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荊門北郊國家糧食儲備庫 (記者朱安璋攝)
楚天金報訊 策劃/李昌建 文/本報記者朱安璋 通訊員歐小平 蘇兵 楊俊華
民以食為天。糧食關係到老百姓的溫飽饑寒,關係到國計民生,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糧食儲備,則關係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
湖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魚米之鄉、富庶的江漢平原,被美譽為「中國糧倉」。那麼,你可曾想過,手中的一碗香噴噴的米飯,和一座國家糧庫的距離有多遠呢?10月底11月初,記者驅車趕赴荊門市,親身探訪國家糧庫。
黃金稻穀堆如山
「國字號」糧庫每人每天備1斤糧
荊門市北郊有一座國家糧庫,名為「北郊國家糧食儲備庫」。這裡對不少荊門市民來說還比較陌生,相反不少糧農倒更熟悉——這座國字號的糧庫,每年需要儲備10萬噸稻穀。
10月31日,記者來到荊門火車站旁邊的北郊國家糧食儲備庫。據糧庫黨委書記許哲華介紹,這座國有大型糧庫已經「服役」了37年,是原糧食部、商務部於1975年投資844萬元興建的,集糧食儲備、收購、加工及中轉於一體,並取得中央儲備糧代儲資格,是我省出口大米定點生產加工基地。
令人意外的是,這座糧庫裡居然修了一條鐵路貨運專用線。鐵路線直接連通焦枝鐵路和長荊鐵路線,然後通過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將湖北大米運往全國。不過,記者採訪時,我省中晚稻收割已近尾聲,農民的賣糧高峰集中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那時賣糧的貨車天天排長隊。
北郊糧庫共有大小31座倉庫,可以儲備稻穀11萬噸,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簡稱中儲糧)直屬庫。在糧庫外圍,記者看到,六臺送糧機一字排開,再拐彎轉進巨大的糧庫裡。機器開動後,只見一條金色的「稻穀瀑布」,歡暢地流在運糧機的傳輸帶上。經過多次轉運,顆粒歸倉,糧倉裡升起一座金黃色的谷堆。
來自省糧食局的數據顯示,湖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近幾年,全省糧食產量保持在465億斤左右,絕對量排全國第10位。我省糧食品種以稻穀為主,稻穀產量320億斤左右,佔69%,居全國第五位。
另據統計,我省每年糧食消費量在390億斤左右,人均消費670斤,平均每天每人消耗2斤糧。去年全省糧食儲備達到218億斤,人均儲備糧食360餘斤,也就是給全省每人每天儲備了1斤糧。
防潮防黴變 三年一換
現代化糧庫條件堪比辦公室
那麼,國家儲備糧的糧食儲備有哪些講究呢?糧庫工作人員帶著記者,來到中央儲備糧專用倉庫——27號糧倉。糧庫黨委書記許哲華說,這座糧倉,高12.5米,長60米,寬24米,按照規格叫高大平房倉,可以儲備糧食5000多噸。「按照人均每天每人2斤糧計算,光這一座糧倉,差不多可供800萬武漢人吃一周。」許哲華說。
裝滿了稻穀的糧倉內部會是什麼樣呢?倉庫保管員陳先海說,國家儲備糧倉可不是隨便讓人進出的,經請示主管領導,才同意讓記者去看看。
