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低至10°以下,溼冷刺骨。
鬱孤台歷史文化街區,夜色迷人,燈火輝明,遊客如織。客家大院古宅子裡,瀰漫著粉蒸肉和贛南小炒魚的味道,包廂裡坐滿了吃飯的人。
竹絲巷4號。古琴幽音,深院彌散,若世外之語,呈現古街另類之美。推門而入,一琴師,一琴徒,師傳技藝,弟子從學。
一邊繁華,一邊寂靜。商業與文化,敘寫著虔城「網紅景點」的兩極。從商業中尋找更「紅」的空間,還是在文化深塑中找到和諧共進之路?鬱孤臺這塊文化招牌,在「網紅」之後能夠再行多遠?
古屋廚香
老王是個喜歡旅遊的人,贛州遊計劃已久,上個周末從省外到「宋城」,第一站來到鬱孤台歷史文化名街。繞著景區走了一圈,他發現這個「網紅打卡地」,最多的門店是餐廳。古城牆下的客家大院,是遊客最集中的地方。
客家大院是贛州品牌餐飲之一。位於鬱孤臺花園塘4—11號的門店,多為清代古建築,是贛州市文物保護建築。公開資料顯示,這裡佔地面積約5000平米,營業面積超過3000平米,有包廂29間,還有可容納36桌的宴會廳,同時可提供近千人用餐。
這家餐廳的格局以客家古建築為美,敞開式的廚房別具一格,客家風味美食引遊客品嘗,「四星望月」、「三杯雞」、「贛南小炒魚」……門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招牌醒目十分,另有其它多個招牌豎於門口。晚飯時分,大院裡很多人聚集,三兩親朋,或多人共飲,加之「餐飲美學」元素的注入,讓這裡成了美食的天堂,攝影的「夢工廠」。
與之相鄰的「鼎香軒」、「花園塘」等飯店,也以古宅形式呈現,甚至打上了「百年老宅」、「古樸靜雅」等字樣。繁華主街較大店面,也多為餐飲業態,如美蛙魚頭、鬱羊軒主題餐廳、譚十三等餐廳。
街區的主街——宋街匯聚了贛州18個縣市區的特色小吃,會昌豆乾、寧都肉丸、信豐蘿蔔餃、興國米粉魚……田螺嶺片區以「啤酒花園」為中心,分布了日本料理、韓國料理、輕吧、藝術館等,是打造年青人消費的區域。
古宅除了餐飲業態,還有不少變成了茶館。會昌學公館是一處具有歷史文化標誌的古宅子,現在也變成了一間茶館,打出了「宋茶」的招牌。儘管遊客不像餐廳那麼多,但仍有多個包廂成為喜茶者的聚集地。
「到這裡想看歷史文化風情,不是來吃飯的!」資深旅遊達人老王覺得此前的期待太高,「這些古建築還是文保單位,如果能從文化角度深度挖掘,應該更能呈現『歷史文化名街』的味道,餐館不應該成為主體,商業與文化更應該協調共存。」
寂靜「文宅」
竹絲巷與古街相鄰而居,形成了動與靜的不同狀態。上竹絲巷4號(無離琴道館),偶爾傳出古音,能讓遊客駐足靜聽,推門而入,卻是幽靜和冷清。
木門,瓦房,庭院,共計10間房,200平米,是明清時代建築。古琴師林可斫先生,30歲出頭,蓄著長發。他曾遠赴烏魯木齊,師從吳門琴人徐莊先生,習操古琴和手工制琴,2018年回到了家鄉贛州。
林老師初回贛州時,琴館設在贛坊文創園,後遷至竹絲巷4號。每日彈琴傳藝,手工制古琴,養魚飲茶,別有一番情趣。林老師說:從贛坊文創園搬離,主要因原址相對熱鬧,而習琴要求安靜。
從文創園到古巷子,環境確實改變了,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因遵照傳統師徒傳承制,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商業化運營,經營收入有限。新址相對較高的房租,也就帶來了較大的經營壓力。
晚上6:00不到,上竹絲巷7號的大門就關了。這裡曾是古牆,後修建了仿古宅子,佔地220㎡的空間成了一家太極拳館,也是「非遺八卦太極傳習所」。
68歲的魯俊卿,祖籍浙江紹興,從小在贛州長大,曾師從武學尊師宋亦梅先生習武。武當劍法、八卦掌、八卦太極拳等多有涉獵,還曾擔任江西理工大學武術協會教練,深圳開設過國術館。2019年6月,這裡設立了宋亦梅先生紀念館,並成立八卦太極傳習所。魯俊卿成為這裡的主人。
