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英國「小留學生」回國的事情,刷新了大家對從小就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的認知。
「小留學生」這件事一度讓我非常納悶。
畢竟論基礎教育的話,應該沒有哪個國家會比得上國內了。
而且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以前在刷視頻的時候,也看到過不少英國小夥被小學數學難倒的素材。
我之所以要強調一下數學,一方面是因為數學作為理工科的基礎學科,數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學生的數學水平,實在是太差了…
令人匪夷所思的打折促銷
大約在15年前,國內的大街小巷裡,都有一種「2元店」之類的小商品商店。
這其實是一種基於平均成本的變相促銷活動。
叫賣詞大概就是「2元2元,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這些商品我也買過,也確實沒覺得有什麼吃虧上當之說,反而覺得很實惠。
但是英國的超市做促銷時,卻能用他們令人匪夷所思的數學能力告訴你:上當是真能「買得了」。
比如說這個。
1個1英鎊,如果買2個,可以享受2個2英鎊的超值優惠…
這樣的其實還好,畢竟你至少也不虧錢,但是下面的就不同了。
原價1.55英鎊,現價1.75英鎊。
你這是非得把人們究竟吃了多大虧寫在明面兒上嗎?
越打折越貴的還遠不止這麼多,像這種原價3.59英鎊,打完折3.99英鎊的。
一個2英鎊,2個6英鎊的。
難道英國的「促銷區」應該翻譯成「漲價區」?
在這些超市裡買東西,你還真得有一手異於常人的心算水平。要不然當你趕上了打折促銷什麼的,還真得買回來一肚子氣受。
當然了,超市的價格牌基本都是基層工人做的,偶爾有幾個算數算不明白的也正常。
但是到了嚴肅的正規場合時,你總得靠點譜吧!
2014年,蘇格蘭舉行了獨立公投。投票結束後,CNN發布的統計數據,是這樣的。
誰能告訴我那多出來的10%,到底是什麼身份,或者什麼物種…
還有倫敦奧運會時也是如此。
英國媒體統計的獎牌榜,又是這樣的。
我也承認個別人,尤其是基層工作人員的錯誤,不能全盤否定所有英國人的水平。
但是有些人都當上首相了,也不能在被問到「9乘以8等於多少」時,露出如此為難的表情吧…
BBC曾經在一期節目中提到過:
受數學能力差的影響,從總是算錯帳,到記帳低效,英國人每年大約會為國家帶來200億英鎊的經濟損失。
英國向中國教育取經,小留學生卻甘願「逆行」
其實在基礎教育方面,英國比中國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即便是備受推崇的私立學校精英教育,也免不了為了釋放「天性」、培養「興趣」、激發「創造力」而做一些無用功。
但是即便如此,這次我們依然看到了數量如此之多的小留學生,從小就旅居國外。
他們給出的理由,基本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
但是被信息不對稱扭曲的現實,卻實實在在地說明了這無異於「花高價買低配」。
而且,當小留學生擠破了頭從小就出國的時候,令人「尷尬」的事情發生了。
遠在大洋彼岸的英國,這些年其實一直在為了提高教育水平而向中國取經。
早在德蕾莎·梅伊時代,英國就與中國籤訂了高達5.5億英鎊的「中英教育協議」。
協議主要有幾點:
希望中國教育部門可以對英國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輔導。
延長兩國數學老師的交換交流計劃。
允許英國教師來華進行交流學習。
除了人員的交流之外,還有中國教材的引進。
英國教育專家在看到中國的教材時,從不吝惜讚美之詞。
資歷最老,最權威的英國出版社是這樣評價中國數學教材的:
這簡直是藝術,它是在全世界都領先的基礎數學教材,毫無疑問。
於是,中國的數學教材被翻譯成了英文,除了將計量單位改成了英制之外,其餘完全原文翻譯。
而這套翻譯後的教材,也在逐漸推廣到英國的所有中小學。
不知當「小留學生」的家長,不遠萬裡將孩子送到了英國,結果在英國的教材中看到了「小紅和小明」時,該作何感想。
寫在最後
說到中國教育,抹黑、抨擊、詆毀且提不出實際建議的居多,認可、鼓勵、自信的駁斥較少。
在一些搜尋引擎裡只要一搜「中國教育」,跳出來的都是這樣的「為您推薦」。
一邊忽略我們起步晚、底子薄的客觀事實,一邊逆發展規律,以偏概全地呼籲全盤照抄西方教育。
近十年來,對中國教育的抹黑已經影響了一代家長的認知。
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強則國強。
如今的中國,正在以幾乎讓人「來不及反應」的速度追趕和超越。如果真的像公知所說的那般不堪,又何來如今的盛世呢。
英國是第一個引入了中國教材的國家。
這說明擯棄理念,重視成效的教育方向越來越被認可。
那麼在將來,引入中國教材的發達國家裡,英國也只會從「唯一」變成「其中之一」。
『誠言呈語』每天趣談教育新鮮事。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