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漯河清源供水檢漏工張亞明:當好城市供水的「管道醫生」(組圖))
認真工作中的張亞明。
大河網訊 一根1米多長的聽音杆,一把常不離手的鐵鎬,一輛24小時陪伴的三輪車,這三樣東西就是漯河市清源供水公司
檢漏工張亞明的隨身行頭。工作16年的他,長年奔赴在小區、大街和供水管道打交道,自己也記不清換了多少個鐵鎬。有人形象地把他們比喻成城市的「管道醫生」,哪裡的水管漏水、水壓過低,他們最先知道。
敏銳:能辨別漏水聲音微妙變化據了解,該市清源供水公司檢漏隊在1998年成立, 2000年張亞明開始在檢漏隊上班,到現在已經整整16年了。「我們隊現在有7個人,分管著全市沙北沙南兩個區域。」5月19日上午,記者在海河小區見到了正在忙碌的張亞明。他說,根據地下土質和管道材質的不同,僅漏水的聲音就可以產生10多種變化,按照他多年經驗從漏水的輕重程度來說,大致分為「哧哈呼」三種類型。「哧」是輕微漏水的水管發出的聲音,「哈」是漏水點較大水流發出的聲音,「呼」是大股水流聲音流出的聲音。
「有的像開水煮沸時的沸騰音,有的則像輪胎漏氣發出的氣音,更有的漏水信號隱藏於過水聲之中不易被常人所察覺。如果遇到有鋪磚的地面,聲音由於反射則會產生更加複雜的變化,沒有10年以上的聽漏經驗,很難進行準確定位。」張亞明形象地比喻道。
堅持:練就一對「順風耳」得三四年「聽漏靠的是經驗,練就一對『順風耳』,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時間。」張亞明一邊介紹,一邊忙碌起來。一個同事用鐵鎬使勁一鉤,鑲嵌在路面上的窨井蓋就被掀開了,張亞明拿起聽音杆開始工作。「用聽音杆在管道上點幾下,就能判斷水管是否正常。」張亞明說著,讓記者上前用耳朵對著聽音杆藍色的頂端聽了一下,裡面像颳風一樣的聲音。
一番忙碌後,張亞明介紹起了兩種常見的檢漏工具:聽音杆、聽漏儀。「一般先用聽音杆聽一下水管的大致狀況,要想再精確一點的話就得用聽漏儀了。」張亞明說,「聽漏儀的收音範圍前後可達兩米。我手上的這個聽音杆主要用來定位。因為白天城市噪音的幹擾,檢漏管道大多安排在晚上11:00到凌晨4:00間進行。」
尷尬:曾被小區居民當成「夜賊」採訪中發現,張亞明和他的同事們皮膚都很白。「見不著陽光,當然白了。」張亞明說,由於白天不適合探聽供水管網,所以他們一般在深夜工作。「幹我們這行的都是『夜貓子』。有些人不知道我們是幹啥的,還以為我們是在幹什麼壞事。」張亞明笑著說,他們經常遇到一些小區居民盤問他們是幹什麼的。
據介紹,張亞明和他的同事負責檢漏市區直徑100毫米以上的地下供水管網近500公裡,如果算上直徑100毫米以下的管網還更多。每天晚上10點多,公司派車把他們送到出發點,給他們一個範圍,然後他們一路步行一路檢測,到第二天4點半之後,路上人車多了,他們將儀器交給公司後回家休息。一天下來,要步行好幾公裡。
除了工作時間特殊外,他們對聽力的要求也很特殊。「作為『地下工作者』,必須對聲音敏感。」劉師傅說,抽菸酗酒等有損聽力的惡習他們都不能沾。
據了解,以一條管徑為300毫米的水管漏水為例,如果發生暗漏,平均每小時漏水2噸,一個月下來,漏水量將達到將近1500噸,折成水費,一個月就要損失幾千元。「去年,檢漏隊發現的暗漏點就多達 1000個,挽回損失相當於一個小型自來水廠一年的生產量。」張亞明介紹。(田明傑 張曉甫 文/圖)
作者:田明傑 張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