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時候看電視,偶爾會被央視的一檔欄目吸引,在畫面左下角,專門有一位女主播,一直在用手比劃著,一句話也不說。後來,她作為十九大開幕式上的直播手語翻譯,用不停變換動作的雙手,將三個半小時的大會內容即時傳遞給聽障人士,創下了國內媒體直播手語翻譯時間的最長紀錄。一下子成了全國的網紅人物,她就是周曄,一位央視「御用」手語主播,她用自己無聲的語言,為全國2千多萬聾啞人傳遞資訊。
▲作為十九大開幕式上的直播手語翻譯,周曄出現在屏幕左下角。圖片來自央視視頻截圖。
央視欄目中,或許只有周曄一直服務的《本周》欄目裡有手語展示。經過逐年改版,這個欄目成了現在的央視節目《共同關注》。
有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聽力語言殘疾人數,高居全國五大殘疾人數之首。在全國有超過2057萬人,是聾啞兒童,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67%,其中7歲以下兒童約為80萬人。而且,我們國家的聾啞症發病率也高達2‰,我國每年出生的2000萬新生兒中,約有3萬是聽力受損害的新生兒。
如果是先天性失聰的嬰兒,那麼他長大之後,很大概率會有說話障礙,成為"啞巴"。對於他們來說,學習一門手語,是他們彼此之間溝通的主要方式。我們國家也會有一些專門供聾啞人收聽的新聞電視頻道。從這些渠道中,他們可以與這個社會建立密切的聯繫。
周曄給記者比劃手語手勢。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大陸的手語,起源於1887年。當時有一位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煙臺創辦了第一所聾人學校——煙臺市聾人學校。傳教士以口語教育聾人的方法為基礎,開發了一種被稱為「中國手語」的方法。
十年後,另一個法國天主教組織在上海建立了另一所聾人學校。中國手語便在這兩個基礎上發展起來。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漢語拼音成了中國掃盲的利器。當此之時,中國聾啞人福利會出版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四輯),結合漢語拼音特點,開始進行漢語手指字母方案和手語詞彙的研究,進行手語規範化工作。也就是說,重點希望通過用手指表示漢語拼音字母,從而達到表音的意思。經過幾十多年的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就業部、中國聾人協會編寫的《中國手語》,作為中國手語的標準工具書出版。
不過一直以來,我們中國的手語,依然存在著如方言一般的南北差異,其中上海和煙臺兩地的手語方式,成了南北差異的源頭。儘管90年代我們出版了《中國手語》標準工具書,但隨著社會發展,這部手語書越來越不適用,一些新興事物都不能找到準確的表達。
因此,又造成了各地出現小範圍流行的各自「方言」手勢,來表達新興事物。到2011年教育部調查顯示,表達同一概念的手語動作不一致,導致不同群體之間的手語溝通產生困難,63.1%的成年聾人希望制定國家通用手語。
此外,表音就需要藉助手指語,打出拼音的聲母和韻母。之前一些抽象概念,都是藉助手指語表達。所以手語中出現了很多「表音+表形」的手勢,這種手勢多了以後,聾人看了就會糊塗。
終於在2018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規範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出版了《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
該手語常用詞表,據稱,減少了用漢字逐字按發音直譯的詞語而增加了聽力殘障人習慣的手勢表達方式,減少使用代表拼音字母的手語字母,比如「詳細」這個詞的打法。「細」是有手勢的,「詳」只能打手指語X。但是聾人不接受這種打法,所以這次就將「X」去掉,打兩遍"細",在一定語境中表示更加細緻。
對於聾人來說,表音永遠沒有用調動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傳遞的形象感,來得直觀和傳播性好。比如「偷偷摸摸」這個詞,聾人不是打"偷"和"摸",而是直接模仿偷偷摸摸的動作來形象表示這個詞。
當然,雖然通用詞表儘量減少手指語的存在,但考慮到聾人受教育的需要,仍兼顧了手指語。如較抽象的學科用詞,如哲學概念"唯物論",因為唯物論並不是「唯一」的意思,而是「物質是第一位的」,所以只使用了手指語「W」表達。
此外,通用詞表收入了一些中國各地不可互相替代的不同地方的手語方言表達。比如「錢」的打法,有用捻鈔票的動作表示,有比一個圓。再比如「如果」這個邏輯詞,全國至少有5種以上的打法。在編輯通用詞表時,如果南北方差異比較大,不能用其中一個地方的打法替代另一個地方的打法,《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的做法是並列收錄。
跟我們正常人一樣,語法才是學習手語最難的地方。手語很多句式,和正常說話並不一樣。「比如"褲子多少錢",他們會說"褲子""錢""多少"。再「比如"脫貧",動賓結構。手語如果先打"脫"再打"貧",聾人會認為還在"貧困"。在他們的邏輯中,這個詞是顛倒過來的,先打"窮",然後"跳出"窮。從表意來講,這樣更符合脫貧的意思。
如今,很多普通人都願意學習手語,他們希望藉助手語,走進聾啞人的世界裡,與他們做朋友。當你掌握了這門一無聲的語言,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裡,一群不一樣的人的喜怒哀樂。當你感受到生命的諸多奇蹟和感動之時,或許你的心靈也會更加純淨透徹,你會明白人生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