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滿族自治縣隸屬於遼寧省鞍山市,位於遼東半島的北部。總面積4502平方公裡。總人口49萬。因盛產岫玉,有「中國玉都」之稱。
一、歷史沿革
1、岫巖設治始於遼代。
遼天慶五年(1115年)在境內設大寧鎮(在今岫巖鎮內北部),屬上京路曷蘇館路建安縣。
2、金明昌四年(1119年)升大寧鎮為秀巖縣,屬東京路辰州。
3、明代改「秀巖」為「岫巖」,設岫巖堡。
4、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 置岫巖廳,屬奉天府。治所在今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轄境相當今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莊河市及蓋州市、海城市、鳳城市部分地。
5、清光緒二年 (1876) 改岫巖廳置岫巖州,屬鳳凰廳。治所在岫巖堡 (今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轄境約當今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地。
6、1913年撤岫巖州置岫巖縣,屬奉天東邊道。1929年屬遼寧省。
7、1985年改設岫巖滿族自治縣。
二、地名演變
1、大寧—秀巖
1115年,遼朝在岫巖設大寧鎮。916年,耶律阿保機在內蒙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國),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決定將東丹國(今黑龍江流域一帶)舉國南遷,其中東京龍原府穆州會農縣居民遷至岫巖南部。人們將新的居住地取名為大寧。
金滅掉遼以後,實行路、府、州、縣制度,於是在1193年,大寧鎮改名秀巖縣。之所以叫秀巖,似乎還與一位金代著名文學家有關。此人名叫王寂,其所著《鴨江行部志》載: 磨石山 「予惡其名不佳,欲改之曰竟秀巖」。金之秀巖縣當以此而得名。。
2、秀巖—岫巖
到了元代,岫巖改為宣城。1375年,明朝恢復「秀巖」這一名稱,但在文字做了一點改動,秀改為岫,「岫巖」一詞正式出現。改名的原因,或許是為了消除前朝的影響吧。此時,岫巖中的「岫」字,不再是秀美之意,而是山洞的意思。
三、旅遊景點
1、藥山。系千山山脈餘脈,位於岫巖滿族自治縣北60公裡處,歷史上是遼寧四大名山之一,現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藥山以盛產藥材而得名,以其雄偉而著稱,有大小奇峰40餘座,人文古蹟眾多,景色四季宜人。 藥山風景區分為古城頂、清華觀、梨花塢、石花頂、古戰場等五大景區,共有80多個景點。
2、清涼山。清涼山位於岫巖湯溝鎮境內。它的核心景區總面積98平方公裡,共分為頭道溝、二道溝、帽盔山、石湖瀑布和鞭杆溝5大景區。
3、寶泉寺。寶泉寺座落在岫巖鎮北3.5公裡的興隆辦事處洋河沿村,位於興隆山半山坳處,始建於1835年。
4、效聖寺。效聖寺位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境內,相傳始建於唐代,原為3間草堂,清代嘉慶年間改建為純石結構,俗稱「老古廟」。遼寧省內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石制古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龍潭灣。位於岫巖滿族自治縣龍潭鎮境內,是鞍山、營口、大連三市交界之處,距岫巖縣城30公裡。傳說乾隆年間,一村民夕陽雨後,坐山觀潭,忽見霧氣升騰,彩雲繚繞,似蒼龍潭中戲水,遂取名為「龍潭灣」。該度假區面積17.8平方公裡,現為省級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級旅遊度假區。
6、溝湯溫泉。溝湯溫泉地處岫巖溝湯風光旖旎,景色天成。溝湯溫泉佔地40多萬平方米,環繞山林近50萬平方米。溝湯溫泉出水溫度最高可達48℃,水中含有17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長期用此溫泉水洗浴,對風溼等病症有顯著療效。古代被稱為「神水」,有5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