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改良光合效率製造超級作物,十五年後至少可增產20%

2020-12-16 澎湃新聞

科學家改良光合效率製造超級作物,十五年後至少可增產20%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7-09-18 15:16 來源:澎湃新聞

用以指導光合作用設計及優化的ePlant 分子系統模型(見Xiao et al., 2017, Quantitative Biology, 5: 260-271; doi:10.1007/s40484-017-0110-9)。ePlant涵蓋從分子、細胞器、細胞、葉片、冠層直到光合產物分配等光合作用影響生物量及產量的全過程,是當前開展光合效率設計及改造研究的關鍵技術平臺。

9月1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獲悉,該所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等機構合作的RIPE(研究增進光合作用效率方法的計劃 Realizing Increased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項目獲得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MGF)等機構的4500萬美元資助。

RIPE項目主要目標是通過工程改良提高主要農作物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進而提高作物產量潛力。該項目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牽頭,其項目成員單位包括:美國農業部光合作用研究單位、英國艾斯克斯大學、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澳大利亞聯邦科工委、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

2016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份RIPE項目研究團隊的工作進展,表明該途徑可以有效提高20%作物產量,這與傳統育種中每年僅有1-2%的產量增加相比是一個巨大進步。不過,要有效運用到改良的作物中一般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

2017年9月15日,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MGF)、美國食品農業研究基金會(FFAR)、英國國際發展司(DFID)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共同發表聲明,將投資4500萬美元資助RIPE,以支持RIPE研究團隊繼續開展工程改造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產量的研究。

RIPE項目主任、伊利諾伊大學哥特威爾講習教授Steve Long說,「目前,重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提高速度很慢,我們亟需發展全新方法,大幅度提高作物產量,以保證在未來為持續增長的、城市化程度日益增加的全球人口提供足夠的糧食」。

「儘管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我們在工程改造光合作用領域的成功是令人振奮的」。RIPE項目副主任、美國農業部光合作用研究單位的首席科學家、伊利諾伊大學教授Don Ort說,「RIPE項目已經證實光合作用效率可以被提高,進而有效幫助消除當前糧食增長與未來糧食需求之間的差距」。

RIPE項目採取的主要策略是利用系統模型指導下,定點改良光合作用效率進而提高作物產量潛力。

「該策略的核心是通過有效利用全球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光合作用研究成果,建立光合作用系統模型,進而利用模型對可能提高光合效率的成千上萬的潛在途徑進行系統評估,從而篩選出最能有效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途徑,並通過生物工程的手段進行作物光合作用改良。利用這個途徑有望促成未來農業的全面革新,為解決未來糧食問題提供全新方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朱新廣研究員說。

在RIPE項目中,朱新廣研究員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將與RIPE項目研究組通力合作,建立涵蓋從細胞代謝、葉片直到冠層直到生態系統水平的光合作用模型,並用於發現改良光合效率的新途徑,從而為光合作用工程改造持續增加新動力。

利用這種模型指導下的工程改造策略,RIPE研究人員已經鑑定出多條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新途徑。在RIPE第一期項目中蓋茨基金會投資了2500萬美元,為期五年,其中多條改良光合作用的途徑已經通過工程改造的方法得到系統驗證。尤其是去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份RIPE 項目研究團隊的工作進展,表明該途徑可以有效提高20%作物產量,這與傳統育種中每年僅有1-2%的產量增加相比是一個巨大進步。

RIPE項目中的另外兩個工程改造途徑目前在溫室及初步大田實驗中也對產量產生巨大提高作用。「從發現基因到這些基因被有效運用到改良的作物中一般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基於我們現在發現的這些能夠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級作物出現在農田中可能也要到2030年了」。Steve Long教授說。將這些已發現的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有效用於作物改良是當前RIPE的核心研究內容。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朱新廣博士是本次RIPE項目的負責人之一(Co-PI)。該研究所在光合作用研究方面具有較長歷史,曾在光合作用多個研究領域做出過傑出貢獻,其中包括光合磷酸化機理研究、光抑制機理、環式電子傳遞機理、光合作用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等。

