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木薯 養活世界—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改良木薯 養活世界
基因組學結合傳統育種獲得優質主食作物

「下一代木薯育種工程」負責人Chiedozie Egesi在奈及利亞的一個木薯田中視察。圖片來源:Amy Maxmen

 

「我喜歡這個。」Ismail Rabbi邊說邊將手掌放在木薯上,就像父母在誇讚自己心愛的孩子,他羞澀地笑了。「它們看上去沒什麼了不起的——並不高。」Rabbi說,「但它克服了我們設置的所有障礙。」

Rabbi是奈及利亞伊巴丹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IITA)的遺傳學家。他和同事正在開展一項改良木薯的研究。木薯根部富含澱粉,為全球8億多人提供了食物和收入。非洲木薯消耗量最高,但產量卻比亞洲和南美洲低。不過,非洲的木薯品種往往更能抵抗枯萎病,比如目前正在亞洲擴散的致死性木薯花葉病。

去年11月,Rabbi將5個抵抗該疾病的非洲木薯品種運往泰國——全球最大的木薯進口國。他和同事在耗資6200萬美元的「下一代木薯育種工程」的資助下培育了這些植物。這項工程由英國政府以及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於2011年創建。隨著氣候變暖、人口不斷增長,木薯病毒也在擴散。項目科學家正利用基因組數據辨別滿足全球需求的木薯品種的有用特徵並進行繁育,以對抗飢餓。

當這些非洲植物抵達泰國後,泰國科學家將其與亞洲木薯品種進行雜交,並篩選以獲得「後代」,Rabbi和同事據此尋找用於預測植物對抗花葉病毒以及其他12種性狀的遺傳標記。這些性狀包括葉子顏色以及每個根的可食用澱粉量。

這些遺傳標記曾幫助奈及利亞研究人員繁育出8種目前正在該國試驗田生長的木薯。科學家和農民將把它們同現有廣泛使用的最好木薯品種進行比較。

11月的一個炎熱下午,Rabbi和「下一代木薯育種工程」負責人、IITA 遺傳學家Chiedozie Egesi在繁育木薯新品種的試驗田中漫步。他們討論如何幫助農民使用新木薯品種的農藝,以及經濟策略,比如創造針對這些作物的市場。「我們不能只坐在房間裡,然後確保這些木薯表現得完美就可以了。」Egesi說,「我們正在將其帶往出現問題的地方,並且一直研究如何讓我們的科學研究派上用場。」

問題根源

木薯是三大洲自給農業農民的主要生計來源,因為它能在貧瘠的土壤中生存且耐乾旱,此外,其根部可隨時收穫。不過,木薯的產量地理差異很大,在非洲生長的木薯每公頃平均產出8.8噸可用根,而在美洲和亞洲,每公頃的產量分別為13噸和22噸。

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通過進口亞洲和南美洲品種改善非洲農民的處境。不過,這些外來植物難以對抗非洲病原體,因此「表現得很糟糕」。

事實證明,繁育生命力更強的雜交品種具有挑戰性。研究人員要花費5年時間繁育,才能獲得一個有價值的雜交品種。此後,育種者還必須用約1年的時間種植試驗性植物,以及評估根系的質量——這需要收割、浸泡、切塊並且晾乾,之後為剩餘澱粉稱重。即便這樣,高產量的木薯暴露於惡劣的環境下也可能出問題。

這種低效的繁育過程浪費土地、人力和金錢。同時,儘管木薯是非洲人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最大來源之一,但從全球銷量和研究經費的角度看,玉米、小麥和水稻遠遠超過了它。「下一代木薯育種工程」旨在通過利用基因測序辨別優質雜交品種,加速繁育生命力更強的木薯並且提高產量。項目研究人員還致力於刺激市場投資,他們通過與打算購買並處理由小規模農場主種植的木薯根部的奈及利亞企業家進行對話加以實現。

澳大利亞墨爾本莫納什大學植物科學家Ros Gleadow表示,這項努力早就該進行了。「木薯最終獲得認可,真是太棒了。」Gleadow說。

日益增長的雄心

正在試驗田生長的8個木薯品種是IITA團隊第一輪作物繁育的產品。研究人員分析了2013年發芽的約2500株幼苗的DNA,並且基於同特定性狀存在關聯的基因序列辨別出有前景的品種。Rabbi介紹說,2018年10月分析的數據顯示,擁有同高含量β—胡蘿蔔素相關的遺傳指紋的幼苗,有83%的機率按預測的水平「排放出」這種營養物質。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體,而後者在很多非洲人的飲食中完全缺失。同時,研究表明,擁有抵抗木薯花葉病的遺傳標記的品種在約60%的時候具備抗性。

「基因組選擇並非靈丹妙藥。」Rabbi說,「但田間測試花費太高,這種方法至少能幫助你減少費用。」

全球育種者已利用奈及利亞中心的數據測試木薯品種對花葉病的抗性。枯萎病病毒通過粉蝨擴散,會抑制木薯根部生長。這些病毒早在非洲肆虐,導致了上世紀20年代和90年代的饑荒。2015年,一種毒株出現在柬埔寨。

