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文化在「僑」文章中的分量有多重?
汕頭因僑而立、因僑而興。在汕頭的歷史文脈中,「僑文化」濃墨重彩。
對於汕頭來說,要做好新時代「僑」字文章,不僅要進一步加強海外華僑工作,團結廣大海外華僑共同實現中國夢,深入開展潮汕歷史文化、華僑歷史文化研究,亦是「應尋之路」。
僑文化在「僑」文章中的分量有多重?在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30周年活動暨首屆潮汕歷史文化高端學術論壇上,全國僑聯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的一句話點出要義:「海外僑胞無論走到哪裡,身上都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基因,潮汕文化是燦爛中華文化中亮眼的那顆星,海外僑胞從潮汕走出去,他們傳承潮汕文化,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弘揚。」
文:南方日報記者 餘丹 見習記者 王涵琦
以傳統文化為牽引 加強華僑工作,服務國家戰略
「僑批」作為潮汕華僑史重要的歷史見證,具有特殊的地位。廣東省政府參事、國際潮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倫倫表示,作為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家鄉眷屬的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僑批是潮汕人,尤其是在海外潮汕人誠信的最好的證物,它不斷提醒著現代的潮汕人,誠信不會因為歷史而過時,而是每個人都應該繼承的優良品德,這是其現實意義。同時,僑批背後隱含著華人華僑漂洋過海、在異地艱苦創業的精神品質,同樣也是當下需要被關注與弘揚的。
汕頭大學商學院教授胡少東對此也非常認可,他說,潮汕僑批網絡就是以鄉族關係建立起來的合作,以保證商業的有效運行,現實中也有很多企業走出去,在華僑團體的幫助下實現對外投資。如今,海外華人社會已經到了第三代、四代,未來要依託同鄉聯繫,加強與海外華僑華人的經貿合作,則需要我們加大力度對近代海內外合作的史料挖掘、研究和宣傳弘揚。
如何利用好汕頭的僑鄉優勢,打好「僑」牌,講好「僑」的故事?廣東華僑歷史學會會長、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張應龍以及獨立學者李宏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提到不能局限於本地域、更不能局限於當下,必須要眼光長遠,發揚特區精氣神,大膽考慮、打造可持續的項目,久久為功。
李宏新直言,汕頭應抓住機遇做好「僑」文章,或可藉助舉辦諸如「世界華僑華人大會」等活動,廣邀全球華僑華人蒞臨汕頭,打響汕頭僑鄉的知名度。同時建議,汕頭可以考慮打造頂級的潮劇院,走高精尖路線,演繹者及觀眾門檻要高,要打造潮劇乃至中國傳統戲劇的「地標」。「頂級劇場,是新時代僑鄉的展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就的體現,更是涵養僑情的具體落實。」李宏新說,一方面可扶持潮劇這項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另一方面可塑造成潮籍華僑華人返鄉的「打卡點」,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聯絡鄉情鄉誼。
以僑鄉文化為紐帶 實現與華僑華人的精準對接
在當天學術活動上,與會的嘉賓學者們都戴有象徵潮汕人敢闖敢拼、開拓進取精神的「水布」,對此,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陳景熙解釋道,水布作為潮汕僑文化的一種紐帶象徵,在東南亞當地社會仍有廣泛使用,此次選擇將水布作為禮物贈送給嘉賓,是為了展現出潮汕僑文化的世界性,以此加深文化傳播和認同感。
如何利用僑文化加強和華僑華人的聯繫?陳景熙認為,當前海外華人社會已經更新換代,立足長遠的話,勢必需要密切和新生代的關係。「我認為一方面還是要保持和老一輩之間的密切聯繫,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僑鄉文化資源的保育,作為進一步發展與海外華人華僑社會新生代聯繫的重要資源。」
陳景熙分析道,一方面可以把海外華人新生代「請」進來,通過邀請他們來僑鄉社會體驗祖輩所生活的環境來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增強他們作為華人的文化自信,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另一方面還可以主動地「走」出去,通過海外表演、學術研究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密切與海外華人新生代的聯繫。「在這方面,汕頭大學以及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作為專業化學術機構,可以在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方面提供學術支撐。」陳景熙說,利用僑文化加強和華僑華人的聯繫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以及海外華人社會、團體來共同協作努力。
