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是一個陪伴了爺爺一生的小腳女人。2002年初秋,92歲高齡的她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從此,奶奶的善良、慈祥、勤勞、簡樸,還有她蹣跚行走的一雙小腳,永遠地定格在我的記憶中。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小腳老太太可謂隨處可見。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裹著「三寸金蓮」的小腳女人已經很少能看到了,但每每遇到,我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可能源於對奶奶太多難忘的回憶。 (賀德敬文圖)
點擊
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河北涉縣井店鎮王金莊,是一個風光優美、民風淳樸的小山村。2016年春天,我和幾個喜歡攝影的好友到這裡採風時,竟意外地發現,這個村子至今還生活著12個小腳女人。她們每天拄著拐棍,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這高低不平的石板街上。
她們漸行漸遠的身影,和著她們生活了一輩子的王金莊,一起成為了一個曾經時代的烙印。到了2017年秋天,我們再次到王金莊採風時,12個小腳老太太中的其中一位已經入土為安,只剩下了11個。我們聽到這個消息,禁不住扼腕嘆息:再過幾年之後,這些小腳老太太還能有幾位健在?心中這樣的閃念,促使我們更加急切地用鏡頭記錄這些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的小腳老人。
「三寸金蓮」其實反映的是封建社會婦女一部血淚史。從北宋到上世紀初,一直流行這麼一種審美習俗——「腳小為美」。因此,女孩出生之後,長到五六歲時就開始纏足。長輩用長布條將女孩腳拇趾以外的四個腳趾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形成"筍"形的"三寸金蓮"。其慘其痛,可想而知。母親或祖母不顧孩子的眼淚與喊叫,以盡到她們的責任,並以此保證孩子未來的婚姻生活。「小腳一雙,眼淚一缸」,一句話就道盡了小腳女人們一生的酸楚。
點擊
時至今日,傳承千年的纏足習俗已離我們漸行漸遠,小腳女人也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我們在和當地村民攀談中得知,王金莊這些僅存的小腳女人,都已邁入耄耋之年,最大的已經102歲,最小的也已87歲。作為一個時代終結的最後見證者,她們演繹過的那種獨特而又平淡的悲喜人生,伴隨著纏足這一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慢慢都將會變成塵封的故事,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正因為如此,這些老人的存在才愈顯彌足珍貴。
王金莊這些小腳老太太老伴大多已經去世,她們有的獨居,有的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身板都很硬朗,每個人都有很強的自理能力。
這位劉姓老太太已經89歲了,依然能做針線活。她一直和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她說,孩子們都很孝順,她生活得很幸福。她每天早起早睡,吃過飯就拄著拐杖到門口的青石板小巷遛彎,和村裡其他老太太一起聊天拉呱。農忙時,孩子們都到山上收莊稼去了,她心疼孩子,會主動在家把飯做好。
我們問:「您這麼大年紀眼睛一定花了吧?」老太太不服氣,從針線筐裡拿出一根針、一條線,三下五除二就把手裡的線穿到針孔裡,一邊展示給我們看,一邊笑著反問我們:「瞧瞧,你們認針能這麼快嗎?」我們給她鼓掌,老太太抿著嘴,得意地笑了。兒子在一旁嗔怪她:「你真是越老越像個小孩兒。」她笑得更開心了,眼睛眯成了一條縫……
老人們與世無爭,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在村裡衣食無憂地生活著。個別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想接她們去城裡一起住,她們不肯,離不開這片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土,最終選擇一個人日復一日地守著自家的祖宅,過著每天生火做飯,出門拉呱,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日子。
經過觀察,我們發現,這些與大山相伴了幾十年的老人都很樂觀、豁達,無憂無慮,雖然小腳造成行動不便,但她們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和丈夫、孩子一起翻山越嶺種田,如今依然拄個拐杖,在村裡青石板街道上爬上爬下,如履平地。加上山裡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水質甘甜,村民們吃的糧食、蔬菜,包括吃的油,都是自己種的天然綠色食品。這些也許就是這裡的小腳老太太長壽的秘訣吧。
風吹雨打花落去。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總會掩埋無數曾經,但總有些人、有些事,總能成為時代揮之不去的印記。一個個小腳老太太步履蹣跚的身影,和她們生活了一輩子的王金莊,一起成為了一個曾經的時代的見證,也演繹著最後時光的金蓮絕唱。您對此有什麼感觸,敬請關注瘦馬視角並在這裡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