是SMG一個非常重要的紀錄片IP品牌,去年還獲得了白玉蘭的最佳紀錄片獎。SMG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在現場回憶了《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的臺前幕後,「前前後後拍派了十三名編導和攝像。同時上海的團隊也沒有閒著,他們大量的為前方提供各種各樣拍攝的相關的信息。」在關鍵的時刻衝到一線,這足以證明作為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僅要有對生活觀察、文化沉澱,還需要主創團隊的魄力和勇氣。

不僅僅是視角的問題,作為央視紀錄頻道的掌門人、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覺得,所有的紀錄片作品,都應該關照到三個層面:第一是行業邏輯,第二是時代命題,第三是國際使命,更多指的是國家的文化使命。

她進一步解釋說,「在平時紀錄片的製作上,一方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記錄真實的故事,還有一種是看不見摸不著、靠紀錄片工作者的思考力、認知力,去尋找時代的命題和國家的文化使命,這一點來說,我覺得紀錄片人偷不了懶。」

「紀錄片人最需要一雙發現的眼睛,因為上下五千年,包括自然界很多命題,都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時候的作品和選題,這個非常考驗紀錄片人的文化積澱,對世界的認知、探索好奇的一顆好奇心。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認知和文化儲備,是做不好紀錄片的,即使做好了也是曇花一現。」梁紅進一步解釋說。

傳播的關鍵點:

趣味、不輕易打上一個句號、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也給紀錄片的拍攝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帶來了不同的視角以及內容的挖掘。

以空中敘事與航拍美學為載體,《航拍中國》以鳥瞰影像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有極致美景,也展現著中國的急速變化。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創作總監、導演餘樂認為,《航拍中國》是自然地理決定了人文地理。

《航拍中國》第三季海報

「我們一直在一個高空的視角看中國,看我們平時熟知的日常,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人們會聚集到這個城市?為什麼人們會聚焦到河邊?為什麼他們在山的陽邊建房子?為什麼逐水而居?這個我們都可以(從片中)看得到。」餘樂強調說:「我們的確拍了很多活動性的畫面,但是這些熱鬧不附著在硬的邏輯上面,其實它的感染力是不夠的,或者它的構成是單薄的。所以我們一個大邏輯,就是自然的條件,山川河流海洋等等的這一些基礎的條件,決定了最終的人文的形態以及布局。」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鮮味的秘密》,再到最近做的脫貧攻堅的紀錄片,作為一個有22年創作經驗的紀錄片人、農影中心導演楊曉清認為,紀錄片的靈魂就是創新精神。

她在《鮮味的秘密》中做了很多創新嘗試,把「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脫俗的表達」稱作是一塊硬骨頭。這一次接手扶貧題材,楊曉清感慨地說,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走上扶貧一線,無私付出,沒有太多的轟轟烈烈,更多的就是用他們繡花針的功夫,默默無聞做好一件一件的平凡小事。

她舉了一個例子,是一個農大教授帶領他的團隊深入雲南邊境的一個貧困村,幫助村民改建房子,開客棧脫貧的故事。

「這個村子的村民每天都在辛苦勞碌。天剛剛蒙蒙亮的時候就起來勞作,砍甘蔗、餵豬,做農活。很多人五點鐘起來割膠,婦女們五點鐘起來下山去打零工,一直幹到天黑,一天賺一百塊錢。但是全村沒有一個富裕戶,沒有一棟像樣的房子,他們的貧困完全是因為懶惰嗎?順著這個疑問往下挖,最終知道他們落入了貧困陷阱是難以自拔的。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幾十年間這是一群嚴重掉隊的人,光靠他們自身和傳統產業是很難擺脫貧困的。」其次,有一天當幫扶團隊離開了這個村莊,這些村民丟掉了拐杖之後,能自己站穩走下去嗎?會不會返貧?

楊曉清總結說,當創作者有深度思考的時候,是不會給一個故事輕易劃上句號的,它一定會給觀眾留下空間回味。

從傳播的角度,李逸也深有感觸,他認為不管是中國觀眾還是海外觀眾,故事是不是真實,是不是有共鳴性,非常重要。其次是跟新媒體深度的融合,這是作為傳統廣播電視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餘樂則拋出了一個大家似乎都曾經問過的問題:借鑑一下現在很火的短視頻APP,它們為什麼可以國際化?餘樂覺得,能夠被廣大的大眾接受的、攻克人心的都是趣味。

「我曾經在所有的場合,公園裡、地鐵上,看到很多人都在刷抖音。可能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不見得都會看,但是它確實徵服了很多的大眾、海外觀眾。我們紀錄片人過去更強調我們要表達什麼。我們認為表達什麼,就是趣味本身。現在要反過來了,從另外一端來看,大眾更關注什麼,這就是紀錄片人要關注的方向。」餘樂說。

