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地方的秋天結束了,北京的秋天還在。城中每條街道的溫帶落葉闊葉植物,好像等到了基因編碼中「最後再好看一下」的終極年份,在此時此刻發作。樹葉變換著顏色的秋天,既盛大又令人不安。
不安可能來自即將到來的荒蕪又低效的冬季,也可能來自《末日松茸》裡描寫的,跨越自然意義的變化:「它的(松茸)香氣喚醒了人們對夏季安逸富庶業已消失的悲傷,但也喚起了對秋天敏銳而強烈的感知。在全球即將告別進步的富庶的夏季時,這樣的敏感性十分必要:秋季的芬芳即將帶領我進入缺乏安全感的日常生活中。」
往年天氣開始變涼,就趕上我自己寫不出稿子、自暴自棄的時期。這是季節的詛咒,某些心理學理論也提到了它的危害。於是我會跑去機場或是火車站,藉助公共運輸工具逃離眼前的一切。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記得有一陣子壓力太大,決定「逃離」北京,輾轉到南戴河一個我至今叫不上名字的酒店。酒店建在海邊,建有一個高爾夫球場,每天早上我就沿著球場和大海之間的小路跑步,不知不覺就呆了幾天,一直到情緒好轉、回到北京。
那可能是我最早的一次酒店staycation,這個複合詞(stay+vacation)的字面意思是「在原處休假」,它指代的是一種偏重於「當地」的休假方式。包括:並非離開自己的城市,而是留在當地;甚至並非離開自己的房子,而是留在家中……多數情況下,生活方式媒體給出的建議是在都市中找一家舒適的酒店或者民宿,享受酒店的設施,或是在步行範圍內找找樂子,度過周末。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痛苦的世紀,不要嘲笑因為無法旅行而創造藉口旅行的人。據說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航空公司推出了「度假航班」,和從前的航班不同,這類航班只是在空中飛行一段時間,低空拜訪諸如大堡礁這樣的景點,然後飛回出發地,讓乘客體驗「出門旅行」的感覺。
總之,今年是真正需要 staycation 的一年,準確地說,並不只是「需要」,而是不得不:為了彌補春天的不幸,下半年一直忙著工作、插翅難飛,直到「富庶的夏季」過去,直到天黑得越來越快。
只有一個傍晚稱得上幸運。那天,荒野氣象臺的讀者見面活動安排在璞瑄酒店舉行,和往常不同,得益於視野開闊的酒店露臺,主辦方找來龍荻和荒野氣象臺的讀者們一起等待當天的夕陽落下,在場二十多人將拿起手中的畫筆,描繪同一場日落。
預報顯示當天的日落時間是下午的五點十八分。有的人中午就從國貿翹班而來,有的人從石景山趕來,有的人則因為無法回異國的學校、留在北京……最後,他們用不同的筆觸和技巧畫下了眼前的景象。
荒野氣象臺的讀者活動
整個 2020 年,我找不到比這更充足、更有效,甚至稱得上浪漫的下午。以至於活動到了尾聲,我忍不住搶過話筒,感激地說:今天的日落很不一樣,它沒有成為一個孤獨的時刻。
酒店露臺對著景山,視線越過胡同和其中即將變黃的樹木,可以看到望春亭和故宮的琉璃屋頂,在暮色中顫抖、發光;城市西邊的建築和群山清晰可見,餘輝落下,點燃了景山前街流動的車燈。
開業還不到兩年、一直很低調的璞瑄,是和嘉德共享同一座建築的「王府井大街一號」,也是我眼中北京真正的「隱藏的寶石」(Hidden Gem)。
