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經濟的不二法寶,是全民參與,積極創業,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跳蚤市場嗎?那一時期也是一個地攤兒經濟的高潮期,似乎「練攤兒」一說就是那時形象的流行詞。
曾經街頭地上鋪的二手書,路口一個箱子裡裝滿各種光碟,小攤位上各種廉價新奇的小玩具、鑰匙扣等,還有掛滿了一串串皮帶的三輪車上,喇叭熱火地播放著「皮革廠老闆黃鶴」的故事,還有多少「跳樓「大甩賣的價格引起的圍觀,提起這些又是多少人對於城市尋常街巷的回憶……
時間跨過三十年,道路寬闊了,街上安靜了,人們只能看到大超市裡某一時間湧動的人流,其實城管最被吐槽的幾年,是地攤兒最熱鬧的時節,也是經濟繁榮上行的時期。
地攤兒帶來煙火氣,人氣滿滿,附近一片兒很快充滿生機。入夏以後,消夏的人外出溜達溜達,逛個地攤兒,小小消費,可能心滿意足,或許一個個小確幸就是這樣又從心頭升起。今天就聊一聊地攤兒對普通市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01便利
想想看我們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家門口附近若有一個農貿市場,下班回家路上一路採購,油酥燒餅,涼皮雜麵,五穀粗糧,時令蔬果,燒烤滷味,兒童玩具,日用百貨,一應俱全。
從市場走回到家,晚餐就一切齊備,逛逛農貿市場,收穫滿滿的小確幸,這就是煙火氣的生活。真實又親切,百姓不可或缺。
02便宜
逛個早市或者跳蚤市場,人們圖個便利的同時也是價格便宜。為什麼便宜呢?不一定就是質量不好,價格才低廉。若在同等質量的情況下,價格的差異在哪裡呢?
從價格的構成看,價格主要由成本和利潤構成。在一般情況下,生產成本是一定的,它不會經常變動,因此不會致使價格的明顯變動。平時經銷穩定的情況下,運輸成本分攤在每件商品上的成本也不會很高,因此也不會影響價格太大的變動。
什麼成本對價格變化影響最大呢?實際影響商品價格的最大成本因素是銷售終端的服務、租金和稅收。因此在商品流通中有一個說法,拼價格就是「決戰最後一公裡」。
想想在地攤兒上貨,服務和市場不好比較,但是租金一定很便宜的,往往是低租甚至是免費,最重要的是免稅,既然是享受了免稅和租金的優惠,當然價格就有優勢了,不怕人來人往,一來二去的討價還價。
03靈活
無論是經營什麼的擺攤者,市場只要有變化,嗅覺敏銳的小商販隨時可以靈活地組織貨源,街頭地上一鋪就開張了。看什麼銷路好,就賣什麼,市場決定進什麼貨,賠不了,輸得起,試一把也未嘗不可。
甭管你是幹啥的,八小時之外的業餘時間來補貼點生活,有空就多幹點,沒空就少做會兒,就是這麼靈活自主,自己當家,雖說辛苦比打工自在,雖說賺的不多,積累下來也不少,平淡的日子就多了一點奔頭兒。
04希望
因為在那些創業大佬的勵志故事中,30年前可能也做過小攤主的角色,這樣的故事給普通草根階層帶來很多希望。
比如賣過冰棍汽水的宗慶後,創業起家時就三個人,每天騎著三輪車 ,取貨、送貨,售賣。這段時光,讓他賺到了第一桶金,還為他點亮了創業的新思路:針對學生的保健型飲品,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娃哈哈「。
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志,初期創業經營失敗,為了活下去,為了給員工發工資,他走上了街頭,擺起了地攤。開始是賣旱冰鞋,後來什麼好賣就賣什麼,運動服、電子表,都曾出現在柳傳志的攤位上。這些大佬昔日都曾經通過地攤兒度過了難關,重新起步,地攤兒也曾經是他們的希望。
05結語
有人有手藝,美食、縫紉、貼個手機膜都是營生,有人進點生活日用品小百貨,街頭支個桌兒,地上擺個籃兒,就是一個攤兒。簡簡單單,就可以開張。「船小好調頭」,現今的市場可能需要這樣來盤活,回看過去三四十年,地攤兒之類的小市場的確引領過時代的風潮,就看誰願不願意做這樣的弄潮兒。
2020年的初夏,經歷了幾個月的疫情,時不時的傳來某大型商超關門閉業的消息,閉關很久的人們是否更願意走上街頭?還是願意在網上衝浪網購?網際網路直播帶貨,電商平臺已經如火如荼的今天,又興起的一陣地攤兒熱潮,能夠重續當年的地攤兒傳奇嗎?我們拭目以待。
如果面對著新的創業熱潮,做一個有準備的人,懂得一些銷售的技巧,提升能力,學點賣貨的技巧,還是很有必要的,別人的經驗可以讓自己更快上道兒。你怎麼看這樣的地攤兒經濟,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