左起:主持人、幹超、寧玉琪、徐崢、趙捷、朱樂賢

全民紀錄的時代,媒介無所不包

「跨界」「破圈」成為近年來的熱詞,觀眾們也樂見紀錄片這樣一個嚴肅的藝術形式,實現了平臺、空間、創作上的突破與跨越。從記錄時代變遷的《從<中國>到中國》,到激起美食熱浪的《風味人間》,再到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喜事》,中國紀錄片實現了平臺的多重跨越。

談到視頻網站都有什麼標準來突顯出自己平臺的特質?「優愛騰」三大網站紀錄片掌門人在現場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優酷副總裁、泛文娛內容中心總經理幹超表示,一個是這個時代最迫切的命題,一個是人們內心柔軟的地方。優酷更多的是關注「腳踩在大地上的人的生存狀況」。

愛奇藝紀錄片中心總監寧玉琪則認為在愛奇藝的血液裡面,一直以創新為基因。「紀錄片一直跟隨著劇和綜藝的方向,很在意自製的內容。目前會引入一些小體量的內容,創新型,並不是說想要去創造一個頭部的內容,是想從幾個維度去搭建不同平臺板塊,然後去嘗試和用戶對話。」

騰訊紀錄片頻道每年都會推出一部正能量的片子,比如前年做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主題、去年的《幸福在哪裡》,今年的《小康社會》。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表示,希望我們的片子有更多的國際傳播力,能真正的傳播到國外去。

談到視頻平臺對年輕的紀錄片製作者的扶持計劃,幹超特別自豪於平臺會在每一個細節上,儘可能幫助這些年輕的獨立紀錄片製作人。

「比如說你給我們寫郵件,24小時回覆你;比如說你報一個選題,我們一定七天之內給你最後的答覆;比如跟我們籤合同以後,今天該付這個錢了,我們一定日清,一定不拖欠任何的款項。另外也包括我們和年輕導演合作的時候,比如說大家一起來投這個片子,你投了10%,我投了90%,但是最後商業回報來了之後,我先給你收回你的成本,這也是我們的合作方式。接下來我們跟阿里影業溝通,有沒有可能進入阿里影業的中國電影的扶持計劃。就是很多基金它其實給的是錢,給的是一些技術上的支持,但是很少能夠從錢到內容到技術到播出平臺,然後到影院,到發行,能夠給予全系列的支持。」

此外,幹超還提到希望短視頻成為一個創新的源頭,做一些跨界的東西。「比如我們做『六個糰子』的項目,講野生動物園最萌的六種動物。獅子、老虎、熊貓等,從出生起第一天到六個月的成長,年輕的女性觀眾看到這六種最萌寵的動物在你面前不斷的成長。比如今天你養的獅子,我養的老虎,我們關係不錯,我們獅子老虎一起出去玩,一起拍照。它是一個社交性的遊戲。今天的短視頻的紀實內容當中,可能未來會發生很多形態的變化,甚至是社交的部分大於本身的短視頻本身的部分。所以我覺得從產業端去思考這些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

作為紀錄片論壇上的新面孔,導演徐崢表示自己也很喜歡看紀錄片,雖然不是一個紀錄片發燒友,但每次只要看到紀錄片,都會被紀錄片深深吸引。

徐崢

在疫情期間,徐崢跟小夥伴討論項目開發的時候突然發現,在這個時代,大家更多的關心真實的影像。他認為這不是紀錄片作者做的內容造成的,而是整體的形態造成的。

「全民都在做紀錄。不管你是自製的內容還是定製的內容,大部分的內容,我們都可以把它歸類為紀錄,因為是真實的內容。」徐崢表示自己做影視一直致力於虛構的內容,「虛構的內容也是來源於真實,只是我要虛構一個故事給你看。包括《藥神》開始放的時候,我發現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會更加受到大家的關注。」

疫情期間,人人都在vlog,一些短視頻app上的創作者們也不分年齡專業和地域各顯其能。

徐崢認為,未來紀錄的表現形態,不僅僅是傳統紀錄電影長篇巨製的樣子,它會是各種各樣。

「他拿手機在記錄自己做的一個菜,他的紀錄行為就已經開始了,變成某一種類型的紀錄片創作者和製作者了。」徐崢對紀錄片的未來也充滿希望,「如果這些都可以用現代年輕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漸漸地轉換為一種紀錄的形式,這個就是藍海,不是我必須要到電影院才能看到這個紀錄片,它的媒介是無所不包的。」