而在當前探討如何傳承僑文化的話題中,張應龍認為首先要弄清楚到底要傳播什麼文化的問題。在他看來,海外潮人看待僑文化的內涵與我們不盡相同,他們更重視傳承潮汕家鄉文化。僑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具有不同的歷史年輪。老移民重視潮汕傳統文化,新移民踐行潮汕現代文化。僑文化對海外移民的影響會隨著時代而變化,應該採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傳播潮汕僑文化。
張應龍對如何把海外華僑華人「請」進來也表達了自己看法。在他看來,僑文化也存在不同時期之分,對待不同時代、年齡的華僑華人,需要針對性地向他們傳遞同時代的僑文化,才能更好地引發他們的共鳴和認同。「事實上,現在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他們接觸到的家鄉文化不是我們自以為的華僑文化,我們應該用他們所熟悉的家鄉文化去跟他對話,才能達到精準對接。」張應龍舉例,針對年齡較小的華人新生代,就應該揣摩他們的心理,在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去策劃一些孩子們當下會感興趣的活動,這樣才能讓他們在玩樂中潛移默化地被薰陶。
以文化傳承為目的 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
經過保育活化的小公園開埠區,近年來成為市民遊客品味潮汕文化的旅遊打卡聚集地,今年為期一個月的汕頭小公園國慶中秋嘉年華活動更是吸引了近百萬的客流量,充分展示了汕頭文化和旅遊融合的碩果。
這麼一片具有豐富的文化、歷史、經濟價值的「寶地」,如何繼續將其轉化為可以觸摸的文旅產品,從而激活舊區,推動汕頭文化歷史不斷發展,近年來也成為不少專家學者們研究的課題。此前,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博雅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謝湜和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博士後歐陽琳浩曾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繪製小公園數位化地圖,這對小公園片區的保育活化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謝湜認為,小公園片區的保育活化除了在空間立面、外立面上進行古建築的修復和保護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發掘建築和街區的故事、文化、內涵。數位化地圖背後,其實就是小公園片區一個個連接在一起的「點」「線」「面」。他補充道,「線」和「面」在地圖上比較容易分辨,但是「點」的發掘需要透過地圖,進一步找到其歷史文化信息,這需要研究人員進行更充分的檔案和史料發掘工作。「這樣的工作,對於我們以後充實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文化保育都具有重要意義。」謝湜說,這同時能讓公眾更多地領略到老建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喚起大家對這座城市的記憶、文化認同和思考。
在如何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方面,獨立學者李宏新的觀點則更「接地氣」。今年國慶節前,有一個關於汕頭小公園國慶中秋嘉年華活動的H5作品,獲得高達35萬的瀏覽量,他初步估計,近300名文藝青年受此吸引,來汕旅遊。這更加堅定了他在「文旅融合」方面的見解。
「如今一個美譽度遠比一百個知名度要更實際,文藝青年筆下的汕頭,有著獨具特色的解讀,對汕頭也是一種側面的宣傳。」李宏新說,文化與旅遊的結合需要有外力的助推,更需要口口相傳的口碑,因此「文旅融合」要懂得藉助文藝青年的力量,利用他們的號召力,才能吸引更多外地遊客來汕頭旅遊,傳播汕頭聲音,講好汕頭故事。實際上,應該眼光長遠,以文藝情懷吸引天下客,而不要僅僅局限潮汕、粵東。」李宏新分析道,對比整個大陸腹地,汕頭的原生態海韻、架構齊備的民國建築群,以及中西融會底蘊深厚的族群、地域文化——潮汕文化,是文藝氛圍、文藝情懷的基礎。
僑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短期內的確可以成為開展旅遊業等相關產業的現實資源,但陳景熙認為「文旅融合」最根本的還是要立足文化傳承的角度。「我們之所以重視僑文化,是因為僑鄉是連接著東南亞海外華人社會與中國內地之間重要的紐帶和平臺,實際上是服務於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民心相通大業,也有助於推動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以及中華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社會上的提升。」陳景熙說,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僑文化傳承的意義是更加長遠、更有價值的。
[1] [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