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Birdy 丁香媽媽教育
一位媽媽朋友和我分享,鄰居家的孩子來家裡一起玩拼圖,她禮貌性地表揚了鄰居孩子拼得好。沒想到自己兒子聽到後,急得直接坐在地上哭了起來。弄得特別不好意思,而且還要安慰兒子。
媽媽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聽到媽媽誇獎其他小夥伴就會吃醋、生氣,給媽媽臉色,甚至哭鬧。
媽媽肯定很困惑:平時沒少誇娃,給的愛也是滿滿的。誇別人的時候,也沒有批評自家娃不好的意思,娃連這都接受不了嗎?嫉妒心會不會太強了?
孩子的嫉妒心理是從哪裡來的呢?家長又應該如何引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為啥娃見不得媽媽誇別人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1. 娃會嫉妒了?是認知發展到了新階段
嫉妒是人類的一種正常心理。
發展心理學家 Sybil Hart 和 Heather Carrinton 找來了 32 名 6 個月大的嬰兒,對他們進行了有關嬰兒嫉妒心理的實驗。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嬰兒的媽媽分別對長得像嬰兒的玩偶和一本書展示出關注,並讓嬰兒在旁觀察媽媽。
結果表明,當媽媽對長得像嬰兒的玩偶表示關注時,嬰兒的負面情緒比媽媽關注書本時更加強烈。心理學家稱,玩偶是具有社交意味的物體,媽媽對玩偶的關注,更容易給嬰兒帶來威脅感。
也就是說,人類的嫉妒心理從 6 個月大時就已產生了[1]。相關研究也表明,1~2 歲是大部分孩子嫉妒心理發展最迅速和強烈的時期。
所以,當孩子出現嫉妒行為時,媽媽們不必過於擔心,這是正常的認知發展過程,也代表著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了新階段。
簡單來說,嫉妒的背後是因為「在乎」。是一份需要被看見和接納的「在乎」。孩子看到媽媽誇別人,會嫉妒是本能守護。家長要做的是教孩子怎麼面對和表達自己的在乎。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2. 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更容易嫉妒
幼兒的嫉妒感基於對媽媽的佔有欲。這是希望能夠長久、獨自佔有自己所愛之人的一種情緒。
無論是餵食、睡覺還是心理需求,寶寶在大多數情況下最依賴的就是媽媽。所以,孩子早期的嫉妒經歷,也總是圍繞著和母親的關係展開。
仔細想想,聽見爸爸誇別人時,孩子大多都是無動於衷,但偏偏聽不得媽媽誇別人,就是這個原因。
研究表明,幼兒嫉妒心理的強弱,和 TA 與母親的依戀關係 (attachment) 及安全感有關。
安全感較強的孩子,比沒有安全感的孩子,表現出更少的嫉妒行為。當孩子的安全感增強時,他們的嫉妒行為也相應減少[2]。
如果孩子從媽媽那兒得到的安全感不足,媽媽又對他人表現出喜愛時,孩子自然會覺得受到威脅,進而生氣,甚至出現反抗和阻礙媽媽對別人好的行為。如果孩子從媽媽那得到許多安全感,知道無論如何,媽媽都不會離開他,他便不會那麼容易受影響。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3. 影響嫉妒心理的其他因素
當然,這並不代表安全感強的孩子就不會產生嫉妒的心理。
畢竟孩子對媽媽都有佔有欲,看到媽媽的愛被瓜分、搶走時,孩子產生嫉妒的心理再正常不過啦。除了安全感,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孩子的嫉妒心理。
(1)孩子本身的氣質(temperament)與正面情緒
發展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嬰兒出生後的情緒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在開心時,表現很興奮,有的就微微一笑。有的孩子在難過時,會大哭大鬧,有的可能就是默不作聲。他們表現出的強度、時長、複雜度等差異,就是嬰幼兒氣質類型(temperament)的不同。
著名的嫉妒心理研究學者 Hart 和其研究團隊發現,正面情緒越少的孩子,也就是平時更容易情緒崩潰的孩子。他們在媽媽展示對他人喜愛時,會更多地感到不滿和難過,也更容易因嫉妒而產生暴躁、哭鬧等負面的行為[3]。
(2)孩子自尊心強、自我要求高
如果孩子是個自尊心極強,並且十分在乎自己能力的人,更有可能因嫉妒而產生哭鬧行為。
自尊心強的孩子,碰上做不到的事情,會特別容易生氣、難受、痛苦。如果再聽到媽媽表揚其他人,沒表揚自己的話,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難受與嫉妒,都有可能轉化成抗議、大喊、哭鬧的行為。
(3)求關注的心理
媽媽當著自己的面表揚小夥伴時,孩子會想自己也努力了,媽媽卻沒有表示。心理不平衡,便用哭鬧的方式求關注。
孩子還小,很難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有的就會用大喊、哭鬧、對抗的方式來引起媽媽的注意。
娃嫉妒起來鬧情緒
家長該怎麼辦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遇到愛發洩嫉妒情緒的寶寶,媽媽們該怎麼辦呢?首先,「嫉妒」現場三步走:
第一步:共情,理解情緒
在孩子表達嫉妒,發洩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做的第一步是「共情」,表達對孩子情緒的理解,你可以說:「寶寶現在感到很生氣、很難過,是嗎?」
第二步:聊天,表達感受
如果可以,引導孩子說出生氣的原因。可以用提問的方法「能告訴媽媽,你生氣的原因是什麼嗎?是因為媽媽剛剛表揚了其他小朋友嗎?」
第三步:與孩子交流、和解
如果知道孩子是因為自己表揚了別人而生氣,向孩子解釋清楚,沒表揚他,不代表自己沒關注到他,也不代表他做得不如別人好。
可以和孩子說:
你很認真,搭得也很好。媽媽卻只表揚了別的小朋友,你一定很難過。如果我是你,也會感到很傷心的。
媽媽有看到你搭積木的,不過別人是客人,所以媽媽就先表揚了其他小夥伴,讓你以為媽媽不愛你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當然比起事發現場再補救,我們可以嘗試提前和孩子溝通。
把主動權交到孩子的手上,讓孩子也有一點屬於自己的「小任務」,以小主人翁的心態去面對客人和照顧客人,也將有助於減少孩子對媽媽的誤會以及嫉妒情緒的產生。
明天有小夥伴來家裡做客,作為主人,我們需要照顧好客人。你作為小主人,能和媽媽一起照顧,來家裡玩的小夥伴嗎?
當然,如果實在不知道如何處理,那就儘量少當著自家娃的面誇別的孩子,或者要誇就一起誇。
嫉妒是人類正常的一種自我保護心理,我們不必因為孩子產生嫉妒心理而感到過度的擔憂。
正確地引導孩子,建立和孩子之間緊實的安全感,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培養他們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信孩子能夠慢慢地學會正確認識、表達、管理自己的嫉妒情緒,做情緒的小主人。
更重要的是,寶寶會嫉妒媽媽對別人的誇獎,那是因為寶寶最愛的人就是媽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