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速遞大眾版
一個尋醫+問藥的健康交流平臺
關注產後抑鬱,我們走出了第一步……
今年4月,長沙一位博士媽媽帶著5個月大的孩子跳樓自殺。(參考閱讀:37歲博士媽媽帶5個月女兒跳樓!)
2019年2月,杭州一媽媽給孩子餵完奶後,從23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圖片來源 網絡
這樣的悲劇還有很多。
還有許多人,已經患上產後抑鬱卻不敢去求醫,甚至查出產後抑鬱以後為此感到羞恥,拒絕配合治療,最後一步步走向深淵……
抑鬱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
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孕產期抑鬱症篩查被納入了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
近年來,產後抑鬱逐漸得到大家的重視。據《婦產科住院醫師手冊》報導,產褥期抑鬱症在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人群中的平均發病率為8%-51%;國內報導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為3.8%-16.7%。且約50%的產婦被漏診[1]。
產後抑鬱其實是一種病
典型的產後抑鬱症常於產後2周內發病,產後4-6周症狀明顯,病程可持續3-6個月。《婦產科住院醫師手冊》中提到,產褥期抑鬱症的診斷標準(DSM-IV)如下[1]: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可以積極去找專科醫生尋求幫助。
產後抑鬱影響母嬰關係
產後抑鬱不僅會影響媽媽的情緒,還會影響寶寶和媽媽建立親密的聯繫。
有研究表明[2],患有產後抑鬱的母親可能會難以建立起親密的母嬰關係。並且,對母嬰關係的損傷會持續很長的時間,一般會比母親產後抑鬱更久。
除此之外,母親產後抑鬱也會影響母親對婚姻關係的體驗[2]。
圍產期焦慮與抑鬱影響後代發育
發表在JAMA pediatrics上的一篇薈萃分析對195,751位產婦及其後代發育情況進行觀察,發現產婦圍產期抑鬱和焦慮與後代社交情緒較差有關,還會影響認知、語言、運動和適應行為發展[3]。
圖片來源 研究截圖
自殺的風險不容忽視
有研究針對中國213位分娩女性的抑鬱評分、自殺意願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產後的女性相比產前會有更高的自殺風險[4]。
產後抑鬱嚴重者甚至會有殺嬰的傾向[1]。
這些因素會影響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的病因複雜,包括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及遺傳因素等多個方面。
睡眠
有研究證明,睡眠狀態不佳會導致產後抑鬱的發病風險增高[5]。
產後,媽媽們往往面對著夜間餵奶、換尿布、拍嗝等讓她們「日夜顛倒」的事情。連papi醬都在她的產後復出視頻中說道:「帶孩子比對付甲方更不容易,我完全沒有休息。吃奶要人喂,累了要哄睡。」
圖片來源 微博視頻截圖
這時候,隊友們的支持就很重要了。(參考閱讀:哺乳期,優秀的奶爸這樣做……)
隊友們要承擔起夜間哄睡、拍嗝、換尿布等工作,讓媽媽們有好的睡眠。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媽媽們產後抑鬱的風險,也有利於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
運動
孕期運動的好處非常多,可以降低體重增加過多、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風險,還可以降低產後抑鬱的發生風險。
產後的運動也不容忽視。一項發表在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輕度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輕度和中度的抑鬱症狀。
圖片來源 研究截圖
但孕媽們不要胡亂選擇運動方式,前段時間劉璇在社交網絡上秀出自己孕期做一字馬的照片,這個運動並不建議大家去效仿。(參考閱讀:5款適合孕婦的運動,醫生吐血整理!)
圖片來源 微博
產後的恢復運動更應該注意是否會引起盆底肌的損傷。(參考閱讀:90%女性都經歷過產後漏尿?專家教你這麼預防……)選擇正確的運動不僅可以促進產後盆底肌的恢復,還能預防一系列盆底問題。
家庭社會支持
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對緩解產婦抑鬱症狀是極為重要的。
家庭成員(隊友、隊友的爸媽、產婦的爸媽)都應該意識到,媽媽們在產後會經歷一段情緒低落(甚至抑鬱)的時期。
對媽媽們多一點關懷,多一些耐心,多一份體諒。這都會有利於產婦建立信心,擺脫抑鬱情緒。
必要時尋求醫生幫助!
產後抑鬱不一定都能靠自己排解來控制,必要時也要尋求專業的醫生幫助。
心理幹預
心理幹預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包括心理支持、諮詢與社會幹預等。
可以通過心理諮詢,接觸致病的心理因素(如婚姻關係緊張、既往精神障礙史等)。
同時可以指導產婦對情緒和生活進行自我調節,儘量調整好家庭關係。
藥物幹預
對於中重度抑鬱症及心理治療無效患者,也應該使用藥物控制。
不過,考慮到對寶寶的影響,產後抑鬱治療應當選擇不進入乳汁的抗抑鬱藥,如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鬱藥[6]。
小結:
雖然產後抑鬱的後果可能嚴重,但約70%的患者能夠於1年內治癒。
因此,重視產後抑鬱,並且及時幹預,對改善產婦情緒低落、抑鬱是非常重要的。
留言區告訴我們叭~
參考來源:
[1]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住院醫師手冊
[2]Kerstis Birgitta, Aarts Clara, Tillman Cari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mpaired bonding with the infant.. 2016, 19(1):87-94.
[3]Alana Rogers, BA(Hons)1; Shelley Obst, BAppSc(Hons)1; Samantha J. Teague, PhD1;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Perinat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A Meta-analysis.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4, 2020.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20.2910.
[4]Peixia Shi,Hui Ren,Hong Li,Qin Dai.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suicide at immediate prenatal and early postpartum periods and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J]. Psychiatry Research,2018,261.
[5]Michele L. Okun. Disturbed Sleep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2016, 18(7)
[6]婦產科學(第9版)
- End -
▼
「醫速遞大眾版」一個涵蓋了婦、產、兒領域,女性一生各個時期,以及寶媽從懷孕到寶寶出生生長發育整個周期的公眾號,那裡有在線醫生諮詢服務、育兒乾貨,課程直播,孕期工具,還有讓人忍俊不禁的趣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