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主辦、國際合作局承辦的「『十四五』規劃與中國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出席會議並以「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題作主旨演講,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蔡昉,原副院長、社會政法學部主任李培林等作專題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高翔主持會議。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彭博新聞社、路透社、共同社等中外媒體記者參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作主旨演講。
本網記者 楊崇海/攝
謝伏瞻在主旨演講中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作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不僅將給「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發展帶來系統性、深層次變革,而且也將給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變革帶來諸多新機遇。
謝伏瞻表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以內為主、內外互動的循環,是創新驅動、自立自強的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動選擇;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也是適應國際環境和形勢變化的主動選擇。
謝伏瞻指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是堅持擴大內需,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二是堅持高水平開放,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加快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三是堅持創新驅動,通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通過深化改革形成高標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蔡昉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楊崇海/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高翔主持會議。
本網記者 楊崇海/攝
蔡昉指出,「十四五」期間,老齡化挑戰日趨嚴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涉及生育政策、退休制度、教育和培訓體系、社會養老保險模式、收入分配格局、老年服務產業發展等一系列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關的領域。下一步,針對以下領域改革和發展任務,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系統集成、協同推進,主要包括:穩妥推進生育政策改革,推動配套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通過養老金支付方式的設計,增強老年人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延遲退休的有利性,通過加強在職培訓提高老年人勞動技能和勞動能力;建立健全尊老敬老事業、養老產業和老年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扶助體系,調動全社會資源,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和社會保障給付的可持續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社會政法學部主任李培林等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楊崇海/攝
李培林在發言中回顧了現代化概念的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過程,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內涵和意義。他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徵程,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全國各民族人民艱苦奮鬥,使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邁上新的臺階。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認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勢必要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自身發展、推動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發展,必須更加注重統籌發展與安全,更加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十三五」時期我國總體創新能力不斷上升,但仍然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十四五」時期,實現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著力在完善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尤其要不斷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共性技術的研究體系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認為,「十四五」時期,核心任務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活農村要素、主體和市場,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構建制度化的長效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認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態環境問題,而是要根本改變工業革命後建立的基於高環境代價、高碳排放、高資源消耗的傳統生產模式。而僅僅依靠技術進步帶來生產方式的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人們改變生活方式,即轉變發展理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雪松表示, 「十四五」時期我國GDP年均增速預期目標可以設定為接近於潛在增速水平的5%左右。這一目標既考慮到了充分利用既有資源和深化改革開放,又考慮到了國內外不確定因素較多以及改革創新任務仍然較為艱巨,同時也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留有空間和餘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在發言中普遍認為,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中國發展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面臨新形勢下的新挑戰。十九屆五中全會作為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回應時代新變化,反映人民新期待,為「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的發展明確了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還就共同富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把握髮展主動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問題回答了中外媒體記者提問。
相關閱讀
科學謀劃 主動求變——把握「十四五」規劃的時代背景與重要意義
原標題:「『十四五』規劃與中國發展」學術研討會召開 進入新發展階段 構建新發展格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十四五』規劃與中國發展」學術研討會召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