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教出來的嗎#在全校德育工作總結會上,校長的發言,讓老師們耳目一新,受益頗多。校長動情地說:
德育工作必須堅持教育的科學性,講究教育的藝術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增強實效性工作實踐中.成功與失敗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心靈接觸和感情交流的過程,師生之間只有建立了和諧的關係,教育者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教育者的教育才能被學生所接受。
德育是塑造青少年心靈的過程,必須從心理培養、矯正人手。應以尊重學生人格和自尊為前提,根據學生思想發展和內心活動的需要,適應學生年齡特點,適時、適宜、適度地開展各種有效的教育活動,使我們的教育人情、人理、人心,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從心理的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發展:由量變轉為質變:由他律轉為自律。
我們的做法如下:
一、明理啟迪
德育成功之處在於:使學生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升華為道德信念,道德信念轉化為道德行為,這其中明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明理利於導行,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遵循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規律。知是前提,行是結果,沒有正確的認識,便不會有自主地調節自已的行為習慣,只有曉之以理,才能導之以行。
我們的教育對象——青少年正處在身心的生長發展期,尤其置身於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市場經濟社會環境裡,他們見得多、看得多、知道得多,心靈敏感、感情易波動,思想活潑不穩定,是非判斷力不強,一些似懂非懂的問題造成心理障礙,許多學生處於模糊認識的矛盾之中,給予精神食糧對他們更為重要。
我校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教育:《新時代的人才應具備哪些素質》《新時代還要不要學雷鋒》、《宏志班學生事跡報告》《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等,通過正面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祖國的昨天和今天,明確祖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懂得自己應怎樣做才能成為祖國有用人才,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並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
二、榜樣激勵
偉人具有感染力,榜樣具有號召力,光輝典範、先進事跡對學生有良好的影響和教育。平日我們引導學生遠學偉人英雄,近學身邊榜樣。
通過《繼承先輩的遺志,爭做合格接班人》主題教育,向學生介紹偉人、名人的光輝事跡;通過《贊身邊的榜樣爭做合格中學生》的主題教育(由各班評選並寫出介紹本班公認的一貫表現好和近期進步明顯的學生的事跡,在全校範圍內給子表揚),從而激勵受表揚的人,教育全校學生,營造校園文明氛圍,樹立向上奮進的校風。
三、活動感染
寓教育於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感染.通過活動教育學生,是對初中階段學生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明理教育基礎上還應開展豐富的、學生易於接受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我校抓住契機開展了多種學生喜愛的活動。
國慶節召開了《迎「十一」頌祖國歌曲演唱會);結合三八婦女節開展了《為母親、老師做一件實事》的尊敬師長的活動;召開在讀書中升華一讀一本好書讀後感匯報會,慶祝祖國70歲生日詩歌朗誦會,紅五月獨唱、合唱、朗誦會等。
以上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直接參與,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這些成功的活動,增強了德育的吸引力和教育強度。愛國主義、人生觀教育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得到滲透,取得一味用大道理說教所得不到的實效。
四、管理規範
養成教育是學校重要工作之一,應貫穿於整個教育過程始終,常抓不懈。初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第二生長高峰,心理發展充滿矛盾,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我校結合學生特點,在管理過程中將說教與嚴格管理有機結合,採取三項做法。
一講明要求,幫助學生明確應該怎樣做,組織學生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學生守則》、《校內一日常規要求》。開學初各班制定《班級公約》、《個人學期計劃》。
二強化常規管理,在全校範圍內開展常規評比活動,做到好人好事及時表揚,偶發事件及時查處,從而強化學生的紀律意識。
三評比,學校常規評比周周小結,月發流動紅旗,學期末評出優秀班集體。以上工作目的為在學生中弘揚正氣,營造文明向上好學的氛圍。現在校內良好的校風已形成。
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育人要先育心。德育工作只有樹立正確教育觀、新型學生觀,減少盲目性,遵循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有針對性、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才能取得實效,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柳一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