酒店外觀
奧雷·舍人用鋼筋混凝土營造出現代感和工業感兼備的大樓外觀,但走進酒店的體驗,幾乎就是建築外部設計的反面:貼近自然,例如天井完全裸露在室外,同時被四周的高牆環繞,其中的植物,隨季節變化,令酒店「如同胡同深處的宅院」。
酒店入口
大堂吧和天井
酒店大堂
「宅院」的設計師Andy Hall擅長讓細節從環境敘事中隱形。璞瑄在裝潢和設計上沒有遵循傳統奢華理念,但它同樣能營造出奢華的氣氛,因此他更偏向將它定義為 「當代奢華」。
當你走進酒店大堂,並不會主動留意到樸素的地面,實際上,為了與酒店毗鄰的宮殿建築呼應,酒店地面使用與故宮 「太和殿」 類似的金磚。(古代,這種價值不菲、只能在南方製作、專供京城所用的磚,被南方百姓稱為 「京磚」,由於地域發音的誤讀,到了北方便被傳成了 「金磚」。)
地理上相隔數裡,這座建築卻已經和景山連成一片,成為不能分割的整體。
當你走進酒店,會發現這標誌性的景色無處不在:露臺不是唯一能看到景山的地方,在房間裡也也可以看到,在大堂過道裡也能看到,在餐廳吃飯的時候也能看到。
酒店大堂的借景
璞瑄兩家對外營業的餐廳中,「左岸」是法式西餐吧,「富春居」為粵式中餐廳,前者獲得米其林餐盤推薦,後者則於 2019 年摘得米其林一星。
好不容易等到自己一人到富春居吃飯,我終於點了燒乳鴿——人多的時候不太好意思吃需要上手的食物。燒乳鴿雖然不像其他可以用來「拼」的燒味,但是我每次到茶餐廳都很執著地點一隻乳鴿。我的味覺記憶裡,保存著第一次到廣州吃過的燒乳鴿的味道。雖然我沒膽拿富春居的乳鴿和廣東的媲美,但那已經像被點燃的、連接著記憶爆竹的導火線。
富春居
最奇特的用餐經歷是在璞瑄匯的廚房裡。璞瑄匯位於酒店八層的中心位置,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行政酒廊,它擁有休息區、私人會議室、室外空間、圖書館,以及配備 Bulthaup 德國原裝進口家具的現代式家庭廚房。璞瑄把這種如同私人宅邸的設置稱為「東道藝術」,但為什麼有一個廚房?
我得到的答覆是:「也許半夜有客人肚子餓了,想起來給自己做點兒東西吃。」
璞瑄匯及廚房用餐
在廚房用餐區匆匆吃完,本來打算退房離開,才想起來璞瑄實行的是二十四小時靈活入住和退房制:當其他酒店通常會讓客人在中午十二點或是兩點退房(貴賓會員可能是下午四點甚至更晚),璞瑄的客人可以選擇在當天任意時間退房,前提是需要在預定時提供離店時間。
第一次到「左岸」的室外露臺用餐是在晚上,發現這裡空間狹長,早已坐滿,所有位置都朝著景山的方向。幸運的話,就會像我一樣看到月亮從前方升起。
左岸露臺和吧檯
這畫面理所當然令我感到愜意、感到被自然照顧,奇怪的是,與此同時我也感到迷失。
迷失,可能跟我自己喝完了半瓶香檳有關,也可能是身在「左岸」,看向西方,此地又是北京的「東城」,然而對現代北京來說,朝陽區才是真正的「東邊」。
在樓頂露臺遠眺北京東三環
這種迷失感總會出現。每次回到酒店露臺,這種感受就更加強烈:向西看,是舉世聞名的古代傳統建築,向東看,就是高樓密集的東三環。璞瑄的內部,就像這兩種氛圍碰撞的結果。
我看到,酒店使用的家具來自「當代東方雅致生活品牌」、由設計師蔣瓊耳與愛馬仕攜手創立的上下;我看到,水療中心「遙水療」的外形架構就像太空艙、一個秘密基地,它讓每一個走進去的人都不像是去做水療,而像是去更換自己身上的電池或是什麼機器元件……
酒店遙水療入口
