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什麼是未完成繪畫作品
「未完成」這個詞語,當用於形容一件藝術作品之時,仿佛具有了一種奇特的屬性,使得這個普通的詞語在藝術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對於一件繪畫作品的「未完成」有著無法定義的性質:是畫家及作品的一種狀態?是一種作者故意而為的態度?是藝術創作中的一種聲音或是一套理念體系?這種現象在一些具有現代性的繪畫作品中尤其明顯。本文將要研究的未完成繪畫作品指的是畫家由於各種原因使作品停留在創作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未能完成既定的創作意圖,還包括一些經過畫家設計的具有「未完成感」的作品。
第一節什麼是未完成繪畫作品「未完成」這個詞語,當用於形容一件藝術作品之時,仿佛具有了一種奇特的屬性,使得這個普通的詞語在藝術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對於一件繪畫作品的「未完成」有著無法定義的性質:是畫家及作品的一種狀態?是一種作者故意而為的態度?是藝術創作中的一種聲音或是一套理念體系?這種現象在一些具有現代性的繪畫作品中尤其明顯。本文將要研究的未完成繪畫作品指的是畫家由於各種原因使作品停留在創作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未能完成既定的創作意圖,還包括一些經過畫家設計的具有「未完成感」的作品。
著名的法國十九世紀現代派詩人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認為在藝術中,「完整的」與「完成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他強調說,最好的藝術作品並非那些打磨拋光後的物件,而是那些可以承載傳遞藝術家視角與思想的作品。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文中即將研究的這些由於各種原因而未完成的畫家作品與那些廣為傳頌的名作一樣偉大。例如著名的舒伯特《B小調第八號交響曲》,首次發表於1865年,原本是舒伯特25歲時所作,卻直到43年後才被發現。
這首交響曲只有第一、二樂章有完整的曲譜,第三、四樂章並沒有完成,甚至第四樂章連草稿都不完備。但這首交響曲的整個內容已經表達得十分完整,可以說整首曲子在形態上雖是未完成的,但實際效果上卻是完整無缺的。並且這首曲子被評價為舒伯特交響樂作品中最為傑出的一首,亦是浪漫音樂中難得的一部佳作。這部未完成的音樂作品的背後被後人附會了許多故事,甚至被改編為電影,成為音樂史上一段流傳甚廣的軼聞。而繪畫史中許多未完成的作品背後也有著許多故事,不僅如此,油畫大師們的未完成作品還有助於我們了解畫家藝術思想,掀開各時期油畫技法的面紗。
第二節未完成繪畫作品產生原因
對於未完成作品背後的故事並不單單只是讓人們滿足獵奇的心理,其中畫家的各種經歷可以令有心者藉以窺探畫家創作時的心路歷程,進而加深對畫家藝術創作的理解。一件未完成的繪畫作品產生的原因是眾多的。「未完成」可以由多種狀態影響產生:政治原因、戰爭原因、單純的技法原因、材料如某種珍貴顏料的供給不足、畫家構思的改變、畫家生存狀態的變化或死亡,或是畫家有意識地對畫面處理,抑或是後人所標示的「未完成」。
繪畫作品中的「未完成」狀態到了19世紀早期印象派畫家那裡開始產生了一些變化,雖然他們畫面中飛快、躍動的筆觸被當時傳統的藝術界評價為「未完成」的作品,並加以批評,但正是這樣的「未完成」實現了對某些繪畫表現對象稍縱即逝瞬間的捕捉,促成了藝術史上一次極具意義的變革。此後一些畫家的畫作可以說是繪畫作品中十分特別的存在,畫面中的效果即像是未能完成又像是刻意為之,至今還在被爭論究竟是否「完成」。有意思的是,有很多畫家在這些畫作上落下了表示作品已經完成的籤名,似乎畫家們認為它們已經可以作為一幅完整的「作品」而出現。
這些作品本身所帶有的實驗性、獨特性以及畫面表現力為後來的藝術家所讚賞。弗朗西斯·培根曾經對杜米埃未完成的作品《堂吉訶德》大為讚賞,認為它是自己鍾愛的畫作之一。
第三節研究未完成繪畫作品的意義
研究未完成作品的意義在於兩點:一是通過作品未完成原因研究,了解畫家與時代的關係及畫家創作思路,以便能夠對油畫大師的創作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過研究未完成作品中的構圖與技法,更深入的學習大師繪畫。