只見陳先海先打開兩把大鎖,拉開兩扇大鐵門。記者第一眼並沒有看到堆成山的稻穀,而是看到一道設置有半米高門檻的玻璃門,專門防雨防潮用的。跨進門檻,裡面是一間「迷你型」辦公室,一桌一椅,還有一個鞋架,上面擺了六七雙拖鞋。凡進入糧倉的人,都要先換鞋才能進庫,以免把細菌雜物帶進去。
記者一行人換上拖鞋,看到潔白的牆壁上,懸掛著「中央儲備糧專卡」的玻璃框,表明著中央儲備糧的特殊地位,必須由專門倉掛牌儲備。專卡上詳細記錄著這批稻穀的情況:2010年9月30日入庫的晚秈稻,產地荊門,以散裝儲存5050噸。還記錄著每4個月一次的質檢結果,包括水分、脂肪酸值。「走,慢慢上樓梯,就能看到稻穀了。」陳先海打開手電筒,帶頭爬上窄窄的樓梯。大約爬了兩層樓,陳先海打開了糧倉的照明燈,頓時,記者被眼前壯觀的一幕驚呆,室內一片足有半個足球場大小的空間裡,糧食已快堆到房梁之上。地上鋪設著「田」字形的走道板,平平整整、金燦燦一片。「這上面鋪著20釐米厚的稻殼,用來隔熱。」陳先海蹲下來,用手扒開鬆軟的稻殼,露出一個坑,記者看到了沉甸甸的稻穀。他說,糧倉儲存糧食講究很多,主要是通風、降溫、防蟲、防火。整個庫房全部實行機械化通風和現代的電子溫控設備,還安裝了現代化的環流燻蒸系統,用於低毒高效殺蟲。為了確保稻穀質量,倉庫中的稻穀必須每三年輪換。也就是說,每年糧庫都要賣出去1/3陳糧,騰出空倉,再儲備滿新稻穀,周而復始。「這裡存儲的是常見的晚秈稻,那邊還有幾個優質大米糧庫,採用控溫儲存,冬暖夏涼,條件比我們辦公室還好。」許哲華自豪地告訴記者,22號倉庫為省級儲備糧庫,現代化程度更高,常年糧庫溫度控制在20多攝氏度,還安裝了幾臺大功率空調,用於夏季降溫。屋頂上,還有噴淋系統,用於降溫;倉庫的下方,還有6臺大功率鼓風機通風降溫。
沙洋縣洪森米業糧庫
新稻穀先烘乾再入庫
比起三年一輪換的荊門北郊「國字號」糧庫,位於沙洋縣的洪森米業糧庫,代為儲備省級儲備糧,依靠著年加工100萬噸的大型加工廠,每年都在快速進出糧食,由金燦燦的稻穀變成白花花的大米。
1994年,洪森米業還是一家日加工15噸稻穀的小米廠,如今變成了全國糧油加工100強的糧油加工集團,年產值30多億元,可以儲備糧油30萬噸。「全年計劃收購40萬噸稻穀,到10月底已經收購26萬噸。」洪森米業米廠廠長王家洲說,在八九月份的收購高峰,每天要收購1000多噸稻穀,每天付給農戶的收稻款就有2000多萬元。
這家米業公司有9座稻米倉庫,其中兩座萬噸糧庫為省級儲備糧庫。記者來到3-1原料倉庫,進門便看到兩堵由大麻袋砌成的高大「城牆」,裡面裝滿了新收購稻穀。沿著麻袋包砌成的樓梯,記者爬上糧倉的頂部,看到的是比荊門北郊糧庫更大的一座糧倉:長120米、寬60多米,幾乎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這裡儲存了1萬多噸新稻穀。但如果該廠開足馬力生產,這些稻穀還不夠生產半個月的。
在糧庫裡,記者意外發現一座高聳的稻殼烘乾塔,王廠長說,這是一座新稻穀烘乾機,專門為新收割的稻穀入庫前烘乾用的。他說,現在不少農戶,尤其是在外打工者,快速收割稻穀「不落地」——新稻穀用收割機收割後,不經晾曬,便直接拖到米廠銷售。而這種新稻穀含水分較高,存放起來容易發黴,不能直接入庫儲存,必須先烘乾再儲存。潮溼稻穀輸送進烘乾機的進口鬥,經過那座烘乾塔,從出口管就吐出乾燥的穀子,免去農民賣糧時的整曬之苦。
王廠長說,儲備庫還擁有日產量1500噸特等粳米的大米生產車間,車間布設目前國內較先進的碾米生產線,引進的設備是日本的佐竹米機、拋光機和色選機,在生產過程中,經過多道清理、去石、磁選,大米又經分級、清理、色選、拋光,確保了成品大米的純度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