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傍晚,隨著火車鳴笛聲,首趟東莞至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滿載著電子產品、防疫用品、家具、五金等價值300多萬美元的貨物,從東莞常平鐵路貨運站緩緩駛出。中歐班列再添新成員!(12月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兩千年前,古絲綢之路上的沙漠駝隊,開創了中西方貿易往來的先河,促進了歐亞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兩千年後,新絲綢之路上的鋼鐵巨龍,推動了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維護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自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歐班列」成功開行以來,迄今已有近十年的光陰。十年時間,固定車次、線路、班期的「中歐班列」,憑藉著安全快捷、綠色環保、價格低廉、受自然環境影響小等獨特優勢,從鮮為人知到家喻戶曉,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一張靚麗名片。
今年以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全球經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國際貿易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在航空停運、水運停滯等情況下,「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逆勢增長,挑起陸路運輸大梁。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今年中歐班列已經累計開行達10180列,超過去年全年開行量,運送貨物92.7萬標箱,同比增長54%,往返綜合重箱率達到98.3%,再次創造新紀錄。一列列馳騁的「中歐班列」將急需的防疫及生產生活物資送至沿線各國,為戰勝疫情增添了信心和力量,為穩定國際供應鏈、助力全球共同抗疫提供了堅強的支撐和保障,成為沿線各國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
雖然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出現深刻調整,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共建「一帶一路」,常態化開行「中歐班列」正是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民主化的發展潮流。「十三五」期間,中歐班列憑橫跨歐亞大陸的獨特優勢,開行線路越來越多,朋友圈越來越廣,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成為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中歐貿易以及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為緊密的運輸大通道。「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伴隨著「中歐班列」鐵軌延伸的不僅是物流幹線,還有經貿、人文交流的延長線。在「中歐班列」的帶動下,沿線新的物流、工業和商業中心拔地而起,一個個內陸城市擁有了連接海外的便利大通道和口岸,中國製造的日用百貨、服裝、電器等商品便捷地進入到歐洲各國的消費市場;西班牙紅酒、荷蘭奶酪、波蘭水果、德國汽車以及歐洲各地的生物醫藥、母嬰用品、成套櫥櫃等貨物走入中國尋常百姓家,各國民眾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中歐班列」用高品質服務贏得市場的同時,也越來越受到沿線各國和地區人民的認可和歡迎。
「和平、友誼、交往、繁榮」,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絲綢之路文化的靈魂在「中歐班列」上得以延續,這條國際運輸的「黃金通道」正在用中國速度為絲綢之路沿線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牛貝貝)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