對於作品「未完成」背後緣由的探究,對於藝術史研究者及繪畫從事者來說,都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特別對於繪畫從事者而言,得以面對一件作品的某一「階段」,似乎具有了更接近於先賢的視野,有助於對繪畫大師們創作思路及技法等各方面的理解學習,並在其中汲取養分。在油畫發展過程中,處於技法相對複雜時期的未完成繪畫作品能夠對後世研究者起到指導作用,為其揭示先賢技法的秘密。在倫敦考特爾德學院舉辦的「未完成」藝術展中,展出了一幅十六世紀義大利畫家佩裡諾·德爾·瓦加(PerinodelVaga)的作品《聖家族》。
這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中十分明顯的保留有未完成的痕跡,佩裡諾·德爾·瓦加的這幅描繪聖家族的作品,有可能是由於戰爭或藝術家的遷徙而中止創作。在畫面中大面積保留的棕色底色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藝術家之前所描畫的痕跡。整幅畫面都處在非常薄的棕色基底狀態中,畫面大部分還保留在草稿與素描的狀態中。即使已經上色的部分也未能刻畫完備,但已經能看到畫家將要表現的拉斐爾式的美。這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保留了較為完美的未完成狀態,而且畫作本身保存的也很完整,在今天看來是非常珍貴的。
即使是在注重畫面完成程度的文藝復興時期,這幅「未完成」的繪畫作品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到了現在這幅作品經常被用於教學,讓學生們得以清楚明白地看到幾個世紀前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技法,這也正是未完成作品對後世研究者而言極有現實價值的一點。況且這幅未完成作品本身還具有一種玄妙的美感,木板上的細碎皸裂以及流暢自然的衣服褶皺使這幅畫因為「未完成」而被賦予了這種美感。畫面中聖母與聖嬰分別處在完成與草稿兩種不同的狀態中,仿佛天上與人間的對話,糅合了世俗與神聖的美。有意思的是,所有這些詩化的比喻卻並不是畫家在創作前的有意構思,而來自偶然間「未完成」狀態所形成的不經意的卻錯綜複雜的節奏。
《世說新語》記載了在中國盛產名士的魏晉時期王徽之雪夜訪戴安道的故事,造門而不入,盡顯魏晉名士風採。這幅馬奈於1877年所創作的《舞會上》(圖1-02)亦在畫面效果上具有這種風採,筆觸在畫面上快速的抖動塗抹訴說出了舞會中一位女士微妙而優雅的轉身,而她身後的男性舞伴有著似有似無的側面。這幅未完成的油畫作品如此直觀地向我們展示了畫家對於畫面氛圍的把握及筆觸的運用。
這些「未完成」的畫作,也許在最大的程度上能說明在有些時候藝術家真正可以成為自己作品意志的決斷者,包括藝術史學家在內的觀者的再次解讀都是對這種自由意志的再次認識,古羅馬時期的學者普林尼就已經認為「未完成」的藝術品比「已完成」的藝術品更有價值,因為它們更能表現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和思維過程。無論是畫家在周圍影響下超出預計的中止,還是在考慮內的絕妙收尾,這些「未完成」的繪畫作品在畫家的作品集中佔有著獨特的位置,它們既引領我們去窺探歷史中塵封的無儘可能,又引導我們執著於畫面本身,去討論「構思」、「筆觸」、「線條」、「色彩」,此時關於藝術本身的思考使得以往已知的知識顯得膚淺,只有對其研究方可獲得更大的快感。
一直以來人們都試圖通過這些未完成的作品了解到什麼,而這些「未完成」的繪畫作品背後總是充滿來自當時的故事和來自後世人們對其的猜測與爭議,在這些與藝術家、觀看者與圖像的對話中「未完成」繪畫作品成為我們接近畫家的一種有效的媒介。
如果說繪畫作品從來不只是單一的展示與觀看,也是時代下藝術家思想與大眾的對談。那麼「未完成」作品相較於「完整」作品,即是畫家向觀看者陳述的過程,是「現場」,也是欲言又止的表白,懸而未決的詩句。判斷一件作品是否「未完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觀看「未完成」繪畫作品的過程也帶有著一種獨特的感受,那些本應被展現出來的畫面最終效果可能永不會出現,也可能有無數結果出現,可供觀眾想像。而觀眾,便樂此不疲地追著阿里阿德涅的線團走向迷宮深處。作者/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