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蘭州的秋(美文欣賞)
鬱達夫在《故都的秋》裡說,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好的。這似乎與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調子不相宜,然而真正咀嚼過金秋深味的人,都也許會與鬱達夫有感同身受的體驗,畢竟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清清朗朗,不是其他時節所能消受得到的,故而秋的味,秋的色,常牽絆著人們的敏感情緒。
蘭州的深秋,一層秋雨一層涼,大抵是因為秋風裹著的斜雨從黃河而來,所以格外的清冷,已經遠遠比江南一點點涼意的秋雨下得猛,下得奇,下得有秋的味道。在這裡生活久了,深秋時節,往往翹首盼著這場秋雨的到來,雖然冷的瑟瑟發抖,但添一件暖衣,在瓦屋紙窗下,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的清閒,真是可以抵十年的塵夢。
蘭州的秋,得在蘭山煙雨裡去尋。深秋的涼意裡,攀爬山巔,極目所視,水結禪林左右連,蕭蕭古木帶寒煙,通向山頂的小道是石階鋪就的,道路兩旁簇擁著銀杏、雪松、垂柳、山榆……因為是深秋時節,所以不陰自涼,環顧周身,晨迎旭日,靄霧茫茫;丘壑起伏,盤桓跌宕;駐足山腰,神清氣爽,塵慮頓失,真的是不枉此行!蘭山青色的石階兩旁,除了鬱鬱蔥蔥的林木花草之外,還有蟬叫鳥鳴相伴,所以很榮幸的是無論駐足間,還是攀爬中,不絕於耳的清脆之聲時時襲來,婉轉的和悅之音隨著秋日清風拂面,斯情斯景,方才明白蘭山煙雨裡自有秋的意境與姿態。
蘭州街頭小巷子裡的國槐,是深秋最為顯而易見的點綴。比之於一葉江南裡的迎風弱柳,蘭州大街上的國槐要土氣得多,但興許是一方水土一方景的緣故,蘭州的國槐樹不僅沒有礙眼,反倒是更添了秋的濃濃味道。早晨起來,被西風卷落的槐樹葉子,會鋪得滿地都是,腳踏上去,只能感受到一點點極微細的柔軟,那種觸覺告訴你這便是蘭州的秋,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還覺察出了點落寞與寂寥。所謂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槐樹葉子飄落的地方,更易尋得見、感受得深。
深秋裡蘭山的明月,是繞不開的話題。餘秋雨在《皋蘭山月》裡說,「蘭山月色一下把周圍一切都刷成了半透明的銀質,一味坦蕩的暗銀色,了無邊際,走在這樣的山路上,渾身起一種羽化的空了,腳下不慢,但很輕,怕踩壞了這一片素淨。」我想秋涼裡的山月,必定是泛著清光與寒意,一瀉千裡,那種沒有遮遮掩掩的坦蕩與清朗,是只有在蘭州這樣歷經了黃河大刀闊斧臨幸的山城才得以見到的,其他地方即便有,也不會有皋蘭山月的深沉,幽遠,蕭索。
在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自序中說到這本書的出世,作者用這樣的話語記述:「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實在不少。旅途中的經歷感受,無法細說,總之到了甘肅的一個旅舍裡,我已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了。」蘭州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即便是最瑣碎的筆觸,也能細描出如詩的景致。蘭州的秋,更是讓人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而片楮零墨裡所能寫出來的,無不是源自於對這座山城的親近感與歸屬感,以及溶於生活細節中的鄉情使然。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