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飯碗的來了。」近日,正值滬上中小學發招賢榜補充師資的旺季。一些示範性高中流傳出的預錄取名單特別亮眼,幾乎清一色是國內頂尖「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其中不乏博士學歷。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高學歷人才甘願從事基礎教育,是不是大材小用?傳統師範院校師範生的就業機會是不是被擠佔?如此現象又會為我國師範教育的轉型提出什麼樣的新課題?
非師範生競爭崗位
這幾天,本市一所知名中學的新招聘教師名單在坊間盛傳。十多名擬錄取者中,博士佔了近四成,其餘均為碩士,不少出自北大、復旦、同濟這樣的「名門」,華東師大畢業的僅佔不到五分之一。「事實上,放眼全市的市級示範性高中,這幾年招聘幾乎有一條不成文的約定,門檻都定在原211高校以上,幾大主要學科基本上都是招985高校碩士以上的畢業生。一般師範院校本科畢業生也會很自覺地將簡歷投向小學,充其量就是到初中碰碰運氣。」一名滬上高中校長感嘆說。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非師範生特別是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加入到基礎教育的教師隊伍中來,這肯定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才中學南校校長亓大江說,現在教師隊伍的選人、用人走向多元,一些新開辦學校每年招聘的新教師中,非師範生並不少見;另一方面,即便是名牌高校的高學歷畢業生,其就業觀也有很大變化,與師範生競爭從教崗位並不丟面子,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份不錯的工作。
是否增設師範專業
有意思的是,鑑於非師範院校畢業生的從教意願逐年提高,國內已有一些綜合性大學開始增設師範專業,例如,南京大學就專門成立了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並非「創新」,眾所周知,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只是後來全國院系調整,復旦不再設教育專業。
當然,目前對高水平綜合性大學要不要開設師範專業,也存在不同聲音。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綜合性院校辦師範專業要發揮綜合性優勢,必須重視教學,因為我國綜合性院校普遍存在重學術研究、輕技能培養的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高校學科交叉優勢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在師範專業教育上。
做「基本盤」挖「活泉眼」
目前,有綜合性院校、「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願意留在大城市,情願赴中學乃至小學任教,對此,基層學校普遍的評價是這些學生的整體素質不錯,但要適應教學崗位尚需一段「職業化」過程。
上海師範大學初等教育系主任王健表示,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但也要客觀地看到,名牌大學畢業生進入基礎教育崗位的畢竟是少數,他們也不是基礎教育師資補充的主體,支撐基礎教育師資隊伍的依然是師範生。名牌大學畢業生進入示範性高中,有利於實現高水平的因材施教和拔尖創新人才的早發現、早培養。
「我們剛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名牌大學畢業生和師範生在從教若干年後,影響他們事業成就的因素中,第一學歷並非關鍵變量,而是對教育事業的情懷、對學生的愛、對業務的鑽研等因素,決定了他們能否真正成為一名好教師。」王健說,因為教師是「臨床性」很強的職業,現在有必要一方面做大做強師範院校供給的「基本盤」,另一方面要挖掘高水平綜合性大學裡樂於從教的「活泉眼」。(文匯報記者 王蔚)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