魯俊卿介紹,拳館要生存下來,就要收弟子。一塊是成年人,以師傳模式為主,目前有10個人左右。另一塊是周末,教學生四書五經、書法、國術等,以此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
「現在拳館是自負盈虧,收支能勉強達到平衡,主要是有武術情懷的人贊助,不然很難撐下去。」魯俊卿也曾一度陷入迷茫,「國術傳承需要更多人關注,只有找到了方法和突破點,才能更好地傳承國粹和文化。」
「這裡確實邊緣化了!」鬱孤台歷史文化街區不少文化業態負責人有著相似的感受,「文化不像美食,它可以很快變現,因為考慮運營成本問題,所以只能在安靜偏僻的地方,租金才能低一點,勉強維持下去。」
文旅產品與門票經濟
11月是臍橙採摘季,街市可見臍橙印象,卻很少見臍橙類個性化文旅產品。如過了這個季節,似乎在此很難見到本土「特色產品」了。
鬱孤臺主街有家「金鑫文寶」的店,20多平米的面積,每平米租金130元,加上物業費每月要3000多元。店裡的文旅產品多為葫蘆擺件、玉石飾品、木質手串等,除了幾個貌似「古董」的錫壺是本地產外,其它這些文旅產品,則在全國每個景區都能見到,可以說是景區「通賣品」。店老闆直言,雖然現在是「網紅景區」,周末客流量還不錯,但店裡的生意並不好。
與之對面的幾家店面,所售文旅產品也相差不大,除了日常的「通用」特產外,還賣起了兒童玩具,連可以帶走的美食特產也所見不多。
與文旅產品匱乏相對的是「門票市場」。鬱孤臺門票每人20元,通票80元,包含八鏡臺、鬱孤臺、蔣經國先生舊居、文廟4個景點。目前因文廟維修,通票價格是70元。鬱孤臺是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鬱孤台歷史文化名街的核心景點,很多人買了該景點門票發現,一樓閣,一庭院,幾副對聯,幾張字畫,15分鐘可結束該景點遊覽。
上周四14:00左右,鬱孤臺景區只有三兩遊客,景區內環境有些許凌亂,甚至有古樹因不堪重壓,用幾根不鏽鋼材質鐵管支撐,與古院環境格格不入,也有危險共存的擔憂。
門口登記冊上顯示,當日的遊客量只有20人左右。工作人員介紹說,周五周六周日是遊客量最多的時候,遊客量最高時單日量超過5萬人次。
「如果沒有特殊情懷,我認為20元門票不值得!」袁女士對此評價說,「文化景區應該有深度呈現,更應該降低或捨棄門票,用文化形態去創造更高價值,比如優質文旅產品就是方向之一,打造好深度文化,就不用依賴門票經濟了。」
「文化為靈,旅遊為體」
贛州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城」,走進贛州古城如置身「宋城博物館」,故有「江南宋城」之譽。2019年,贛州市城投集團與華僑城(中部)集團聯合組建的「贛州華僑城」啟動,「江南宋城」的蛻變之旅正式開啟。
「江南宋城」項目位於章江、貢江及贛江交匯處,規劃範圍為北至贛江、章江和貢江,南至紅旗大道,西至環城路,東至東河大橋3.22平方公裡的城區範圍,包括5個歷史文化街區(鬱孤臺、姚衙前、灶巷、南市街和慈姑嶺)和一個傳統風貌街區(新贛南路),及文保單位所處的區域(包括鬱孤臺、八境臺、宋城牆等)。2020年5月1日,鬱孤臺街區開市,以鬱孤臺街區為核心區域的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資料記載,從南朝梁聖元年至民國時期,鬱孤臺街區一直是贛州的政治、經濟、教育中心,是歷代府衙、清代以後考試院的所在地,街區內的九華閣、白馬廟片區還完好地保留了會昌、龍南、安遠等地的「學公館」。
運營商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江南宋城·鬱孤臺街區日均遊客流量達2萬+人次,節假日達4萬+人次,成為贛州當地熱門的休閒娛樂、文化旅遊目的地。截止目前,該景區已接待達320萬人次。
