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學歷歧視?學術期刊因作者並非雙一流高校拒稿引熱議

2020-08-28 依竹學術


連學術也不論內容只講出身了?


最近,一則期刊的退稿通知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議。根據網傳截圖顯示,通知裡強調「本刊目前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經審閱及編輯部研究,不予採用,請另行處理。



很多人不經發問,連學術也不論內容只講出身了?這算是對非「雙一流」的歧視嗎?但更多的人則表示,這樣的現象在投稿時,可以算是常態.....



01

「學歷隱形歧視」已是常態?


在這篇爆料的評論中,小編注意到這樣一些觀點,他們能理解期刊這樣的要求,甚至覺得期刊【能回一封郵件退稿】已經很不錯了。



理解的背後,是對這種現象已經成為常態的見多不怪。不少人都表示,給期刊投稿時,這樣的出身要求限制,還真不少。



其實這個事情,我也算有點體會。在給不少期刊投稿時,有的期刊除了要求作者必須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外,還有的要求必須是博士或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或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及以上職稱的教師。


也就是說,除了導師一作投稿外,想要自己一作是門都沒有,雖然感覺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作者一作、導師通訊.....所以看到這則消息時,我也是見怪不怪。


但是回頭一想,這樣的常態真的合理嗎?


固然,期刊方也會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因為版面資源有限,投稿積壓太多。編輯部人手不夠,用出身來進行篩選可能是一種比較方便高效的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減少自身工作量。


但更多的人則對此表示質疑:雙非出身的作者,就一定寫不出符合期刊要求的稿件嗎?越是版面有限的時候,更要擇優刊登。光瞅一眼作者出身就拒稿,算不算是一種懶政?


實際上,我們也報導過不少雙非高校發頂刊的事跡:


2019年,上海大學理學院「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Rebek教授和于洋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先後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題目分別為「Recognition with metallo cavitands」和「Relative hydrophilicities of cis and trans formamides」。上海大學「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及理學院化學係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理學院2017級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李永生均參與了這兩篇論文的工作,其中一篇為第一作者。


這也是上海大學首篇以碩士研究生為第一作者在PNAS上發表論文。


2019年10月31日,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在線公開發表昆明理工大學高水平研究論文「Dissecting primate early post-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using long-term in vitro embryo culture」(運用體外培養體系解析靈長類著床後早期胚胎發育)。


昆明理工大學譚韜課題組博士生孫念琴、碩士生李昌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雷瑩博士為該文章的並列第一作者。昆明理工大學是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


假如說,這些期刊都以作者是否來自雙一流為過稿條件之一的話,那麼也就沒有這些優秀的論文和我們碰面了。


02

學歷歧視老生常談雙非永無「出頭之日」?


其實這個事件背後的本質,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學歷歧視」。有時候也不禁讓人反問一句:「雙非就永無翻身之日」?



關於這個,最早的體驗,是在招聘時,我們曾報導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名交大的學習算法的博士,工作三年後辭職,本以為很快能找到新工作,然而兩個月過去,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據稱,一名獵頭曾聯繫了這位博士,但在得知其本科就讀院校為非211大學時,表示公司對學歷有規定,委婉地拒絕了他。



而這也絕不是個例,甚至說,是求職場的一個普遍現象。


沒有一個光鮮亮麗的本科學歷,即使碩博都畢業於名校,在求職中十次也有八次會被攔在第一道的「簡歷關」。


其實,對於此,用人單位也有自己的解釋:


面對高學歷人數激增,某知名IT企業人力資源主管說道:「現在一則招聘啟事發出去可以收到幾千份簡歷。實在沒有辦法一一查看,於是便先限定在『211』,再縮小到『985』,發現還是看不過來,就只好再添加本科也是重點這樣的條件了。我們也知道,肯定有不少人才被漏掉了,但考慮到招聘成本,只能這樣了。」


也有很多支持看學歷出身的人表示:


學校的層次確實體現學習能力,但是學習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高考以前,受家庭影響大,大學以後,自己漸漸有了自主權。如果能夠突破先天的局限,在成年後依然可以獲得本領域的成就。當然,這種人不多,也容易辨別。所以不要怪人家看第一學歷了,只能怪自己不夠努力。


