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潛伏》的成功大大增進了人們對當年「中統」「軍統」這兩特務組織的了解。但許多人對其認識還多是來自影視劇和小說,了解還很粗淺。真實情況是,當年特務活動絕非簡單的打打殺殺,其更多活動是隱匿、低調與灰色,多在常人關注不到處暗暗運作著···
下面筆者說說1970年代時接觸過一位前「中統特務」的觀感。筆者父親1964年從某專業崗位調離,到上海一高校擔任教職。文革中全國高校停課搞運動,運動高峰過後,高校還沒恢復招生前就開始辦各類專業培訓班。期間的教學任務輕鬆,但課外上門求教者不少。其中既有專業人士也有高校同行,如有對第四軍醫大的年輕夫婦,常在休息天從遙遠江灣校區趕來徐匯區的家求教,直至四軍醫大被整體調離上海去四川,第二軍醫大學奉調來滬。
因為當時教學工作不多,老爸與同專業的同事逐漸來往頻繁,我也隨之熟悉了這些大學老師。現回想起來,當年高校的老師多是解放前大學畢業並工作,人人都有段複雜的履歷。這裡先說一位幽默風趣的黃教授,他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大學畢業的,在家英美控股的國際輪船公司的澳洲工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作為志願者被派在盟軍運輸軍事物資的大洋輪上擔任報務員。當時這是份高薪工作,但要冒巨大風險!在此期間他在澳洲娶了位白人妻子。但此前他在國內已娶妻結婚。戰後,他把白人妻子接回國,安排與國內太太分居在一條弄堂的兩頭,以方便他分別照顧兩個家。但紙哪能包住火,白人妻子很快搞清情況,絕不妥協帶上孩子回澳洲。
圖片說明 近日上映改編自英籍作家小說改編的電影《灰獵犬號》,幫助我們了解二戰時盟國與協約國就海上交通線的攻防是何等激烈!而今在描寫當年大洋航線戰況相關文學作品與影視劇中,我還從未曾見過有描寫當年中國人參戰的小說或影視劇。我除了認識的這位黃教授外,甚至就未曾聽說過有相關史料介紹。但我相信:這位黃教授,絕非是當年唯一參與此戰的中國人。
這故事還沒完:多年後,黃教授與白人妻子所生孩子成為澳共馬列組織領導人。在1970年代多次以澳共馬列領導人身份來華訪問,這在當時人民·報是頭版配圖片的新聞。而老黃他自己退休去了澳洲定居,並申請到份豐厚的「二戰參戰老兵特惠補助」。這樣一路走來,他的小日子過得特滋潤,這簡直就能直接編成小說拍電影了!可惜筆者當年疏忽沒在意採集這個故事的種種細節。
話歸正題,再說說那「中統特務」:章先生當年是某高校一位專業教師,其履歷中在解放前曾在「中統」工作的紀錄,但人們平時都避免觸碰此話題。纖弱的老章文質彬彬,與電影中特務形象沒一絲聯繫,倒像是個老式帳房先生。老章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家住石門路北京西路的石庫門裡,當年我去他家,入室即可感覺其家境曾殷實。安靜的章太全職管家,還有雙安靜的兒女。可能早年有過那段中統履歷,老章凡事都特低調謹慎,從不見他參與同事間打趣,但卻熱心助人···
隨筆者的閱歷與年紀增長,自己對當年「中統」「特務」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在當年的中統裡,除傳統的情報偵探或特勤行動外,還有許多人從事相關技術、情報研讀分析、文案管理、後勤保障等崗位,此外還有些鬆散的外圍人員。總之這是個成分複雜的社團。
解放前的社會動蕩,生活艱辛,許多人經歷遠比今天複雜。就這老章的情況讓我自然聯想到姚文元的父親姚蓬子。姚蓬子早年曾參加ZG,還曾為特科的「河北交通」,參加過「左翼文聯」。1933年初姚蓬子被抓。中統特務頭子徐恩曾親自出面,軟硬兼施後拿下姚蓬子。姚為此公開登報申明脫黨。甚至還與徐恩曾結為乾親,並在其訓練股裡短期工作過。
圖為年輕時的姚蓬子
這在了解更多中統歷史的人就不會詫異。因為當年有段時間徐恩曾治下的「中統」第二組(後改為第二處)裡,從組長到小特務竟清一色全都是ZG叛徒!
而在其後多年裡姚在中統庇護下,作為外圍人員獲得印刷用紙配額,經營著灰色的印刷出版生意。也就是這門生意讓他賺錢容易了許多,並買下了威海衛路一棟三層小樓(下圖)。
圖片說明 上海原靜安區劃內的威海路某弄,其51號就是姚蓬子當年因有用紙配額,經營出版印刷生意賺錢購得一棟三層小樓。
解放後,姚蓬子這印刷出版生意不能再做了,他就在當時的上海師大謀得一份編外教職,教了多年文學課。現細細回想,當年各類學校裡有類似歷史問題的教師並不少見。
像姚蓬子作為特務組織的外圍人員並得一定支持的事例絕非罕見,如抗戰時汪偽要員周佛海與胡蘭成就同樣曾給與當時上海的女作家蘇青以印刷紙配額,以支持她辦自己的出版社···
此外,當年汪偽76號特務組織頭子丁默村(電影色戒中的人物原形)和李士群等,在上海灘與軍統鬥得你死我活。但早先他倆還都曾是國民黨特務組織的成員。再則,中統老闆徐恩曾自己也還將原中共地下黨員費俠為妻,並陪伴終身。可見當年的特務組織中的成分也是異常複雜。
圖為汪偽在上海萬航渡路上的76號特務總部大門。現該建築群已被拆建成了有所職業培訓學校的校址。
所以,昔日特務或是那些特務組織中的邊緣人員,遠非像不我們今天在電影電視劇中看見那些完全被臉譜化的特務這麼簡單。而解放後,國家對這類人員的使用政策上,也是在基由歷史情況下給以甄別與區分對待的。對於國家建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知識分子,也給予了出路和合理安置的。
現回憶起當年這些舊事,無非是想說明,解放前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遠比我們現在看見的文藝作品和影視劇中更為複雜,還有許多超出人們想像力的故事可以去挖掘和發現。
圖片說明 費俠早年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後赴蘇聯勤工儉學。歸國後在中共上海機關工作。1931年因顧順章被捕,費俠也被捕隨之叛變。1938年費俠同中統頭子徐恩曾結為夫妻(費俠為徐第3任妻子)。1948年她被選為立法委員,1949年費俠隨去了臺灣。
這是淮海路上某弄內的一「名人舊居」:二戰結束後,曾經的中統特務頭子徐恩曾攜太太費俠(前中共地下黨員,後叛變 費俠為徐的第3任妻子)在滬生活過的舊居。徐恩曾此時因中印緬邊境交通線走私案失去了蔣介石的信任已離開中統 ,去經營貿易。該小樓建築面積520平米,建於1942年,時價老法幣112萬。該弄的小區內共有8棟這樣的三層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