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為天才少年的入選者張霽成為了大家的心頭之好,直呼這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在這些嬌嬌者裡,一個女生的身影卻更加引人注意,她就是姚婷。
姚婷是誰?
她是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博士生。
她是今年入選華為天才少年中唯一的女生。
同樣是經過7輪面試,她卻不輸任何男生,她俏麗而堅定的站在以男性佼佼者居多的計算機行業裡,一枝獨秀,分外耀眼!
華為天才少年姚婷
1.那些站在塔尖的女性,美麗而卓越
在大眾的印象中,計算機是理科專業。想要學計算機,數學和物理是必備的硬體條件。
同樣,在我們的認知中,女生的理科比起文科都是偏弱的。即使學不好,也沒有人會責怪,他們會說:女生嘛,數學不好是正常的。
時間一久,所有人都默認,甚至女生自己也認為,自己不是學理科的料。
這麼多年,這種偏見根深蒂固,少有改變。
但理科真的讓所有女性都望而卻步了嗎?
並沒有。
中國東漢時期就出過一位精通天文、數學的才女班昭。
她不僅主修了《漢書》,還是《漢書·天文志》的作者。撰寫《天文志》絕非易事,除了需要搜集詳盡確實的資料,還要求作者具有豐富堅實的天文、數學知識。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與數學緊密聯繫。蔡邕就認為:「先治律歷,以籌算為本,天文為驗。」如果不精通運算,決不可能完成《天文志》這樣的鴻篇巨製。
東漢才女班昭
300年後,也就是公元370年,希臘數學家希帕蒂婭誕生了。
在孜孜不倦的求學和不斷的努力下,她成為了名震一時的女性數學家,同時她還進行了廣泛的科學研究,有力地推動了數學、天文、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
希臘數學家希帕蒂婭
然古有人傑,而今有毓秀。
王明貞教授,物理學家,是清華大學的首位女教授。在繼母百般的阻撓下,依然努力求學,醉心於物理的她,在美國求學工作的8年裡,做出了非常傑出的研究成果和貢獻。
王明貞教授
居裡夫人,物理學家,化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獲得者,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
居裡夫人
十五歲的天才少女談方琳,小小年紀就成為了全球頂尖科學家。解決了不少專業人才都沒能解決的行業問題。
全球最年輕的科學家-談方琳
當然,還有很多例子,她們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偏見的不合理性,也證明了女性在以男性為主的理科戰場,依舊可以做到拔尖。
她們的身影也註定在歷史的長河裡留有最美麗的一筆。
2.父母不要人為的給女孩畫地為牢
樊登曾在講解《父母的語言》這本書時,提到一個有意思,卻很讓人不解的現象。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父母就通過語言對女孩和男孩進行了人為的過濾。
對著男孩們,父母們強調數學和空間的概念比較多。
男孩:「這裡有幾個玩具?咱們數一數。」
對著女孩們,父母們更多說的是感情,色彩之類的概念。
女孩:「你看,這個娃娃是什麼顏色?」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開始慢慢影響到孩子對於信息的篩選和接受。
因為,在父母們的傳統認知裡,男孩是偏理科的,女孩是偏文科的。
長大後,面對數學成績不好的孩子,連老師的說辭都不一樣。
男孩:他還是很聰明的,就是不肯用功。
女孩:女孩子沒辦法的,數學天生就是問題。
女孩面臨的批評更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將問題歸咎於無法擺脫的自身問題,比如天資不夠,或者能力不行;而男孩受到的則是暫時性的批評,如「你沒有集中注意力」。
這樣的結果是,女孩們對於數學已經無能為力,破罐破摔了。無助的女孩們相信了大人們說的能力不足,徹底放棄了數學。
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作者薩斯金德博士這樣寫道:當你的自我印象是一個「數學成績不好的人」時,你就會面臨著學習數學的困難。
她揭示了父母與孩子交流時使用的詞彙,對幼兒大腦的發育有著決定性影響。而一項針對母親的研究發現,她們兩歲以下的女兒接受的數學談話是兒子的一半,接受的有關基本數字的談話大約是男孩的三分之一。
我們過早的放棄了女孩們追逐數學的權利,甚至還倒打一耙,告訴她:是你天生不行!
3.不要做思想停滯的父母
阿圖·葛文德教授曾提出過一個理論,叫做「思想的停滯」。
意思就是說人們一般只願意解決看得見的問題,卻總是忽略或者不願意解決那些看不見的問題。而這個避重就輕,視而不見的過程就是思想的停滯。
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不光是女孩數學偏見的問題,還有很多問題是隱藏在問題背後,甚至是在童年並不顯現的問題。
不顯現不代表沒有,更不代表這些問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自然消失或解決。
男孩和女孩本沒有什麼不同。
他們都是一張乾淨的白紙。
他們都是一張父母的鏡子。
給予女孩和男孩同樣的語言環境,給予男孩和女孩同樣的情感互動。
曾有人說過:再豐富的人生,都有局限。
不要讓我們的局限成為了孩子們探索世界的圍牆,更不要讓我們逐漸沉重的步伐成為了孩子們的腳鐐。
姚婷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其實我們的孩子也可以。
不管你的孩子是幾歲,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學習型的父母,給自己一個再次成長的機會,給孩子一個榜樣的父母。
未來的路上,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