在木薯受導致花葉病的病毒侵害最嚴重的泰國、南美洲和太平洋島國,農民們希望通過傳統育種,將來自非洲的抗性等位基因混合進他們的作物中。一株哥倫比亞木薯和一個奈及利亞品種之間的此類雜交受助於「下一代木薯育種工程」研究人員辨別出的標記物,目前正在IITA附近的測試田中生長。

2020年,科學家將從目前表現最好的8個品種中選擇一些植株,並在奈及利亞種植。他們還正同泰國、寮國、巴西、烏幹達和坦尚尼亞的研究者就把木薯品種運送到這些地方進行討論。同時,該團隊正試圖尋找辦法,幫助農民採用新產品。

「播種」解決方法

2005年,一株木薯品種受到了科學家、援助機構和各媒體的吹捧,該品種是通過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的1200萬美元項目培育的。該項目名為「木薯生物營養促進計劃」,旨在通過基因改造一個木薯品種,將鐵、鋅和其他營養物質包括進來。Egesi知道,極少有非洲農民能負擔得起使作物存活所需的開支,包括殺蟲劑。「我以前是個害羞的人,但現在四處發言。」Egesi說,「我正在確保我們想到了所有事情,而不是技術本身。」

當奈及利亞農民被問及為何不更多地種植其喜愛的木薯品種時,他們通常的回答是沒有足夠的作物。木薯通過播種成熟植株的莖稈進行繁殖,而非播撒種子,每個剪下的莖稈長出其「父母」的「克隆體」,因此在一塊田地種滿同一品種耗時很長。同時,長期按照此方法種植,木薯品種質量會下降,因為「克隆體」遺傳了來自「父母」的病原體並且產生突變,從而導致「突變融解」。

2016年,IITA遺傳學家Elohor Mercy Diebiru-Ojo和同事開發了一種新方法:針對木薯的首個半水培系統。在Diebiru-Ojo實驗室的螢光燈下,纖細的木薯芽在充滿潮溼土壤的透明塑料箱子中生長。每兩周,該團隊會剪掉分枝的芽,並且將片段移植到另一個箱子中。2個月內,他們利用一株已經能在戶外種植的木薯產生了100株幼苗。

Diebiru-Ojo說,她知道一些農民表示願意為這種優質作物掏錢包。她希望,這會促進高質量木薯芽的銷售,從而使相同的作物不會被克隆很多代。「當這個項目結束時,我想讓該系統繼續運行。」

如果新品種無法生根,病毒最終將「如願以償」。Egesi站在木薯田中向外凝望時說,「看到這些木薯沒有表現出疾病跡象,我真的非常激動。一旦這些品種通過政府審批,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將其推廣給人們」。(宗華

