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抑鬱,避免自殺——武志紅:要用長期主義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2020-10-19 溫嘉琦博士

最近,不少博士、碩士研究生自殺的新聞爆發,之前還有小學生從教學樓一躍而下的新聞……

這些新聞,無一不讓人震驚和痛心!

對此,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微博@武志紅)告訴大家——

這種情況下特別想說,也許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智慧,是寬待自己,接受自己有時打了敗仗,不管是學業事業還是婚姻家庭。

人生很長,要用長期主義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此時打了敗仗,但以後可以贏過來。

還有更常見的是,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看的事情越來越多,最終發現,過去的敗仗也不是敗仗,其中有價值。即便真是敗仗,也真可以看淡了。

也許一切都是在歷練自己的心靈的。

此外,一個簡單的解釋是,有自殺衝動的,常是對別人的恨意,不能向外表達,轉而向內攻擊自己。所以該表達的恨意,也可以試著勇敢地表達出去。

過去對這個簡單的解釋,我比較贊同,但現在覺得,太多人是在打了敗仗後,產生了強烈的羞恥感,不能饒過自己。

極致的羞恥感就是「你這麼差,不如去死」。

真有這份羞恥感時,試著寬慰、安撫自己。人可以厚臉皮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太多人選擇自殺時,如果用客觀的旁觀角度看,可以看到,其實還遠遠沒有走到絕路上,是因為打了敗仗的羞恥感,讓人最終走向了自殺。

善待自己、寬待自己,真是一份每個人的「我」最需要的一種智慧。打了敗仗,會導致對自我的貶損。那麼,這個時候可以試著去掌握這份人生智慧。

他還說——

人被絕望徵服時,會產生一種感覺——當下即是永恆。但其實有時間存在——普通人都可以活大幾十年;還有空間存在——此路不通可換一條路,整個地球和幾十億人都是可以換的空間。

看到這份時空的存在,並積極使用,即是智慧。

*

其實,之前就聽武老師說過一個詞,叫「時間感」,也就是本文所說的「長期主義」。對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經歷感受。

有一天在整理電腦文件時,我打開了大二時寫的日記,內容大概有——入黨失敗暗自苦惱;虔誠的祈禱通過英語六級;因為臉上的青春痘而無比焦慮……

現在看來,當時的苦惱大可不必。因為僅僅半年後又我就考過了英語六級;畢業前也順利入黨;大三似乎就青春不再,臉上不長青春痘了。

看吧,在時間的後方,我們得到了一切想要得到的。

站在時間的後方,我同時發現:那些曾經我們以為的,如泰山般宏偉重要的事、人和物,都在時間無聲且強有力的衝刷下,變得輕如鴻毛了。

過去那些「高峰時刻」,比如成功,比如失敗,都曾在我們的思維意識中佔據主導——就是讓我們感覺轟轟烈烈、抽絲剝繭、熱淚盈眶、無法自拔的東西。而站在時間的後方,我們驚訝的發現,那些東西被時間逐漸磨平,直至在頭腦中消失殆盡——也不過如此。

在人生前進的道路指引下,那些所謂的「重要的事」——都猶如煙花綻放後迅速褪色,消失在黑夜中,不會亮起第二次。

有「時間感」,就是你知道你有一生的長度。某一時的痛苦與失敗,沒那麼重要,更不是生命的所有。

武老師說,縱觀自己的未來,我們應該衡量自己的時間應該放在哪裡?放在喜歡做的事情,喜歡的人,和有意義的事情上。

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隨著時間的發展在不斷的變化,在生命長久的時間中,今天的你我又會處在什麼樣的位置?

