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培育超級小麥 無基因改造可增產30%—新聞—科學網

2020-12-13 科學網

 

據英國廣播公司5月12日報導,總部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英國國家農業植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最近培育出一種「超級小麥」,可使小麥產量提高30%。

 

這些科學家們介紹,通過把一種遠古時代的小麥品種與現代小麥品種雜交,用異花授粉和種胚移植的方法,使現代小麥具有了古代小麥更強的適應能力,最終培育出了這種「超級小麥」。初步試驗結果顯示,這種新型小麥在外型上比現代小麥更為茁壯和高大。科學家們表示,整個培育過程並不需要進行轉基因改造。

 

在投入實際使用之前,科學家們預計這種產品至少還需要5年的時間來進行進一步試驗和得到官方管理部門的最終審批。

 

不過,目前一些得知這一消息的農民已經在敦促食品業界、科學家和政府開始擬定更為積極的推廣方案。他們認為,政府管理部門必須加快審批程序,以確保未來幾十年中全球食品得到充分供應。

 

據悉,全球約有五分之一的食品來源來自小麥。然而,儘管從20世紀末開始小麥產量就穩步上升,但在過去15年中,英國每單位體積內的小麥平均收成幾乎沒有任何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科學家們培育出的這種新產品或許意味著,英國的小麥增產難題將得到破解。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耐熱小麥「中麥895」成為我國第三大小麥品種—新聞—科學網
    小麥起源於溫帶,屬喜涼作物,生育期內的高溫脅迫對生長發育會產生不利影響,不僅使其產量下降,還會使品質變劣。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高溫脅迫越來越成為小麥高產穩產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耐熱性小麥品種選育和研究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近10年的試驗示範和大面積推廣表明,「中麥895」具有四大突出優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0期:美國富豪欲造「超級人類」 建「嬰兒...
    這項對超過1.8萬名年齡在30至70歲之間的成年人進行的新研究探究了人的基因與日常鍛鍊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經常跑步是控制體重的最佳鍛鍊方式。中大研基因改造細胞加「雷達」治血癌人體免疫系統本有清除癌細胞的能力,但癌細胞往往躲避免疫細胞的辨識,令免疫細胞「走漏眼」,中文大學醫學院昨日宣布引入新療法,透過基因改造,為免疫細胞加裝「雷達」,以辨認及殺死癌細胞,有望根治癌症。
  • 芸苔素內酯+磷酸二氫鉀,在小麥這三個時期用,每畝可增產200斤
    芸苔素內酯是一種多功能型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滲透性強、內吸傳導速度快,活性高,功能多樣,安全性高,無毒無殘留等優點。將芸苔素內酯與磷酸二氫鉀混合使用,增產作用十分明顯,據多年試驗,在小麥上噴施3~4遍,能顯著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每畝可增產200斤。具體什麼時間使用,又該如何使用呢?
  • 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新聞—科學網
    比如,冬小麥之所以需要過冬,主要是因為FRI和FLC的同源基因表達水平很高,抑制了冬小麥開花。經過秋冬兩季長時間的低溫,FLC表達水平就會慢慢下降。等到來年春天,隨著氣溫的逐步升高,冬小麥才得以開花結果。同時,只有在FRI和FLC共存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抑制開花的功能,任何一個基因的缺失都會導致植物早花。 李培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長期跟蹤和研究的現象。
  • 科學家改良光合效率製造超級作物,十五年後至少可增產20%
    科學家改良光合效率製造超級作物,十五年後至少可增產20%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7-09-18 15:16 來源
  • 我國科學家解析水稻小穗「變性」機制 為水稻增產提供新路徑—新聞...
  • 中外團隊揭秘黃瓜卷鬚背後的新型多功能轉錄因子 —新聞—科學網
    株型改良已經給水稻、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帶來了大幅增產。
  • 農民種小麥,這個小麥高產配方增產作用明顯,你不妨試一試
    前幾天去下鄉的時候,遇到一位農戶朋友,他說他們村前段時間來了一批農技推廣員,這批人是縣裡的經銷商的員工,他們在村頭擺了個攤子,主要來推銷他們的產品——小麥高產套餐。他們把他們的產品說的老好了,說的是打上3遍藥,小麥普遍增產300斤作用,農戶朋友當時沒有忍住,就買了10畝地的。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嚮導RNA(sgRNA)表達,結合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成功實現lncRNAs基因和低豐度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
  • 特殊基因「變身」聚集發病「真兇」—新聞—科學網
    超90%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一對親姐妹將於近日出院
