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準備去日本讀研的同學,前期搜集信息的時候會很痛苦。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大學院都是自主招生,沒有統一考試,信息不單單是針對報考專業,還得針對學校。
好的方面來講,學校自主招生,就意味著機會更多,可以報考不同的學校,大大增加容錯率。並且日本考研本身相對國內考研容易許多。所以日本考研成功率更高。
不好的方面來講,就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專業,要求可能都會有差別,日語證書是不是必須提交?是不是承認託業?如果沒有託福或者託業,是不是可以校內考?專業課考什麼?什麼時候報名?什麼時候考試?這些問題,只有在確定了報考學校之後才有明確回答。信息收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了,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工程!
總結來說:日本考研不難,但是很煩!
我們需要學會收集哪些信息呢?
1.募集要項(招生簡章)
2.教授介紹
3.過去問(歷年真題)
我們以早稻田大學為例,解釋一下以上信息該怎麼找。
一.募集要項和過去問
募集要項,其實可以獲得報考一所大學院80%以上的信息。包括報名要求,報名時間,考試時間,需要準備的材料等等。
Step1.上學校官網百度搜學校名就能搜到(注意不要被一些中介廣告迷惑),即使沒有VPN也能進,就是會比較慢。
step2.找到研究科主頁
上面的黃框「受験生」,可以通過這個入口進去找考學信息,早大會把所有的入試相關的信息整理成一個頁面放在這個連結裡,但是很多學校未必在學校主頁會寫明考學情報相關的連結,所以我的習慣還是先找研究科,也就是左下角的「學部·大學院」。(先找研究科適用於大部分學校官網)
進入之後,我們找到大學院,找到和報考專業相近的研究科,比如早大的商學研究科,一般就是經營學的同學會報考的研究科。其實經濟的同學早大商,也能考。這些就不展開了。
step3.找到入試情報
進入研究科主頁後,很明顯,我們要點開「受験生の方へ」,也有很多學校是「入學希望者へ」、」xx學びたい方へ」等等類似的關鍵字。之後找到」入學試験情報」
大學院的入試情報會包括修士(有些學校叫做博士前期),博士,科目履修生等,對我們考研的同學,就要選擇修士課程。這邊順帶一提的是,「入試データ」可以找到往年的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入試過去問題」,這就是我們俗稱的過去問,也就是歷年真題。早大比較良心,數據和真題都會公布。有些學校是不公布的,或者過去問一定要去學校拿或者在學校裡閱覽。所以過去問是可以在入試情報裡找到
Step4.找到募集要項
早大商學研究科,進入修士課程入學情報後,頁面整體會有一個對募集要項裡重要信息的概括和補充。這個不是完全的募集要項,但是建議仔細閱讀。因為也會有很重要的信息。比如:
黃框裡的意思概要是,為了保證考試的公平和公正,請不要事前聯繫教授,先見面或者獲得指導等。發現沒有,早大商就跟我們經常得到的「考修士就是看教授,事先聯繫教授很重要」這種說法相違背。所以不是說所有的情況都要聯繫教授,像經濟,經營,這類招生人數又多,一封研究計劃就能判斷和教授匹配性的專業,提前聯繫教授意義甚微。同樣,研究生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我們這個就是募集要項,篇幅不短,但是報考前一定要仔細閱讀。
比如說考試時間和大家關係的英語要求,都會在募集要項明確寫明。
二.教授介紹
考修士,不單單是選專業,選學校,還要選教授。因為修士階段需要帶著一定的問題意識,也就是研究課題進入學校。所以對專業要更近一步細分,例如本文早大的商學研究科,專修或者叫做專攻就有經營,市場·國際商務,金融·保險,會計,經濟理論·計量,公共政策·經濟史等6個方向,每個方向下教授研究的方向還各不相同。所以專業細分,並且找到方向匹配的教授,格外重要。那就需要把教授信息,徹底看一遍了。
在」受験生の方へ」的」研究指導」,或者」研究科について」的」教員紹介」裡都會有教授的詳細信息,這個就留學同學們自己看了。對一個教授的研究充分了解,提前閱讀一下教授的論文,面試的時候提一下,就會很有利。當然,前提是筆試能通過。
以上是我們在備考修士前需要收集的信息。早大是屬於頁面邏輯比較清晰,信息整理比較完善的。很多學校找起來會比早大費勁很多。但即使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信息收集這個工作,不,工程上,還是不要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