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故事裡有一個大的基礎是孤獨、恐懼與苦難,而這部電影的核心是消解與重建——用溫暖消解孤獨,用神奇消解恐懼,用快樂消解苦難,在此之上建立起獨立的勇氣。小孩子最是天真單純,喜怒愛憎不加掩飾,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成長的環境。沒有想到,這麼溫暖的龍貓,當年居然還是個賠錢貨?
原型乃大熊貓:
在講龍貓賠錢之前,咱們先來看看為什麼說龍貓的原型是中國的大熊貓!中國1972年向上野動物園捐贈了一對大熊貓,在全日本掀起了一股熊貓熱。東映公司順勢推出《小熊貓大冒險》,而東京電影決定製作《熊貓家族》。正是這一部宮崎駿老爺子構思於1972年的《熊貓家族》成為了龍貓的原型。
那雙再怎麼使勁也夠不到後背的爪子,與跳躍時自然合攏的短腿,顯然已經潛藏著龍貓的雛形。人類面對自然的渺小似乎成為了TOTORO(熊貓)體型龐大的一項潛在原因,但宮崎駿在給那具身軀注入偉力的同時,也將它打磨得原圓滾滾毛乎乎的,好讓人摟著抱著它安心如夢。兇狠與溫柔通過龍貓這一形象彼此交融,這是對自然最深沉的隱喻。
但是,留在我們這一代孩子的心中的,並非熊貓爸爸,而是龍貓TOTORO,這一差別至關重要,它證明了TOTORO的基因並不全是從大熊貓那裡過來的。
高畑監督說:觀眾真可憐啊!
由於某種奇葩的商業原因(其實就是發行方不看好龍貓覺得是個賠錢貨),當年在日本《龍貓》和《螢火蟲之墓》就是同場交替上映的,買一送一。那個時候內容灰暗的動畫電影是個稀罕物,不少觀眾是毫無心理準備地被《螢火蟲之墓》來了個一萬點暴擊(據記載有人哭的站都站不起來),然後等畫風一轉,小梅伴著散步歌登場的時候,整個人還是懵13的…… 那個心理陰影可想而知啊。
哪怕今天放狗去搜,還有很多日本人在問「同場觀看螢火蟲之墓和龍貓是什麼體驗」這樣的問題。連高畑監督都曾經開玩笑說「先看了螢火蟲之墓的觀眾真是可憐啊」。龍貓這種合家歡聚級的電影後來成了恐怖都市傳說的熱門話題,估計和當年觀眾惡劣的觀看體驗也脫不了關係。
捆綁觀看,看來有著神奇的效果啊!要不要把《小時代》和《紅辣椒》捆綁一下?來一場心靈的暴擊?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採大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