但絕大部分人,還是對此表示:很無奈


畢竟學歷出身不好,但後天努力,做出一番改變的人也多的是。


比如南理工的教授左超。出身三本的他,在考研時,以當年電光院第一名的成績成功進入南京理工大學電光學院光學工程專業學習,並在讀博後經過考核,被破格聘為副教授留在南理工。2017年,還同時入選了國家「優青」與江蘇省「傑青」。用他的話來說:「如果沒有學院學校的不拘一格降低人才錄用,可能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其實,在看學歷出身的問題上,各方都能說出點自己的道理來。但是,常態有時並不等於合理。在呼籲去掉階級固化的今天,或許「不以出身論英雄」,才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學術期刊因投稿者非雙一流高校作者而拒稿引熱議!算學歷歧視嗎?
    連學術也不論內容只講出身了?最近,一則期刊的退稿通知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議。根據網傳截圖顯示,通知裡強調「本刊目前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經審閱及編輯部研究,不予採用,請另行處理。這算是對非「雙一流」的歧視嗎?但更多的人則表示,這樣的現象在投稿時,可以算是常態.....
  • 大學學報只收「雙一流」高校投稿引爭議!身份歧視or無奈之舉?
    作者 | 陳武元(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前段時間,某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因被曝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來稿,被指存在身份「歧視」的潛規則,一時成為學界的熱議話題。非「雙一流」高校的作者從自身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自然會得出受身份「歧視」的結論,而辦刊人對於這個問題,卻覺得有苦難言。
  • 浙大新規引熱議:評價體系如何告別唯學術唯核心期刊
    浙大新規引熱議:評價體系如何告別唯學術唯核心期刊 2017-09-參與互動    浙大新規引熱議
  • 高校「雙一流」建設:甄選前沿學者 建設一流學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劉益東「雙一流」建設的首要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這對於扭轉我國突破性成果偏少究其原因,一是代表作評價高度依賴同行評議,會導致一定的局限性;二是「以刊評文、以國際頂級期刊論文論英雄」的評價觀念延續至今,代表作幾乎等同於頂級期刊的論文,使得代表作評價制度推行不暢。實際上,頂級期刊論文不等同於頂級成果。但目前,以「帽子」頭銜論英雄、以頂級期刊論文論英雄的評價方式仍然盛行,突破性成果偏少的情況仍然存在。
  • 迷惑:這本奇葩期刊表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
    在很多人眼中,高校教師是很不錯的職業,因為很自由。的確,做學者的方式很多,可以很平庸,也可以很酷,選擇餘地很大。但唯一繞不開的,恐怕是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最近有網友爆出自己給某高校期刊投稿被拒,而拒稿信中回復的理由是該期刊「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
  • 本科二本,碩士雙一流,找工作時會遭遇第一學歷歧視嗎?
    只是在現在的碩士研究生群體中,有這樣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即本科是二本大學,碩士是雙一流高校,找工作時會遭遇第一學歷歧視嗎?我的答案一定是很重要,不管你學的是什麼專業,如果你的本科院校和碩士院校都是雙一流高校,那麼在同一崗位競爭的大環境下你便具備一定的先天優勢,你可能會更輕鬆地獲得HR的認可,也可能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甚至你還會因為你的本碩高校檔次可以拿到比其他院校檔次畢業生更多的工資和福利待遇。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期刊質量最核心的是內容質量,即其發表成果的質量。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國際上公認的頂級權威學術期刊,如《科學》《自然》等雜誌,其地位和影響的形成,蓋因其長期堅持極為嚴格的選稿用稿標準,所發表的論文基本上都是一流的原創性成果。提升期刊質量,首先就是要嚴格把好選稿用稿質量關,注重學術性、前沿性,強化原創性、思想性。
  • 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
    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原本只是一個學術載體、一個學術平臺。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前段時間,某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因曝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來稿,被指存在身份「歧視」的潛規則,一時成為學界的熱議話題。
  • 國內期刊高校被引論文數量排行榜,山農大居64位