《中國科學報》 (2019-01-18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研究進一步證實,在木薯屬與橡膠屬分化之前,二者共同的祖先曾發生過古多倍化事件;通過染色體水平上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人員首次構建了大戟植物的染色體演化模型。研究人員對高質量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序列進行分析發現,在與木薯分化之後,橡膠樹基因組在最近的一千萬年以來有三個LTR逆轉錄轉座子家族發生了快速爆發,這使得橡膠樹基因組增大了890 Mbp。
  • 了解木薯的種植技術,讓你輕鬆種出高產又優質的木薯
    了解木薯的種植技術,讓你輕鬆種出高產又優質的木薯說起木薯肯定很多人對它不是那麼的熟悉,但是說起木薯粉很多朋友就非常熟悉了。因現在很多的食物中都含有木薯粉,就像我們經常吃的一些麵包,裡面就有大量的木薯粉。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建立了一條從低溫信號感知到鈣離子通道激活的低溫信號轉導途徑,填補了植物低溫信號轉導途徑中缺失的重要一環,為利用OsCNGC9 進行水稻抗逆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據萬建民介紹,低溫脅迫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和地理分布的重要環境限制因素之一。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起源於熱帶、亞熱帶。相對於小麥、大麥等作物,水稻對低溫脅迫更加敏感。
  • 飼養野生動物 遺傳後果嚴重—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NN AND STEVE TOON/MINDEN PICTURES     科學家近日在《南非科學雜誌》上警告說,南非政府決定將包括犀牛、獅子和獵豹等在內的30多種野生物種,列入可通過繁殖和基因研究加以改良的動物名單,這一做法可能會對這些動物的基因多樣性造成極大破壞。   這一於2019年5月宣布的決定事先並未徵求公眾意見。
  • 「光合作用」不再怕熱—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葉綠體作為半自主性的細胞器,具有自己的基因組,編碼D1蛋白的葉綠體基因為psbA。而在光合作用進行過程中,葉綠體中累積的活性氧會顯著抑制D1蛋白的翻譯過程,進而導致PSII複合體的修復效率降低,這種情況在高溫脅迫條件下尤為嚴重。因此,如何提高強光條件下或高溫脅迫下PSII的修復效率,進而增強植物的光合效率、生物量和產量,是長期困擾這一領域科學家的難題。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解析成熟調控機制,不僅能夠在理論上認知植物發育的重要階段,而且能夠為改良果實品質、延長貯藏保鮮時間提供依據。   RNA甲基化是mRNA上含量最為豐富的修飾方式,廣泛存在於動物、植物、果蠅、酵母等真核生物。RNA甲基化修飾在mRNA代謝過程中發揮多重作用,影響發育和其他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例如癌症幹細胞增值、胚胎和胚胎後發育、生理節律等。
  • 世界銀行資助安哥拉木薯科學研究
    據南部非洲農業生產力計劃(APPSA)協調員Moniz Paulo Mutunda表示,世界銀行向安哥拉提供2,500萬美元的貸款,用於資助該國木薯生產線的科學研究。周日,Moniz Paulo Mutunda介紹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未來的木薯領導區域中心,於明年10月馬蘭熱市將為主辦城市。
  • 世界三大薯類之一,被稱為「澱粉之王」的木薯
    《吃貨百家錄》是一個娛樂向的、美食相關的、科普雜談系列欄目,這期主要介紹世界三大薯類之一的木薯。木薯具有粗生易長、容易栽培、高產和四季可收穫等優良特性。從木薯中可以提取木薯澱粉,用於食品,飼料和工業用途,如製成酒精、果糖、葡萄糖等。木薯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主食,為超過10億人提供基本飲食。奈及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薯生產國,而泰國是木薯澱粉的最大出口國。木薯主要有兩種:苦木薯(專門用作生產木薯粉)和甜木薯(食用方法類似馬鈴薯)。
  • 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新聞—科學網
  • 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新聞—科學網
    南北方花期迥異的原因 李培金團隊對世界範圍內的102種擬南芥不同生態型的FLC基因的表達水平進行了定量分析,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篩選到一個花期調控關鍵基因SSF。 「花期變異是自然界自然發生的現象,弄清其調控機制,對作物育種至關重要,可以使用傳統或分子育種手段對農作物進行改良,加以利用。」李培金說。
  • 吃在玉林|吃木薯餑、炒木薯,就是吃地道「玉林味」
    玉林人靠著自己的智慧,花樣解鎖木薯的N種食用方式,「蓮子餑」、「木薯湯丸」、「木薯卷」「木薯雞米」、「炒木薯 」.......木薯餑的製作上,較為複雜的一道工序就是需要挑選優質的紅皮木薯,將它切片,用清水浸泡10來天后,曬乾,打成木薯粉。▲喏,這就是木薯粉。據說,你們平時吃的珍珠奶茶裡的珍珠,就是用這個做成的。再加水攪拌,直至可以成團狀。
  • 木薯雖然美味,有些事項也要注意,不然有可能會引起中毒
    平時在跟老一輩人聊天的時候,經常會聽他們說起,以前糧食比較少的年代,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以木薯為主食,因為有木薯這種作物的存在也養活了不少人。但是吃木薯也有注意事項,在民間也流傳著「木薯會醉人」的說法,若是不經處理,大量食用木薯,很可能會引起中毒。舊時因為過量食用木薯中毒的人不在少數,甚至還有致死的,就是現在,也還有一些因為吃食木薯不當引起木薯中毒的報導。究竟木薯是怎樣的一種植物,食用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下面就說說關於木薯的那些事兒。
  • 木薯粉和木薯澱粉一樣嗎 木薯粉可以用什麼代替
    木薯粉和木薯澱粉一樣嗎 木薯粉可以用什麼代替【導讀】:木薯粉是生活當中一種常用的材料,經常用來製作芋圓之類的甜品,那麼木薯粉和木薯澱粉一樣嗎木薯粉可以用什麼代替?下面就來一起看看。木薯粉和木薯澱粉一樣嗎不一樣,木薯粉和木薯澱粉還是存在一些差別的。
  • 跨國新冠疫情防控護理專項視頻培訓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為表達對目前正處於新冠防治一線特多護理人員的關愛,活動安排了一個特別的捐贈儀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的援鄂護士梁曉虹、劉瓊把在援鄂過程中完成的護理防護創新產品「防壓敷料貼」「咽拭子隔離罩」和「改良護目鏡」捐贈給特多一線抗疫護理人員。
  • 千鶴齊舞閃電河溼地公園—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溼地被譽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被形容為生命的「搖籃」,是地球上生態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我國溼地植被可分為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4月20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成果。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漸入光合世界 光合作用,幾乎為所有的生命活動提供有機物、能量和氧氣,而人類所需的糧食、能源等也無不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可以說,如果沒有植物光合作用,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大學學習生物化學的張立新,在大三時,被導師帶入了植物光合作用的世界。
  • 第一屆全國作物學科博士後學術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賴錦盛在開幕式上指出,博士後是國家未來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隊伍,承擔著重要使命。他希望論壇能促進我國作物學博士後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升博士後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展示我國作物學領域青年工作者的風採。
  • 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成立後的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將緊緊把握國家和行業重大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以交通強國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交通運輸前沿技術領域的關鍵性難題,致力於綜合運輸、智能交通、運輸安全、新業態新模式等領域的科技攻關;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強交通領域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研究,致力產出一批具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成果;推動大數據、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