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證明天然ER基因可改良不同植物-番茄,何祖華,上海,抗逆...

2020-12-23 東方網

  番茄是起源於溫帶的外來蔬果,在包括上海在內的南方地區通常無法安然度夏。但昨天,滬上科學家宣布找到了一種天然自帶的ER基因,ER基因表達量高的番茄相當於擁有「防曬霜」,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強抗旱性。更喜人的是,以往研究發現,植物抵抗逆境的性狀加強,往往伴隨植物生長的不正常;ER基因卻是「抗逆、高產兩不誤」。

  北京時間前天晚上,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這項新成果,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

  ER基因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中,可改良不同作物如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以及草坪或其他園林植物的抗熱性,還可促進其生長發育、改良產量性狀。

  據了解,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持續高溫,預計2020年世界主要農作物在栽培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可能產量下降。比如水稻在夏季高溫期間,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就可能造成減產10%。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祖華領銜研究團隊,常年致力於植物抗病抗逆研究,他們在極端高溫環境下培養形似薺菜的模式植物擬南芥,發現其中一種擬南芥生態類型不僅抗病並且特別耐熱,40攝氏度下竟成活2天,於是從中克隆出參與抗病抗高溫的一個數量性狀基因。

  最初,何祖華等將這一ER基因轉入番茄,驗證了其對轉基因植物抗熱性的提升作用。之後,他們在百餘種番茄中篩選出4種,本身ER基因的表達量就較高,同時也更抗熱耐旱。究其機理,ER基因表達水平提高後,顯著增強了逆境下植物細胞膜的完整性,使細胞不易死亡。而每個細胞增多增大,組織器官與生物量也隨之增大,植株總體壯實,表現出產量優勢。這樣的「高ER番茄」,在實驗樓樓頂曝曬至45攝氏度也不會枯死。

