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益東
「雙一流」建設的首要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這對於扭轉我國突破性成果偏少、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至關重要。當前,「雙一流」建設成效顯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學科評估的A、A+標準,體現的是國內相對水平,不反映國際相對水平,同時還出現了「只見一流學科,不見一流學者」的情況。科技史等學科的科研特點充分表明,建設一流學科的決定性因素是學術帶頭人,但目前的學科排名與學科評估中反映的多是師資的平均水平,而沒有突出學術帶頭人應有的權重。實際上,學科水平不是由師資平均水平決定的,更多的是由學術帶頭人等一流人才的前沿性水平決定的。衡量一流學科整體水平的科學指標是它吸引、鼓勵和保持一流人才的能力。因此,甄選學術帶頭人成為一流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技成就卓著,但是突破性成果偏少,人才「帽子」偏多,因此不能「以帽取人」甄選一流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也不能「數數」(頂級期刊論文數、基金項目、頭銜等)選人。以解決難題、做出突破性原創成果為己任的一流人才往往不符合這些條件,他們潛心研究、多年磨一劍,原創論文也未必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刊物上。為此,2016年起,有關部門相繼出臺政策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但是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一是代表作評價高度依賴同行評議,會導致一定的局限性;二是「以刊評文、以國際頂級期刊論文論英雄」的評價觀念延續至今,代表作幾乎等同於頂級期刊的論文,使得代表作評價制度推行不暢。實際上,頂級期刊論文不等同於頂級成果。但目前,以「帽子」頭銜論英雄、以頂級期刊論文論英雄的評價方式仍然盛行,突破性成果偏少的情況仍然存在。
以突破性論英雄,才能回歸學術本真。甄選一流人才需要在觀念和標準上做出改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一流人才概念模糊,需用前沿學者的標準加以界定,前沿學者就是因當下做出突破性成果而在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的學者。第二,用突破性成果作為代表作足以甄選前沿學者,在學術領域,越高端的人才越能夠用代表作來衡量其水平。第三,公開規範展示代表作以表明自己居於國際學術前沿,而非僅僅羅列成果、基金項目、人才「帽子」、學術頭銜等,並接受學術界及社會的檢驗、比較和監督。第四,一流學科評估的重點是學術帶頭人,在其他條件基本具備的情況下,學術帶頭人和前沿學者是一流學科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其突破性原創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學科的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
要實現評價觀念和標準的轉變,進一步落實代表作評價制度,需要評價方法上有所創新。因此,「網際網路+代表作」評價法勢在必行,它以評價公開規範展示的代表作為特色,包括四方面內容:第一,前沿學者的代表作就是突破性成果;第二,在網上規範展示突破性成果的突破點四要素,並用一句話概括其核心貢獻,突破點四要素分別為突破什麼、怎麼突破、突破的創見和突破的前景;第三,對同行提出的異議進行把關確認;第四,將突破點錄入「主題—前沿」資料庫,確立突破者的前沿地位。
目前,我國急需扭轉突破性成果偏少的局面,對真正的一流人才既有迫切需求,又有充足的經費和良好科研條件的支持,但也面臨一些困境。就目前來看,一流人才分為國際已成名、國際半成名和尚未成名三類。國際已成名的學者數量少,而在學界佔據絕大多數的其他學者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下卻很難得到及時公正的評價,因而導致人才評價陷入「一流人才僵局」。
「網際網路+代表作」評價法同樣也是破解「一流人才僵局」、甄選前沿學者作為一流學科學術帶頭人的有效辦法。在原有基礎上,「網際網路+代表作」的簡明版更易實行。在網上展示突破點四要素,並與同類成果進行盤點比較,現行的同行評議也可繼續沿用作為補充評價。同時,還應創製以前沿學者為首要指標、以人才為本的學科排名和大學排名體系,讓國際排名這個指揮棒發揮正確作用。
實行「網際網路+代表作」評價法以落實代表作評價制度並非易事。因此,可嘗試通過設立學術試驗點的辦法,儘快實現觀念和方法的轉變。在學術特區裡,凡是高層次人才和一流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都需要公開規範地展示其突破性成果的突破點四要素與核心貢獻,以表明自己在國際學術界的前沿地位。
面對新一輪的學科評估,建議施行一項新舉措:對於申請或保持一流學科者,需在網上公開其學術帶頭人或高層次人才的突破性成果。同時,說明此代表作居於國際學術前沿並可能引領學科發展的理由和優勢。此外,可在一些非「雙一流」高校、民辦高校、新興創新型城市率先設立學術試驗點,使得其可以在一流人才的競爭中搶佔先機,後來居上。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