時間猶如上帝,它奴役著人們,同時也拯救著人們。快樂與幸福縱然是恍如一瞬,悲傷與痛苦當然也不會刻骨銘心。刻骨銘心,我只在虛構文學見過。

認識了時間感的概念,我想人們可以活得更豁達些。一時的失敗與困苦,並不會怎麼樣。我們最大的價值,就是有著一生的時間去度過。當我們的目光落在人生的長遠處,前方新的煙花就會被再次點燃。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網紅」武志紅:擁有一個你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武志紅:擁有一個說了算的人生武志紅,有人給他貼的標籤是心理學「網紅」。1992年,武志紅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後師從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2004年前後,武志紅開始在《廣州日報》撰寫心理學專欄,後來在PC時代出沒於博客、天涯等社區,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又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與粉絲頻繁互動。
  • 抑鬱嘗試自殺8次,卻用紋身治癒了抑鬱
    ,後因為不堪折磨自殺。人人都告訴你,『你要去聽音樂啊、去爬山啊、去散心啊、跟朋友聊聊天啊』,但我知道,不是那樣的。」關於為何人們總是無法理解抑鬱症這個問題,國外很多專家有研究,抑鬱症研究者Greg Henriques 博士對此給出的解釋是——那是因為人們壓根沒把抑鬱症看作「疾病」。
  • 有輕生念頭屬於幾度抑鬱?抑鬱纏身該怎麼辦?正確看待,重視治療
    有輕生念頭的人屬於重度抑鬱症,重度抑鬱症患者會出現悲觀厭世、絕望、幻覺妄想、機能下降,並伴有嚴重的自殺企圖,甚至自殺行為。 但是,並非所有患抑鬱症的人最終都會選擇自殺,患者的個性特徵和病情的嚴重程度與自殺密切相關。因此,治療抑鬱症非常重要。
  • 83歲老人去找自己的初戀?念念不忘!武志紅說這與「自我」有關
    前幾天看視頻,武志紅講了一個愛情故事,關於初戀。話說有一位老人,83歲了,在電視上面,說一定要找自己的初戀情人。有人覺得這是純潔的愛情,還有人說有必要嗎,不要再去打擾別人了。為什麼這麼大年紀了,還要去找自己的初戀?這很奇怪!
  • 「這屆年輕人沒有自我」|專訪心理學者武志紅
    (訪談/整理:竇淼磊、周政華)18和19年是我人生中最焦慮的兩年武志紅:我是70年代出生,也算在看到中國世界各種各樣的變化,但在18、19年,是我人生中最焦慮的兩年,而且感覺整個世界似乎在焦慮這時你需要去做一些事情、去努力,讓自己的自我重新就變得完整,去恢復自我,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尋求心理援助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學有兩個價值,一個是安撫人心,如果你的心特別動蕩不安,特別痛苦,心理學可能會讓你的痛苦減輕一些,就是幫助你得到療愈,得到擁抱,得到接納,得到化解。心理學的另外一個價值過去強調不多,就是面對真相。
  • 武志紅:人生只有一種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文/學乃身之寶知名心理學者武志紅老師說:「人生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但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那需要勇氣,既有做出選擇的勇氣,也有敢於拒絕的勇氣。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怎樣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 小學生自殺事件頻發!
    的角度,給廣大家長一點忠告,以期避免類似事件的再度發生。就教育心理學而言,小學生自殺的心理主要是以情緒失調為主的心理障礙。情緒失調性的心理障礙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如自卑、抑鬱、孤僻、悲觀、魯莽、急躁、害羞、多疑、狹隘、焦慮等等,但並非每一種表現都是發生自殺行為的誘因,往往因人而異。一般說來,最容易引發自殺行為的主要心理有以下幾個: 一、抑鬱。
  • 自殺、厭學、抑鬱,怎麼辦?
    可是,自殺的人真的不想活著嗎?不是,她們只是覺得以目前這樣的方式活著很痛苦或者沒有意義,她們對於當下的理解是局限在一個假設中:我沒有希望改變了!當她們覺得無望無助,沒有希望改變的時候,恰恰在用自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是自殺悖論!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會抑鬱到自殺,專家帶你分析!
    在大多數人眼裡,明星的生活狀態是讓人羨慕的,這樣一個看起來光鮮、物質生活富裕、前途光明的年輕人,為什麼會選擇自殺,這讓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會抑鬱到自殺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當一個人出現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現象、持續兩周以上、天天如此,可以考慮為抑鬱症或抑鬱合併其他症狀。