會上,徐崢被問到如果有興趣拍紀錄片,會拍什麼?他表示自己對遂昌的一個公益學校投資人很感興趣。

杭州一個餐廳老闆為了找到好的食材,把遂昌那個地方變成餐廳食材的供應端。老闆讓當地的農民幫他養雞種菜。當老闆發現這些農民的孩子不上學,他又在這邊蓋了一個學堂,幫助這邊的小朋友上學。有個很著名的作曲家很喜歡這個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種的菜是綠色的,東西又很好吃,作曲家經常到那裡隱居、創作。當作曲家看到這些孩子,就組織這些孩子弄成一個合唱團……

「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故事,如果我早點了解這個故事,我就不拍我的家鄉,拍這個人了。可以把美食、音樂、教育這些元素都放在一起,就是一個很好的紀錄片的題材,還可以翻拍成一個電影的題材。」徐崢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的大叔》治癒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因為電視劇的真實人物和挺贊的演技,演員在線的演技,略似紀錄片的拍攝剪輯,扎心的配樂,徐徐展開的劇情,都吸引我看下去。一部可以說是喪但真的治癒人心的電視劇,瞬間的我開始覺得導演和編劇都特別的優秀,他們拍攝的角度很會很戳心,但是又會給予溫暖。
  • 第19屆上海電視節日程
    第19屆上海電視節日程   閉幕展映 6月14日 - 「白玉蘭」獎頒獎典禮暨上海電視節    閉幕式紅毯儀式 - 「白玉蘭」獎頒獎典禮暨上海電視節    閉幕式  - 「白玉蘭」獎電視連續劇及觀眾票選
  • 讓志願精神直抵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孫冰:用心溫暖身邊的世界 世界便終將溫暖人心    2008年初,上海向陽花青年公益社進入長寧區的仙霞街道,開始了與仙霞空巢老人結對關愛的志願者活動。    在滬建設者留守子女上海行活動,只是一個7天的上海夏令營活動,卻聯繫整合了上海30餘家單位的參與互動,真正做到了愛的匯聚,用匯聚的愛來關注關心失去親人的孩子,同時也引導出很多企業開始進行公益的事業。    2014年,帶領8支社會組織隊伍走進遵義的大山,運用上海先進的社會化服務理念,在山區學校裡服務留守的孩子。
  • 高端影迷閉眼收: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紀錄片購票完全指南
    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已經開票,【紀錄片】單元為觀眾誠意奉獻23部紀錄片佳作,13場導演見面會。如果你一直覺得紀錄片不好看,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看到一部好看的紀錄片。在這裡,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以無與倫比的誠意,為你打開愛與美的真實世界。
  • 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舉行北京發布會 公布金爵獎評委會陣容
    5月23日,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組委會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中國電視劇單元入圍名單和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全名單。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盛典,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進行5G+4K超高清直播。
  • 張鐸上海電視節最具潛力男演員獎
    張鐸上海電視節最具潛力男演員獎
  • 第26屆上海電視節落幕 《破冰行動》獲最佳中國電視劇獎
    第26屆上海電視節落幕 《破冰行動》獲最佳中國電視劇獎 2020-08-08 00:09:12 康玉湛 攝   中新網上海8月7日電 (繆璐王笈康玉湛)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綻放」頒獎典禮7日晚舉行,其中《長安十二時辰》《都挺好》獲得第26屆上海電視節國際傳播獎,《破冰行動》獲得最佳中國電視劇獎。
  • 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公布白玉蘭獎入圍作品和金爵獎評委會名單
    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公布白玉蘭獎入圍作品和金爵獎評委會名單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23日 17:49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劉春妍 李文學)5月23日,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組委會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
  • 第2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節目徵集開始啦!
    原標題:第2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節目徵集開始啦!   摘要:時間截至明年3月31日。   第27屆上海電視節將於2021年6月6日至10日舉行。今天,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全面啟動節目徵集,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綜藝節目等四大版塊將在電視節官方網站www.stvf.com接受線上報名。
  • 中國電視節目坎城電視節受青睞
