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現場氣氛熱烈。本報記者施辰靜 攝
比賽結束後,何艾麗接受記者採訪。本報記者劉深魁 攝
東南網6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彭城是哪些姓氏的郡望?今地名叫什麼?」「在臺灣和廈門姓氏排行榜中,名列前兩位的是哪兩個姓?郡望分別是什麼?」「福建先民在開發臺灣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同宗同名相連結的村落。請說出與臺灣彰化大村鄉黃厝村相連結的廈門同名村。」……
有趣的考題,精彩的回答,讓演播大廳裡的觀眾禁不住報以陣陣熱烈的掌聲、喝彩聲。
7日,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在廈門開賽。競賽分大學生組和中學生組兩個組別,兩岸各8支隊伍參賽。競賽項目豐富多彩,包括「閩臺同根:姓氏知識個人必答題」「閩臺同根:姓氏知識團隊必答題」「漢字千載:特殊姓氏讀音聽寫題」「姓氏花絮:姓氏郡望搶答題」「追根溯源:姓氏小故事演講賽」等。
「臺灣有一句俗話叫『吃果子拜樹頭』,意思是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臺灣指導老師蔡淑敏說,她在上課時常常拿這句話來教育學生。她告訴記者,臺灣青少年很樂於參加類似的知識競賽,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追根溯源、紀念先祖和回歸血脈原鄉的行為,也是對姓氏文化知識以及中華文化的一種自覺傳承。「可以說,姓氏和血脈,讓兩岸青少年有了共同的根和魂,他們也註定會越走越近。」
當日8時許,大學生組比賽開始。演播大廳裡,4支臺灣大學生代表隊與4支福建大學生代表隊同臺競技。只見選手們個個沉著冷靜,耳聽主持人口令,手握搶答器,積極搶答每一道題。選手們「你來我往」,氣氛緊張又熱烈,充分展現了炎黃子孫的風採。
宋珈驊是蔡淑敏老師指導的學員,在「追根溯源:姓氏小故事演講賽」環節,他向觀眾獻上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即席演講,將自己家族三代的故事娓娓道來,話語間充滿了對大陸祖地的濃濃鄉愁,最終得到90.14的高分,獲得個人賽三等獎。
「我爺爺從小就告訴我,樹高萬丈不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恩。我的祖先來自泉州,我想在這次比賽後,能夠去祖地尋根,了解更多的家族故事。」宋珈驊說。
「人們都說『樹有根水有源』,我的根就在大陸。雖然我的父親是美國人,但我也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臺灣選手何艾麗是一個混血兒,從小在臺灣生活長大的她,在阿公阿嬤的言傳身教下,很早對自己的姓氏和中華文化產生了認同感。她帶來的尋根故事贏得滿堂喝彩。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精彩比拼,廈門大學代表隊獲得團體一等獎,何艾麗摘得大學生組個人賽桂冠。雖然場上的比賽結束了,但由姓氏文化牽起的兩岸青少年的友情故事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