  • 磷酸二氫鉀是小麥增產法寶,究竟有些什麼功效?到底該怎樣使用?
    在小麥全生育期可多次施用磷酸二氫鉀,可以說磷酸二氫鉀是小麥增產法寶,磷酸二氫鉀究竟有些什麼功效?到底該怎樣使用磷酸二氫鉀呢?麥地追施氮肥(尿素)因此,從小麥拔節至成熟,多次噴施磷酸二氫鉀可彌補土壤磷鉀的供肥不足,磷酸二氫鉀不僅有顯著的增產、提質、抗旱、抗乾熱風、抗寒、防倒伏、防早衰等卓越功效,同時大大提高農作物對病蟲害的防禦作用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該系統以較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克服了目前化學小分子調控以及藍光調控CRISPR-Cas9系統的缺點,具有遠程無痕、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等體內應用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因其諸多優點而倍受關注。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張立新「捕」了30年的「光」,卻發覺「越研究反而知道的越少了」,他還要繼續「捕」下去。
  • 又一壯舉:比人類基因組大6倍的小麥基因終於被他們搞清楚了
    2005年,英法澳美等國科學家發起並成立了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號召並組織全世界科學家協作開展小麥基因組測序。來自咱們國家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宋衛寧教授成為該聯盟決策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在這個小麥基因組測序全球聯合攻關中,一個有意思的事就是測序所選用的材料是一個名叫「中國春」的品種。
  • 加拿大科學家欲通過基因改造 將雞培育成恐龍
    加拿大科學家欲通過基因改造 將雞培育成恐龍 2015-06-07 17:27:14這並非異想天開,加拿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他們正在努力把雞通過基因改造的方法培育成恐龍。或許十多年之後,我們在花鳥市場上就可以買到寵物恐龍。  讓雞退化成恐龍  如何培育出一隻恐龍?科學家能想到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找到恐龍的原始基因。
  • 中國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日前,《科學》雜誌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團隊科研發現,他們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攜帶該基因的種質材料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  攻克世界性小麥難題  「小麥赤黴病由鐮刀菌屬真菌侵染而導致,堪稱小麥『癌症』。
  • 2020已接近尾聲,來年小麥增產該怎麼做?
    2020接近尾聲,各地小麥種植戶相繼進入農閒,那麼通過2020這次災年,要想明年小麥增產穩產,我們農民該怎麼辦呢?1.促控結合,科學澆水追肥。春季追肥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於返青期5釐米地溫穩定在5℃左右時追肥澆水,畝噴施一袋紅霸增產套餐,根系發達,莖稈粗壯;第二次於拔節期進行,畝噴施一袋紅霸增產套餐,提高成穗率,促進小花發育,增加穗粒數;對葉色和生長正常的晚播弱苗麥田,要控制早春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和土壤透氣性而影響麥苗生長。2.鎮壓劃鋤,提墒保墒。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攻克世界性小麥難題「小麥赤黴病由鐮刀菌屬真菌侵染而導致,堪稱小麥『癌症』。感染赤黴病的小麥籽粒乾癟,澱粉與蛋白質含量降低,出粉率低,溼麵筋含量少,病麥率含量達到4%以上就失去了食用價值。麥田一旦被感染,通常減產10%~20%,嚴重時達80%~90%,重病麥田可致絕收。
  • 河南小麥新品種通過「新國標」,民眾將能吃上新的「太空麥」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實習生 周玉琴  「2017年國家出臺了優質麥新國標,當年參加測評的近400個小麥新品種僅有兩個達標,其中一個就是我們通過航天輻射育種方式培育出的『鄭品優9號』。」省科學院小麥航天與輻射育種關鍵技術團隊首席專家張建偉自豪地告訴記者。  5月22日,位於新鄭市北的省科學院高新技術試驗基地內,迎來了由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觀摩組。走進試驗田,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由上百個小麥新品種形成的種質資源「寶庫」,處於灌漿期的麥穗在風中搖弋,蕩漾起一波波麥浪。  「與別處不同,我們培育的新品種,大部分都是『太空麥』的後代。」
  • Genes & Development:基因改造可延長蒼蠅生物鐘周期
    生物谷報導: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成功在蒼蠅體內發現生物鐘的遺傳基因,改變這些基因會導致蒼蠅的生物鐘周期延長兩小時。 據日本《朝日新聞》日前報導,研究小組對於影響蒼蠅生活規律的137個基因分別進行改造,然後觀察這些改造對蒼蠅生活規律的影響。研究發現,如果把蒼蠅體內一種名為「CWO」的基因關閉,使其不再發揮作用,那麼蒼蠅的生物鐘周期從原先的24小時變成了26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