  經過上海、杭州、武漢等地連續3年的田間試驗,研究團隊還發現ER基因無論在雙子葉經濟作物番茄、還是在單子葉糧食作物水稻中,都具有相同的抗高溫功能,比如「高ER水稻」與對照組相比在高溫條件下的結實率提高,在長期高溫條件下可增重30%至50%。何祖華表示,這個研究成果提示,對於農作物,可通過自然選育,育出不怕熱、不怕曬的新品種;而對於園林植物,可通過轉基因手段強化其對於乾熱的抗性。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植物MKK基因家族新的擴張機制
    科學家揭示植物MKK基因家族新的擴張機制 2018-06-08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植物抗逆與分子進化研究組(組長:儲昭慶)一直致力於研究進化過程中保守的抗逆基因在草種多重抗逆中的作用。
  • ...水稻品種 產量潛力 轉錄產物 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頻道-東方網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首次繪製水稻泛基因組圖譜,有助於提升我國水稻產量潛力2018年1月16日零時,《自然-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黃學輝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繪製了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組圖譜,系統鑑定了涵蓋各類群水稻的編碼基因集。該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發表。  水稻是我國以及全亞洲重要的糧食農作物。
  • ...上海逆境中心植物抗逆表觀遺傳學研究組招聘助理研究員和博後公告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中心「青年千人」段成國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逆境脅迫響應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研究內容包括利用正向、反向遺傳學及生物化學手段解析植物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及其對植物生長發育和病原侵染的調控,課題組詳情請閱:http://www.psc.ac.cn/cn/zjj.asp?id=85。
  • 這個周末到上海自然博物館,與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科學家「面對面」!
    本屆「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首次作為聯合主辦方參與其中,26-27日兩天共計近30位科學家與公眾分享了20個不同主題的科研成果和科學新知。其中中科院上海分院選送了來自上海高等研究院、腦智卓越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8個院所的十餘名科學家參與其中。此外,上海農科院、華東師範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以及上海科技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等單位也參與其中。
  • 劉莉:喚醒植物體內的沉默基因
    多年來,她所領導的課題組就將研究的關注點放在了葉綠體蛋白的生物學功能研究,以解析在全球氣候變化下,植物在抵抗非生物逆境(水分脅迫)、植物生長發育調控(抗衰老和增強光合速率)的作用,運用多種遺傳工程方法創建改良植物抗逆性體系,激活植物體內的沉默基因,以此作為研究之路而耕耘不輟,十幾年熱情不減。
  • 科學家改良光合效率製造超級作物,十五年後至少可增產20%
    科學家改良光合效率製造超級作物,十五年後至少可增產20%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7-09-18 15:16 來源
  • 科學家基因編輯設計 "超級果蠅",對有毒植物產生抗性
    北京時間10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在基因編輯領域獲得了重大進展,他們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對有毒植物產生抗性的「超級果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將果蠅幼蛆賦予黑脈金斑蝶(以馬利筋為食的一種蝶類)的特性,他們的努力被認為是人類首次對動物進行基因改良,使其倖存於完全不同的環境,同時食物和掠食者也發生了改變。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中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就開始了小麥赤黴病的相關研究,但是小麥種質資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黴病基因非常稀少,因此抗赤黴病育種工作難以取得關鍵性突破。 孔令讓教授團隊長期從事小麥抗赤黴病遺傳及品種改良研究工作,經過20餘年的不懈攻堅,終於找到了解決赤黴病世界性難題的「金鑰匙」。
  • 「育種指紋」揭示玉米育種的遺傳改良規律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4月28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與華南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闡析現代育種過程中玉米基因組選擇與遺傳改良規律,為加速玉米遺傳改良與精準設計育種提供了理論基礎。王海洋團隊與華南農業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收集了近幾十年來國內外不同育種時期廣泛使用的350份玉米育種材料,經過多環境表型分析,發現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育種材料均經歷了向更低穗位、更少雄穗分枝數、更緊湊葉夾角及更早開花期方向的趨同選擇;進一步採用全基因組重測序,結合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GWAS),挖掘出233個與15個農藝性狀有顯著關聯的遺傳位點;鑑定到
  • 植物也「補鈣」 科學家發現水稻抗低溫分子機制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2020年12月4日,浙江德清縣,氣溫在7℃左右,這裡的水稻還沒有收割。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低溫脅迫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和地理分布的重要環境限制因素之一。水稻起源於熱帶、亞熱帶,相對於小麥、大麥等作物,對低溫脅迫更加敏感。
  • 【大數據分析】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招生簡章複試分數線報錄比真題答案考研經驗分享
    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成果發表在Nature,成果獲選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和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繪製了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組圖譜,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分別揭示了植物巧妙解密靶基因染色質上的標記,以精準調控關鍵基因表達的新機制,在Nature Genetics背靠背發表;合作揭示家蠶馴化和改良歷史
  • 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今年3月,由上海科學家主導的研究適時為這項熱得發燙的技術「降溫」——通過新型脫靶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在此基礎上,團隊又有了新的收穫!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脫靶效應會導致RNA突變,且會帶來較強的致癌風險。
  • 城市農業福音: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培育出「灌木」櫻桃番茄
    如果你希望自己種植的番茄植株能夠更加緊湊一點,那麼你很幸運讀到了這篇文章。據悉,由Cold Spring Harbor教授兼HHMI研究員Zach Lippman領導的一組科學家已經培育出一種基因工程櫻桃番茄,這種番茄與其說是藤蔓生長倒不如說是更像灌木叢。
  • 何祖華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10位盟員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何祖華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10位盟員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關注我們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公布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盟員何祖華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 中國科學家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如今,在重磅期刊《Nature》的文章中,「geng」已經被中外科學家聯合使用。目前3000份水稻種質已經發放給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40家科研單位、高校和育種單位,發放超過4萬份次,用於大規模發掘影響水稻高產、抗病蟲、抗逆、優質新基因和育種應用,全面開始推進水稻全基因組分子育種。
  • 「重要水產養殖生物抗病和抗逆性狀的遺傳基礎與調控機制」項目...
    「重要水產養殖生物抗病和抗逆性狀的遺傳基礎與調控機制」項目啟動會在青島召開2019-03-11 11:4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黃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3811 次 我要評論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⑧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
    在利用組學大數據挖掘重要農藝性狀基因方面,我國也與世界先進處於同一水平,克隆了控制果實品質與調控、株型建成、開花時間、抗病抗逆等重要性狀的上百個重要基因。相關成果在《Nature》、《Cell》、《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論文,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
  • 上海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感染新型藥物靶點,並發現一款乳腺癌藥可抑制...
    原標題: 上海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感染新型藥物靶點,並發現一款乳腺癌藥可抑制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人體如同外星體入侵我們的家園地球,對這些「破壞力極強」的入侵者來說,地球如何加強「防禦」和「軍隊建設」來保護人類的家園,一直是科學家和大眾關心的重要問題。
  • 天然植物提取物獸用作用,飼用植物及其提取物在飼料替抗中的應用
    飼用植物是指農業農村部相關文件批准可以用於商品飼料生產的有一定應用功能的植物,收錄於《飼料原料目錄》7.6其他可飼用天然植物,具體產品表現形式有以乾燥粉或粗提物為基礎的飼料原料和以精提取物為基礎的飼料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