    日前,中國知網、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全國高校國內期刊高被引論文數量排行榜。山東農業大學位居第 64 位,相比 2018 年的第 81 位,上升了 17 個位次。分學科高被引論文數量排名同時發布,學校在農學學科中位居全國第 4。
  • 燕山大學能否順利入選下一輪「雙一流」?
    我們有理由期待燕山大學能夠在下一輪「雙一流」評估中帶給我們驚喜,開啟新一輪快速發展。對於青年人才來說,加入這所蓬勃發展的高校正當時。燕山大學已為海內外青年人才打開引才通道,熱誠歡迎各位有識之士加盟!建校溯源百周年,獨立辦學一甲子,素有地方高校排頭兵之稱的燕山大學即將迎來百年誕辰。
  • 中國科學報: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科研評價制度
    前段時間,某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因曝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來稿,被指存在身份「歧視」的潛規則,一時成為學界的熱議話題。非「雙一流」高校的作者從自身角度看這個問題時,自然會得出受身份「歧視」的結論,而辦刊人對於該問題卻有苦難言。因為刊物要生存,更要發展,要確保刊物辦出水平,稿源的質量是關鍵。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只有從現狀分析入手,才能把這個問題看清楚。
  • 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而外界對施一公團隊連續把最新科研成果發表在CR上,不僅僅簡單地解讀為這是他對國產學術期刊的支持,更應當看到的是CR本身已經是相關學科領域頂尖水平的學術期刊。打造國際化高水平學刊陣地,把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留在祖國大地上一流的學術期刊才能吸引到一流的論文投稿。
  • 非雙一流學生就業受歧視?國家出手了,18個字!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決防止和糾正就業中的性別和身份歧視。有全國政協委員建議,禁止將「雙一流」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門檻!
  • 這所雙一流大學新政:發表於OA期刊的學術成果不予認可
    但說到 OA 期刊,在很多人眼中,依然是水刊的代名詞。不少人覺得,發 OA 期刊,是要交錢的,那不就等於是買文章嘛~更狠的是,已經有高校朝 OA 期刊開炮了,對發表於 OA 期刊的學術成果不予認可!近日,成都理工大學一份兩年前的文件在知乎上引發熱議。
  • ESI最新排名出爐,江蘇這所雙一流高校全球排名再次提升
    文章數及文章被引排名均為全球第二;篇均被引11.94次,篇均被引穩步提升。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一共313所高校有學科進入全球前1%,全國高校進入前百分之一的學科1358個(增加36個),千分之一的學科153個(增加6個)。
  • 南大核心(CSSCI)、北大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對作者都有哪些要求
    南大核心通過對全國所有符合以下要求期刊: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學術性期刊,刊期在兩月以下出版,非一刊號多版的期刊,分析其他引影響因子,就是指在統計當年,CSSCI來源期刊文獻引用該刊前2年所登載的文章的篇次(不含該刊自引)與前2年該刊載文量之比;總被引頻次指某刊被統計當年被CSSCI來源期刊文獻所引用該刊創刊以來登載的文章的總篇次(含該刊自引)。
  • 20考生被雙非錄取:但屬雙一流建設高校,很糾結,就業會歧視嗎
    近期收到很多考生諮詢小編的一系列問題,其中一個最為常見的問題就是,很多考生報考的高校沒有985、211的名頭,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雙非高校,但卻是2017年進入了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這樣的高校畢業生,出來就業受企事業單位歧視嗎?目前很糾結,是否值得去讀呢?
  • Top5刊上高被引文章前250強名單,經濟學和商學高被引作者前500強
    根據科睿唯安公布的ESI(基本科學數據指標)統計數據,我們整理了Top 5期刊上高被引文章,以及經濟學和商學領域高被引作者排名名單。建議各位經濟、管理、商科等領域的學者,對照著這份名單有選擇性地閱讀相關文章,畢竟高被引文章對後來的研究起著很大影響。
  • 「雙一流」建設以來,高校發表Nature&Science論文Top10的大學!
    寫在前面Nature和Science作為知名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在國內外都極其被認可。被認可的原因,無外乎其旨在要求原創高,最重要的是要有創新點,觀點新穎,能夠起到推動科研領域發展的作用。Nature和Science論文統計「雙一流」建設也是既211、985工程之後國內高校的新趨勢,時至今日,「雙一流」建設收官階段,那麼從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S原創論文呢?
  • 雙一流高校給博士漲「工資」,不顧其他年級引爭議
    高校決定給研究生漲助學金 但只給2020級博士,不顧其他年級引熱議最近,知乎上有這樣一則熱議話題《如何看待<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助學金學業獎學金改革暫行辦法>中只給2020級博士漲工資,不顧其他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