「我們一直在豐富業態,也在努力打造文化深度。」贛州華僑城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希望文化和非遺類業態,能夠給遊客帶來一種傳承和體驗,不應成為工作室或個人空間,「文化業態被邊緣化的說法,是理解的問題。」
該相關負責人進一步介紹,宋文化藝術館、博物館、名人館,以及現有的多維度文化演藝,都能為遊客遊玩過程創造沉浸式的體驗。目前正在推進的「騎樓街」,也致力於展示贛州民國風貌和文化特色,將來會打造贛州城區的「精品旅遊」路線,給遊客一個「有組織」的旅遊體驗。
「借贛州千年文化底蘊之靈氣,賦能贛州文化旅遊產業升級,助力贛州經濟飛速發展。」鬱孤台歷史文化名街運營商對此憧憬萬分,「是贛州華僑城『江南宋城』項目綻放的第一朵奇葩。隨著姚衙前、灶兒巷、南市街等街區改造、開發,以『贛州城市會客廳』、『江西文化旅遊新名片』、『中國文化旅遊新標地』為願景的『江南宋城』必將耀眼九州,驚豔世人。」
「網紅景點」標籤是一柄雙刃劍
景點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絡作用下被放大,後受到網絡世界的追捧,成為「網紅景點」。毋庸置疑,贛州鬱孤台歷史文化名街,因為網絡的作用,已成為城市的一個標誌,也是一個「網紅打卡景點」。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文旅項目運營管理資深人士分析,鬱孤台歷史文化名街以文化角度切入,實現了「網紅景點」引流和人氣短時間提升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美中不足之處。
「景區核心古宅商業味過濃,導致商業和文化業態比例失調。」該資深人士分析,鬱孤臺、蔣經國先生舊居、文廟等景點,運營和管理上也存在錯位,導致整體旅遊資源不能科學配置和優化。
「景區把遊客引過來,要有深度體驗,才能留下來,再有個性化文旅產品,這才是文旅景區的科學模式。」該資深人士建議,鬱孤臺景區應該優化管理模式,打造文化與商業和諧共生的精品旅遊路線,讓宋城文化從景區覆蓋到城市,讓城市與景區共同助力旅遊產業發展。
另外,該資深人士還建議運營商增加「親子旅遊」項目,讓家庭旅遊者融入到宋城文化的氛圍之中。
「『網紅景點』標籤是一柄雙刃劍,正對著自己的那一面,雖不會立刻致命,卻也藏著劇毒。」空間秘探資深文旅專家許柚認為,聚在一起打卡各個網紅景點的遊人,與社交平臺上千篇一律的打卡照,使得城市變得浮躁,而這對於那些並非走馬觀花的旅行者來說,更是避之不及。當一座城市的旅遊人群中,少了這一批個性化的力量,後續的發展將會困難重重。
許柚還認為,如今的流量變現已經成為自然而然,一旦走紅,勢必會在短時間內帶來大批遊客,但忙於收割的商業化行徑,只會讓知名旅遊城市的夢想無疾而終。浮躁的「網紅產品」「網紅餐飲」,往往缺乏內涵、粗製濫造、簡單複製,完全沒有所謂的「初心」,「過度商業化,容易走向低品質;網絡的過度傳播,則會讓城市和景點的想像力透支。」
許柚建議,「網紅標籤」僅可作為描繪城市某一面的方式,而那些更真實的城市肌理,則需要在城市旅遊過程中以更多維的視角來探尋,也就是從符號消費到多維消費;還應藉助走入公眾視野的契機,對城市整體生態進行再塑,才能更遊刃有餘地步入城市旅遊的下個階段;城市旅遊要想清楚,到底要系統輸出怎樣的文化,以達成與遊客的心靈共振,不能太同質化、不能太老派、也不能缺乏深度……唯有這樣,才能將人聚集起來,形成更大的吸引力。
「網紅經濟,不要只停留在文化的『表皮』上。」許柚對此深有感觸,「城市旅遊不要指望網紅的喧囂,就能吸引遊客或者帶來流量。一個城市或景點,最重要的還是它藏在骨子裡的在地文化,以及市井的獨特魅力,追求急功近利的景點或城市,註定沒有未來,終究要相信靜水流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