遙水療「太空艙」等候區
遙水療室外
換好電池、回到房間,在人類的環境中休眠,不知年月——
不用擔心起床的時間,好像把這個不安的秋天,當成地球最後的秋天,直到母星降臨,把我們帶出地球。
酒店客房
以璞瑄酒店的住宿為起點,我規劃了一個屬於附近街道的周末。
附近的街道,最著名的是王府井大街。不排除有人對王府井一帶的印象還停留在一條「全國人民的步行街」的階段,誤以為這裡只受到匆匆忙忙的遊客的歡迎。但是仔細統計之後,你會發現這一代是北京奢華酒店最集中的區域,只是在其中一家酒店短暫停留,就能利用空餘時間到王府中環、中國美術館、隆福寺之類的新商場或藝術社區。
中國美術館
地址:東城區五四大街1號
這座國家級美術館位於五四大街1號,與璞瑄酒店僅有一條馬路之隔。這張圖片是從房間拍出去的視角。
中國美術館創建於1958年,採用古典閣樓式和澄黃琉璃瓦的主體,還是保留了北京城傳統的建築風格,外立牆面的花崗巖,窗戶結構的金銅色與深綠色,三面竹林圍繞。
主樓6層共有21個展覽廳,收藏各類美術作品11萬餘件。從古代到當代,美術館中展示著中國美術發展的序列,比如收藏作品有蘇軾、吳作人、齊白石、徐悲鴻,也有畢卡索、達利等海外藝術家的作品。
1/4 COFFEE LAB·BAR/東四店
地址:東四六條胡同85號
一間開在胡同裡的咖啡店,榮獲了2020年 TIMEOUT 餐廳大賞年度咖啡廳。它臨街的半開放式全景飄窗,天氣好的時候,店員會直接從窗戶邊遞出你點的咖啡。每張桌子相鄰的很近,連咖啡吧檯都是咖啡師與客人共享的空間:咖啡師在製作上一位客人的「老北京 dirty「,另一側客人在看書,手邊放著新鮮烘焙的芝士蛋糕。
悅賓飯館/翠花胡同店
地址:東城區翠花胡同43號
在璞瑄酒店頂樓的露臺,能望到四平規整的胡同群,這其中有從1980年就生長在翠花胡同的悅賓飯館。悅賓飯館是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有了這個名頭,有不少慕名前來的食客,而更多的是生活在周邊幾十年的老北京常客。
當你習慣了奢華酒店或是高級商場的氛圍,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這裡不注重「吃」的形式,沒有「精緻「的服務,剛走進飯館,立馬會被老闆招呼位置就坐,沒過兩分鐘,服務員拿著小複寫本和原子筆站在桌邊問:「點什麼?」
每到飯點,飯館裡的嘈雜聲就沒有斷過,門外排著隊,對座說話要靠喊。悅賓飯館的招牌菜是北京人家常飯桌的老幾樣:蒜泥肘子、麵筋扒白菜、糖醋排骨、豆腐……如果運氣好,鄰桌的北京大爺還會熱情地送來他剛買的門釘肉餅……
木木藝術社區+%Arabica/錢糧胡同店
地址:隆福寺95號/錢糧胡同38號
2018年,木木美術館在隆福寺建設了木木藝術社區,連同周邊的故宮、中國美術館和人藝的首都劇場,在規整的二環內,重現了明朝時期隆福寺本就具有的文化藝術商業社區群。
建築師青山周平和團隊 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的木木藝術社區,以及美術館一層的 % Arabica咖啡店。整體建築採用灰白色,外立面使用金屬感的材料強調結構感和現代主義。這裡曾與英國泰特美術館聯合主辦過「大衛·霍克尼:大水花」大展。
一層的% Arabica咖啡店,是其第一個把烘豆坊搬進空間的門店。這裡是美術館的一部分,也是社區感空間的整體構想。落地窗前的吧檯和室外空間,是人們等待排隊或者結束展覽的休息時刻的理想去處。推薦品嘗這裡的燕麥奶拿鐵。