  • 世界預防自殺日 | 關注產後心理健康——了解產後抑鬱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為預防自殺和降低自殺率,世衛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將每年9月10日確定為「世界預防自殺日」,以幫助公眾了解誘發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預防自殺行為。產後抑鬱。
  • 武志紅:父母的「望子成龍」,是在轉嫁他們自己的焦慮
    現實生活中,有些家庭會玩這樣的遊戲,比如,在爺爺奶奶的時代,他們有個願望沒有實現,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去實現這一點,結果第二代因為他們要去執行上一代的意志,他們自己的意志被磨滅了,於是等他們有了孩子之後,他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執行他們的意志。如果這樣的遊戲一直「玩」下去,每一代人都在為上一代活著,沒有人是在為自己活,那麼,他們生命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 抑鬱不是矯情:發現自己有輕生傾向,一定要積極尋求幫助
    雖然在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抑鬱是精神感冒」。但是,其實要直面抑鬱這種情緒,以及要面對周圍人的眼光。依然是需要巨大勇氣的。近日,一名初三學生在學校被家長當眾打耳光後隨即跳樓自殺。近年來,自殺現象也越來越低齡化。
  • 大學生與抑鬱抗爭兩年:「父母的陪伴給我最大支持」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師長良好的教育、陪伴,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積極、良好的心理品質,為幸福人生奠定基礎。在飛速發展、價值多元的社會環境中,孩子有哪些成長的煩惱,又有哪些自我調節的辦法?家長如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又該用怎樣的心態和方法給他們以教育和引導?
  • 抑鬱患者自殺前有什麼徵兆?如何防止抑鬱患者自殺?答案都在這裡
    但這一集,深讀君很想對患者家屬說一說,如何預防患者自殺。自殺的時間。抑鬱症患者的自殺時間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果把他們每天的心情指數標記出來,應該是一條起伏的波浪線,時高時低。自殺前,患者會不會有什麼蛛絲馬跡可尋呢?當然有。總是有一句沒一句地提死亡這個話題或者詞彙;好像要跟你道別的樣子,交代些重要的事情;動不動藏點刀片、繩索、安眠藥之類的物品,等等。
  •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導致子女抑鬱或自殺?
    導讀:近年來中國兒童以及青少年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而逐年的數據統計也顯示中國青少年的抑鬱和自殺死亡的人數在不斷的上升,青少年自殺率甚至成為了全球第一。而我們也時不時的能夠從新聞中聽到很多關於孩子自殺的消息。
  • 抑鬱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抑鬱打敗的你。抑鬱症的10個前兆,要看看
    抑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在普通人看來,抑鬱只不過就是心情不好,多愁善感而已,但是在抑鬱患者本身,抑鬱就像一個黑洞,深不見底,還會一直吞噬生命的真諦,讓人覺得『生不如死』,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抑鬱症患者會自殺的原因。
  • 00後已經開始抑鬱了,3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嚴重的抑鬱傾向,抑鬱後...
    談戀愛要不要分手,畢業論文也太太太太太難了,找工作也太太太太太難了,考公務員更是難上加難……總之,就沒有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年來,有關大學生墜樓的新聞也屢見不鮮。他們中的有些人,直至走上人生末路,也不知道自己其實很可能得了抑鬱症。
  • 抑鬱再難受,也不要自殺~
    我也希望,我們的教育體系裡,多加入一些哲學社科思考,而不是一直強調技能培訓,就業,學子們對人生的認知大概就能超越塵世之外,而不是只能看見眼前這一方天地了吧。知道眾生皆苦,在精神上有自己獨立的抵禦外界侵蝕的一套自成體系的理論,堅韌地應對壓力,堅信自己的價值,無論如何都能活下去。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
    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當時兩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藥物,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 二胎媽媽攜女自殺產後抑鬱可怕在哪
    「前兩天小王還給我推銷她老公賣的尿不溼,早知道她家這麼困難,我說什麼也要買兩包。」鄰居唏噓道。  據警方介紹,該女子與女兒被發現死亡時,身邊有農藥瓶。經檢查死亡女子體表無外傷,初步判定為自殺,家屬對這一判定無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