近年來,植生生態所將繼續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大力支持光合系統生物學研究、基因組編輯及合成生物學工具包發展、大規模大田作物生長評估及測試平臺構建等,為我國大規模開展光合作用系統及合成生物學研究提供堅實的團隊、技術及平臺基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光合作用 超級作物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研究人員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
    該項研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這篇題為「創建細胞核源光系統II複合體D1亞基合成途徑增加光合效率和作物產量」的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遺傳工程手段在擬南芥、菸草和水稻中創建了一條全新的蛋白合成途徑,建立了植物細胞D1蛋白合成的「雙途徑」機制(天然的葉綠體途徑和創建的核途徑)。
  • 我國科學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房慶團隊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進展,讓「光合作用」不再被「高溫」困擾,為應對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的糧食安全生產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相關成果4月2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周期和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 英培育超級小麥 無基因改造可增產30%—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廣播公司5月12日報導,總部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英國國家農業植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最近培育出一種「超級小麥」,可使小麥產量提高30%。
  • 我首次舉辦國際作物科學「奧林匹克大會」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
    本報北京8月15日電(記者蔣建科)今天,國際作物科學領域的「奧林匹克大會」在北京開幕。我國農業科學家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一批「金牌」級科技成果,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選育並審定農作物新品種3100多個,累計推廣15億畝。
  • 超級雜交稻,為何如此牛?
    袁隆平院士研究的超級雜交稻,就是利用水稻父本和母本(經科學選配)進行雜交而產生的第一代種子,其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所以在生產上增產效果十分突出。2、袁隆平院士試驗的超級雜交稻有何優勢?超級雜交水稻的產量潛力,比目前生產上應用的雜交水稻高出約20%。
  • 科學家總結提高作物產量的遺傳策略
    科學家總結提高作物產量的遺傳策略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7 15:21:58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Julian I.
  • 南京農業大學研製出作物土傳病剋星
    南京農業大學研製出作物土傳病剋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6日 16:56 來源: 科技日報   南京農業大學利用農業固體有機廢棄物研製的微生物有機肥料和高質量的有機肥料,在泰國開展的大面積試驗示範中有效防治土傳病害
  • 我國開發出作物上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產業化推廣。
  • 簡單有效的土壤改良增產的方法分享!
    #土壤改良#近幾年土壤問題越來越多,大多數是因為不合理耕作、亂施肥造成的,有什麼方法是有效的改良土壤方式呢?下面開金老師就和大家聊一聊:1合理施肥:根據土壤、作物情況來定,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不能為了產量過度施肥。2有機肥料:用有機肥,補充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肥力。有機肥還具有很強的緩衝能力,可防止因長期使用化肥而引起土壤的酸度變化和土壤板結,可提高土壤自身的抗逆性,保證土壤良好的生態環境。
  • 山東青椒批發價4元,椒農如何增產增收,必須知道的高產種植技術
    青椒如何種植能夠增產高產第一、土壤管理不管是露天種植辣椒,還是大棚種植辣椒,做好土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土壤是辣椒生長開花結果的基礎,種植辣椒想要高產做好土壤的改良非常重要。不僅是辣椒,任何作物重茬種植都會有危害,只是一些作物重茬危害大,一些作物重茬危害小,作物之所以有重茬危害,就是因為每一季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僅吸收土壤的養分,同時還會產生代謝物,而重茬種植就會造成上一季作物產生的代謝物還沒有完全分解,第二季作物新的代謝物又產生,長此以往土壤環境就會變差,作物種植之後不僅所需的營養會減少,同時生長環境不良,作物就會長勢弱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想要增產高產也就不可能。
  • 上海科學家證明天然ER基因可改良不同植物-番茄,何祖華,上海,抗逆...
    但昨天,滬上科學家宣布找到了一種天然自帶的ER基因,ER基因表達量高的番茄相當於擁有「防曬霜」,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強抗旱性。更喜人的是,以往研究發現,植物抵抗逆境的性狀加強,往往伴隨植物生長的不正常;ER基因卻是「抗逆、高產兩不誤」。  北京時間前天晚上,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這項新成果,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
  • 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取得新突破
    當日,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生產技術現場觀摩會在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石門縣豐瑞樂家庭農場進行。市農業農村局,全市9個糧油主產區(縣、市)農業農村(林)局相關負責人、糧油站長,部分合作社、種植大戶,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常德綜合試驗站專家等約50餘人參加。
  • 考前每日練 | 綠肥作物田裡種,目的何在勿辨爭
    重慶市2018屆高三4月二診綠肥作物是以其新鮮植物體就地翻壓或漚、堆制肥為主要用途的栽培植物總稱,多在稻田、棉田、麥田、果園、茶園等地種植,除用以改良土壤以外,也可作為飼草,或作為覆蓋作物栽培以改善環境、抑制雜草等。
  • 改良木薯 養活世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my Maxmen   「我喜歡這個。」Ismail Rabbi邊說邊將手掌放在木薯上,就像父母在誇讚自己心愛的孩子,他羞澀地笑了。「它們看上去沒什麼了不起的——並不高。」Rabbi說,「但它克服了我們設置的所有障礙。」 Rabbi是奈及利亞伊巴丹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IITA)的遺傳學家。
  • 地球上可製造「超級磁場」與黑洞磁場等級相當!
    10 月 1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 科學家應當可以在地球上製造出 「超級磁場」,與黑洞和中子星的磁場強度相當 。
  • 地球上可製造「超級磁場」,與黑洞磁場等級相當!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科學家應當可以在地球上製造出「超級磁場」,與黑洞和中子星的磁場強度相當。依據日本大阪大學工程師Masakatsu Murakami和同事的最新研究報告,使用雷射轟擊微管能產生非常強的磁場,這將對開展基礎物理、材料科學和天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0月6日,這篇研究論文發表在開放存取期刊《科學報告》上。
  • 鴻達興業:大力開展土壤改良與修復 讓「貧瘠地」變身「金土地」
    據了解,這是國內第一家民營的土壤研究機構,由鴻達興業於2015年投資設立,通過土壤檢測業務,積累了眾多典型土壤剖面標本採集、土壤及土壤調理劑樣品檢測案例。「海南土壤酸度高、土壤板結嚴重,同時還存在過度施肥的問題。」鴻達興業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測土、提出解決方案、小規模試驗……廣東地球土壤研究院專家組欣喜地發現,通過施用「豐收延」土壤調理劑的香蕉,平均每株可增產3斤-5斤。
  • 小麥基因圖譜加快品種改良 應對氣候變化
    據英國廣播公司8月16日報導,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已經對10萬多個小麥基因進行了定位,相關情況發表於《科學》雜誌上。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託瓦爾·瓦維(Cristobal Uauy)教授在英格蘭諾裡奇約翰英納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研究作物遺傳學,他說繪製出小麥基因圖譜是期待已久的事,全人類都應該為之欣喜,因為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可以像科學家和植物育種者所期待的那樣以更精準的方式培育小麥,以此來養活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