京A Taproom/隆福寺店
地址:錢糧胡同38號19號樓
相比國貿樓下的京A,有人形容這家京A是隆福寺社區的「大排檔」,並非貶義。它位於一棟一層的紅磚廠房內,開放式的吧檯環境與室外座椅,秋日到了,正好吹著戶外的風,能尋到一種美式街頭美食的感覺。
餐廳的室內空間圍繞著吧檯在四周設置了足夠的座椅。除了酒單,這裡提供炸薯條、肉食者披薩、老金炸雞一類的西式簡餐。在夜晚,當隆福寺周圍的店鋪都閉門打烊,京A門口反而聚集了更多食客。他們站在黃色燈光下,端著精釀啤酒,為這區域不足200米的隆福寺街區延伸出城市的現代感。
VOYAGE COFFEE/北鑼鼓巷店
地址:北鑼鼓巷80號
開在北鑼鼓巷的這家 VOYAGE COFFEE,沒有所在街道的其他店鋪一樣受商業化的打擾,它隱藏在一扇不起眼的磚紅色院門後面。
進入 VOYAGE 的四合院,邁過門檻,繞過門廊,直到看見經典的淺藍色標誌印在玻璃門上,咖啡廳的長方形空間才在面前。這家咖啡店不大,保留了胡同的房屋結構,僅開闢一長條天窗容許自然光影射進來。
可以嘗試一下這家的手衝咖啡,從紅櫻桃、蔓莎,到鐵皮卡,咖啡的熱氣混合著馥鬱的果香。
Toast at The Orchid
地址:東城區寶鈔胡同65號
繼續走在北鑼鼓巷,五分鐘左右就能到寶鈔胡同,這裡有一家東地中海風情餐廳 Toast at The Orchid,提供早午餐、正餐和下午茶,主打異國風味的鬆脆牛肉塔吉、胡姆斯、沙卡蔬卡燉蛋。
餐廳的室內沒有許多特別,而轉向戶外是像溫室般的綠植空間。茂密的植物一直延伸到餐廳的閣樓空間,登上全開放式的高處,能俯看到周圍步行過來的胡同景色和磚瓦屋頂。
整棟建築注重社區感的構建,餐廳位於二層,一層是老闆開設的民宿。門口還有經典的廣式餐廳福榮記,烘焙店 The Bake Shop(常要排隊半小時還會售罄的肉桂卷、貝果、黑麥司康),以及隱藏在一間暗門背後的酒吧。所以想要慵懶地在這裡度過一天(刷手機),也沒有問題。
The Rug Cafe/王府中環店
地址:大阮府胡同王府中環1層西座112室
Rug 在美國英語裡是「地毯」的俏皮說法,兩位創始人在創立之初是想打造有家庭感覺的餐廳,在王府中環的這家店兼具了北京城的傳統與現代,我沒記錯的話,這是他們在北京的第一家商場店。而面對著大草坪和四合院的景致,會讓你忘記大樓另一側就是人山人海的王府井步行街。
菜單像是一本大開本的雜誌,其中一頁上寫著:Make brunch not war……我吃得很多,前菜裡有仲夏葡萄柚牛油果水果沙拉,主食是特製西班牙海鮮燒飯和肥牛天使面,再搭配一杯白葡萄酒,然後就可以回酒店 siesta 了。
……
步行穿過眼熟的品牌旗艦店,再穿過陌生的胡同,視線穿過人群、變得金黃的樹叢,看到灰色的矮樓和深紅的宮牆,好像來到了離「東邊」很遠的城市……
寧願相信:未抵達處,皆是遠方。今年,實在很難外出和遠行,重新探索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反而覺得是被城市安慰,是被補償,是離開水底、換了一口氣。
圖片來源:
璞瑄酒店、荒野氣象臺、烏雲
很高興認識你,以下都是我喜歡的
如果你也感興趣,試試關注烏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