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廣西的民族節日農曆三月三,主要是壯族人民祭祀祖先和對歌的日子。這個節日有好幾天,大家從外地回來,共同祭祀祖先,也是個親人團聚的日子,很多壯族地區的人們還開展對歌等娛樂活動,熱鬧非凡,搞得廣西以外的省份都羨慕我們有這麼個節日,還放幾天假。不過今年不行了,往日的盛大節日變成了做一些節日的直播給觀眾在網上欣賞了。
節日其實就是美食主題。三月三這個節日主要吃什麼呢?也就是說我們要準備什麼呢?主要是五色糯米飯。五色糯米飯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在廣西,有幾個有名的糯米民族,像苗族、侗族不少是以糯米為主食,說不吃糯谷幹活沒力氣。確實吃了糯米飯很耐餓。廣西的糯米以靖西香糯、環江香糯和武鳴大糯最佳,幾乎天天要吃糯米飯的苗族、侗族地區產的糯米也都好。色彩是用可食植物提取的汁液染成的。五種顏色是黑、黃、紅、紫及糯米本身的白色組成。薑黃或黃花染黃、紅藍草染紅、紫兩色,黑色糯米飯是以楓葉提取染料液染成,與白構成五色。我覺得也可以用艾草來染成綠色,從來沒見過綠色的糯米飯吧?
五色糯米飯的歷史挺悠久。明萬曆《西事珥》載:「青精飯,用南天燭染飯作黑色,謂之烏飯……今粵人以社日相貴送,然又有染作青黃赤以相雜,謂之五色飯者。」清代詩人沈自修在《西粵記俗》中說:「宣化(今邕寧)武緣(今武鳴)之俗,三月三日各村以烏米飯祀真武。」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武緣縣誌》一書中載:「武俗作黃赤色飯,隨時染之,惟三月三日取楓葉泡飯為黑色,即青精飯也。楓葉老而紅,故昔人謂之「南天燭』。」1888年編的《歸順直隸州志》也說:「清明前後,拜掃故墓、染糯米五色煮熟,供散光彩異常,取小精邪崇不能奪吃之義,祭畢席地團坐,將所簋盤菜葷飯吃,復焚香楮拜跪,依戀不舍,斜日在山始歸。」這裡說到做五色糯米飯的目的是讓邪魔認不出是能吃的糯米飯。又「凡初生子親戚悉以雞黍相饋,彌月之期,為兒剪髮,則以五色糯米飯、紅蛋分送親威兼設酒招飲」。
五色糯米飯一直流行至今,寓意「五穀豐登」,壯族把它視為幸福、吉祥的象徵。平時的新居落成、嬰兒滿月等喜慶日子,都製作五色糯飯來招待前來道喜的親朋好友,或分送左鄰右舍,同喜同賀。「三月三」、「清明節」等傳統節日中,更是必不可少,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五色糯飯,盛況不亞春節。各家各戶備辦祭品,如靖西一帶的壯族農村有雞、魚、燒肉、燒腸、豆腐釀、雞血、酒等。還有香燭和紙幡上墳掃墓,習俗延續至今,五色糯米飯是不可缺少的祭品。
壯族是稻作民族,廣西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四月八是壯族的重大節日,名為牛魂節,這一天讓牛休息,家家戶戶在牛欄前擺上酒肉、五色糯米飯和一捆青草,焚香祝詞。然後將糯米飯和青草分成數份,每頭牛餵一份,表達人類對牛的關心。《歸順直隸州志》這麼說「牛魂節每年五月十四日雨耕耘已畢,選取吉日共作牛魂節。假如一家有四人,即殺四雞鴨蒸糯米,糯仍染五色,蒸熟合雞用大葉包,各人自帶到平日看牛處,至午刻各人相食,另以糯米飯包一大包灌牛食,以酬其耕耘之勞。」歸順直隸州為今日的靖西。
廣西民族博物館有個展覽叫做「五彩八桂」,大概靈感是源於五色糯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