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三十九期(總第39期)
本公眾號定位為「薦讀經典短篇,傳播深邃思想」。每周分享一到兩次經典短篇給各位讀者。想要看原創的談教育及傳統文化方面的文章,請關注原創公號「水寒說語文」。
前兩日立秋了,雖然桑拿天還未立刻就消失,但總算看得到了一些希望。熟識或者不熟識的人,聊「天」時,總會說到諸如「總算快要涼快下來了」,或者還要感嘆一下,還要忍受幾天「秋老虎」。趁著這個時令,讀一讀豐子愷的散文《秋》,也算是「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了。這篇文章說什麼,自己看就好了。我倒是幹什麼吆喝什麼,因了讀這篇文章的感受,對中小學推薦學生閱讀的書目有一點思考想說一說。看到一些小學生的閱讀推薦書目,常常看到有諸如朱自清、林語堂、梁實秋等人的散文,他們是不是著名的散文家?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們的散文是不是好散文?是好散文。但因為是著名的散文家的好散文就隨時可以拿來讀嗎?不是的,這也需要把握一個時機。散文中有很多關於人生的觀感和認識,是需要相當的閱歷才可能讀得懂的,要年齡到了,認識到了,然後才能咂摸出其中的韻味來,要不然就只能是雲山霧罩、囫圇吞棗地讀了,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有時候可能非但不知滋味,甚至還生出一種厭煩的情緒來,對這樣雲裡霧裡,不好好說「人話」,不好好說得明明白白的文字產生抗拒之心。如果是孩子階段,因為讀不懂,對這樣的文字產生這樣一種抗拒心理,那就麻煩了,意味著他對這些東西已經「關門」了,將來和比較難於愛上這樣一些文章。其實,不僅僅是散文,其他的作品也是如此,名家,名著固然是我們選擇閱讀的標準,但是也要在適合的時候讀才好,如果選錯了時機,那非但不是美味,而簡直是難吃之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推薦給孩子什麼樣的閱讀書目,真的要慎之又慎。
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又仿佛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像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那時候我每逢早春時節,正月二月之交,看見楊柳枝的線條上掛了細珠,帶了隱隱的青色而「遙看近卻無」的時候,我心中便充滿了一種狂喜,這狂喜又立刻變成焦慮,似乎常常在說:「春來了!不要放過!趕快設法招待它,享樂它,永遠留住它。」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那一天我總想有一種足以充分酬償這佳節的舉行。我準擬作詩,作畫,或痛飲,漫遊。雖然大多不被實行;或實行而全無效果,反而中了酒,鬧了事,換得了不快的回憶;但我總不灰心,總覺得春的可戀。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而對於春,又並非像昔日對於秋的無感覺。我現在對於春非常厭惡。每當萬象回春的時候,看到群花的鬥豔,蜂蝶的擾攘,以及草木昆蟲等到處爭先恐後地滋生繁殖的狀態,我覺得天地間的凡庸,貪婪,無恥,與愚痴,無過於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時候,看到柳條上掛了隱隱的綠珠,桃枝上著了點點的紅斑,最使我覺得可笑又可憐。「啊!你也來反覆這老調了!我眼看見你的無數的祖先,個個同你一樣地出世,個個努力發展,爭榮競秀;不久沒有一個不憔悴而化泥塵。你何苦也來反覆這老調呢?如今你已長了這孽根,將來看你弄嬌弄豔,裝笑裝顰,招致了蹂躪,摧殘,攀折之苦,而步你的祖先們的後塵!」實際,迎送了三十幾次的春來春去的人,對於花事早已看得厭倦,感覺已經麻木,熱情已經冷卻,決不會再像初見世面的青年少女地為花的幻姿所誘惑而贊之,嘆之,憐之,惜之了。況且天地萬物,沒有一件逃得出榮枯,盛衰,生滅,有無之理。過去的歷史昭然地證明著這一點,無須我們再說。古來無數的詩人千遍一律地為傷春惜花費詞,這種效顰也覺得可厭。假如要我對於世間的生榮死滅費一點詞,我覺得生榮不足道,而寧願歡喜讚嘆一切的死滅。對於死者的貪婪,愚昧,與怯弱,後者的態度何等謙遜,悟達,而偉大!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青年們戀愛不遂的時候慣說生生死死,然而這不過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體感。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猶之罹了瘋狂的人,病中的顛倒迷離何足計較?但求其去病而已。我正要擱筆,忽然西窗外黑雲瀰漫,天際閃出一道電光,發出隱隱的雷聲,驟然灑下一陣夾著冰雹的秋雨。啊!原來立秋過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練,不免還有這種不調和的現象,可怕哉!
往期文章連結:
「水寒薦讀經典短篇公眾號」發刊詞暨第一篇薦讀文章
水寒薦讀:差不多先生傳
水寒薦讀:論「他媽的」
水寒薦讀:論辯的魂靈
水寒薦讀:1789年人權宣言
【水寒薦讀】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節選)
公眾號「水寒說語文」中的原創文章推薦:
2019全國高考作文題有所思:學習到底算不算勞動
我對高考作文的四點看法和我寫的一篇高考作文
2019江蘇高考作文題有感:味道與聲音
「他媽的教育」!這位北京一線教師的吶喊發人深省,引發大共鳴
為什麼讀同一篇文章,有人收穫滿滿一籮筐,有人只有可憐一點點
狂熱追求高分既是病態,也是無知;我主張平時考試八十多分就好
圖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