    4月8日,在法國坎城,電影宮外牆上掛著春季電視節的巨幅海報。新華社發(傑克·陳攝)  新華社法國坎城4月9日電綜述:中國電視節目坎城電視節受青睞  新華社記者楊一苗 韓茜  法國坎城春季電視節8日至11日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坎城舉辦,近百家中國文化企業帶著近幾年拍攝的優秀電視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參展,不少作品受到海外買家青睞。
  • 600餘部影視作品參賽,第13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網上」閉幕,這些...
    一段故事一個劇本,一個鏡頭一部影片的靈魂……  由大學生自辦的第十三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12月23日落下帷幕,頒獎典禮全程線上對外直播。  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和華東師範大學聯合發起。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上海大學生電視節依舊收到來自全國乃至海外的影視作品和劇本共六百餘部,近百餘所高校學生踴躍報名參賽,其中還包括英國、俄羅斯等海外學生。
  • 上海電視節明起展播14部動畫劇集、17部紀錄片
    據上海發布,今年電視節有哪些好看的節目?上海國際影視節組委會說,明起至6月16日,《秦時明月》《咱們裸熊》《熊貓和小鼴鼠》《飛天小女警》等14部動畫劇集將在炫動卡通頻道播出;有關TFboys的《加油!男孩》、講述普通農民父子生活的《老丁小丁》、探討北極開發與保護問題的《北極,北極!》等17部紀錄片將在SMG紀實頻道展播。來看看有沒有你感興趣的?
  • 李宗翰上海電視節開壓軸大獎 與孫紅雷「熊抱」
    李宗翰攜手高圓圓、鄧萃雯頒發最佳男主角李宗翰「熊抱」孫紅雷  第15屆上海電視節今晚落下了帷幕恰逢世博會即將在上海召開,今年的電視節吸引了不少明星大腕前來捧場。當晚,群星熠熠,李宗翰攜手高圓圓、鄧萃雯壓軸為最佳男主角頒獎,當得獎揭曉時李宗翰與同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師兄弟孫紅雷予以最真摯的「熊抱」。  當晚,李宗翰身著最新款的Ports1961的西裝在不經意間就透露出了穿著者的品味。黑底彩紋的襯衫,更是在成熟穩重間顯出一絲法式的性感。果然是他一貫低調而不失華麗的風格。
  • 初戀這件小事:最能觸動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的電影才是最好的電影
    在這裡,我不想用某瓣評分等數據化的東西來評論這部影片的好壞,影片的關鍵並不在於對演員的選擇,色彩的搭配,更不在於特效的添加,而在於學妹對學長追求過程中不斷的努力喚起了不少人對自己初戀的回憶,最能觸動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的電影才是最好的電影。
  • 預熱上海電視節 「中國模式日」三大特點引熱議
    新增重要板塊「中國模式日」作為上海電視節的預熱活動, 用兩天近三十場國際論壇的高段位和高密集度,吸引了業界的極大關注。,到綜藝單元全國熱門綜藝節目的競相角逐, 本屆上海電視節呈現出更豐富和更專業的走向。
  • 陳佩斯父親陳強病重 「苦笑」助陣上海電視節
    第十八屆上海電視節在上海文化廣場舉辦盛大開幕儀式。  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6月12日報導 為期五天的第十八屆上海電視節昨晚在上海文化廣場舉辦盛大開幕儀式,而今天,為期三天的主體活動之一「國際影視節目展」也將在上海展覽館揭幕。
  • 1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紀錄片類參賽片
    然而當看到老奶奶把可口可樂當成世界上最有效的藥水來喝,或是牧羊的老爺爺邊趕著羊邊接起手機的超現實畫面,山裡的生活似乎漸漸起了變化……即使遠離喧囂的世界,這裡純淨的生活也被新的文明、新的事物所浸染,甚至威脅……這是一部慧黠、迷人的小品,充滿人生的趣味。
  • 第2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啟動節目徵集,將於2021年6月舉行
    DoNews12月10日消息(記者 程夢玲)上海電視節在官方微博宣布,第27屆上海電視節將於2021年6月6日至10日舉行。今日(2020年12月10日),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全面啟動節目徵集,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綜藝節目等四大板塊將在電視節官方網站接受線上報名。
  • 青年文藝家速寫③|劉麗婷:80後導演把成長軌跡印刻在上海紀錄片...
    國慶期間,電視上熱播著一部紀錄片《長江之戀》,透過紀錄片,鏡頭記錄下生生不息的江水、河流孕育的生靈以及世代守護長江的芸芸眾生。這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巨製的總導演是80後的劉麗婷。「從那會兒起,我想做一個紀錄片人。」劉麗婷說,「紀錄片就像一本書,能夠讓人反覆回味。」2002年大學畢業,劉麗婷也遵從了自己的理想,進入了上海紀實頻道成了一名紀錄片人,開始了用鏡頭記錄時代的紀錄片生涯。參加工作後第一部片子劉麗婷拍攝的對象就是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拍紀錄片就是這樣,要讀萬卷書,要行萬裡路,哪怕是她再熟悉不過的這條母親河。
  • 今日關注 | 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
    為紀錄片在主渠道主陣地播出提供機制保障,確保好作品進入好平臺好時段,實現好的傳播效果。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紀錄片發展。一些省把紀錄片發展作為文化建設的支點,高位布局,為紀錄片發展注入新動能。甘肅省多措並舉,確立建設紀錄片大省建設工程,投入專項經費,激發紀錄片製作積極性;組織優秀本土紀錄片評選活動,引領和壯大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