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神秘的東方列車」北京至莫斯科K3/4次國際聯運旅客列車(以下簡稱K3/4次國際列車),從1960年5月24日正式開通後,至今已經運行了六十餘年。
K3/4次國際列車途經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個國家,往返運行15636公裡,共計13個晝夜。列車每周三都會準時從北京火車站發車,在穿行亞歐大陸後,抵達莫斯科雅羅斯拉夫車站。
黃沙戈壁看大漠孤煙,萬裡林海賞春花秋月,色楞河畔望揚鞭牧馬……許多旅客體驗K3/4次國際列車後紛紛感言:一年可以多坐幾趟,因為每個季節的沿線風光各不相同。
除了優美獨特的沿線風景,K3/4次國際列車線路也是「一帶一路」聯結中蒙俄友誼的網紅列車。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歲月中,它推動了亞歐部分國家在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北京到莫斯科國際列車沿線風光。
乘務員全線
保駕護航國際聯運
K3/4次國際列車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向北延伸,縱貫蒙古國,橫穿幅員遼闊的新西伯利亞,幾乎跨越了地球周長1/4的西伯利亞鐵路線。
K3/4次國際列車雖然給乘客帶來美好的旅行體驗,但對乘務員而言,列車上的工作並不輕鬆。據鐵路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列車抵達莫斯科後,會停入庫內整備,車體在烈日下暴曬,車內溫度悶熱異常,經常有乘務員在整備衛生時昏厥。而且由於K3/4次國際列車長年運行在寒帶,且軟、硬臥車沒有配備空調,所以供暖全部是由乘務員燒取暖爐。俄羅斯冬天境內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多攝氏度,列車往返運行13天,乘務員有12天都是24小時不間斷燃煤燒火,以保證車內溫度,做到爐溫、車溫雙達標。同時,為確保旅客的生命安全和列車運行安全,值乘乘務員每五分鐘就要對鍋爐室檢查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大站停車時間長,乘務員還需對列車的臺車做除冰工作,確保列車走行部位的安全。在長時間低溫環境下,有些車廂的電瓶被凍壞無法充電、廁所的水管被結凍無法送水,乘務員們想盡方法,利用膠皮手套自製熱水袋,再鑽入頂棚對管路進行解凍,保障旅客的使用需求。
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客運段國際聯運車隊相關負責人表示,國際聯運對每個作業環節都有嚴格要求,日常業務素質培訓從不間斷。「乘務人員需要掌握多種服務語言,第一時間了解旅客的基本情況,以提供相應服務。如準確了解旅客的國籍、旅行目的、身體狀況及休息、用餐、入睡的時段,回答旅客的問詢,給旅客充分自由的旅行空間。」該負責人說。
K3/4次國際列車乘務員在檢票。
移步換景,
一趟旅程多種體驗
K3/4次國際列車之所以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和歡迎,與今天快節奏的旅遊方式所體現出的雷同感有很大關係。有旅遊從業者分析稱,與機票相比的價格優勢、沿途豐富的美景,以及綠皮車車體帶來的懷舊情懷和時代感,都是吸引遊客乘坐該趟列車的元素,這些體驗滿足了現代人追求不同生活方式、找尋私密空間的需求。
「試想,連續一個多星期在火車上,不用擔心老闆找你加班、父母催你結婚、朋友喊你喝酒,可以完全放空自己,寫寫遊記、拍拍照片,或者看著窗外發會兒呆,是多麼愜意的事。」旅遊博主山庶在遊記中曾這麼寫道。
除了追求獨處的寧靜,也有一家人乘坐K3/4次國際列車,在整個旅途中實現了情感交流和升華。導演徐崢的賀歲電影《囧媽》更是把這趟「網紅」列車的親情屬性詮釋得淋漓盡致。
鐵路旅行家、科普作家羅春曉告訴記者,這趟列車最有特色的環節就是在二連浩特口岸更換列車轉向架。「因為中國鐵路採用的是1435毫米標準軌距,俄羅斯和蒙古國採用的則是1520毫米寬軌軌距,所以列車到口岸後需要更換轉向架。但與其他國際列車更換轉向架時讓旅客下車等候不同,該趟列車的旅客將置身於車廂之中,親身感受整個更換過程。」羅春曉說。
談到旅途風光時,羅春曉說,進入蒙古國境內時,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可以看到火車的行駛軌跡。「因為軌道很多時候是呈S形布局的,所以透過車窗觀察即將駛過的鐵軌和車尾,感覺很奇妙。」
進入俄羅斯境內後,列車將沿貝加爾湖畔行駛很長一段時間,由於車速不快,且可以打開車窗,旅客可以從容不迫地對周圍風光進行拍攝。
「一邊是森林,一邊是湖水,在沿途車站還能拍到乘務員給火車加煤,這都是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到的風景。」羅春曉說,由於列車在車站會停留半個小時,當時他還跑到貝加爾湖邊撫摸了一下湖面。
除了不同的風景,在旅途中,旅客還有機會品嘗到三個國家風格各異的餐飲。「因為列車每到一個國家都要改掛當地的餐車,更換本土的廚師。所以在一趟旅途中,你可以吃蒙古烤肉,喝俄羅斯紅湯,或者手持咖啡杯與各國乘客盡情談天。」羅春曉說。
新婚夫婦乘坐K3/4次列車旅遊度蜜月。
高速鐵路或將打開
亞歐經貿新局面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持續發展使亞歐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有專家稱,現今亞歐之間的人員往來次數、密度和速度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每年僅中歐人員交流就達數萬人次,甚至更多。這其中,K3/4次國際列車便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鐵路合作組織原中方委員、副主席王勇平回憶稱,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經濟蕭條、商品短缺、物價飛漲。而此時的中國,經過多年改革開放,國民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這一時期,北京—莫斯科國際列車成為兩國商品和人員流通的大動脈,每趟列車幾乎都是一票難求、座無虛席。
今天,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上,有鐵路專家提出建議,老的既有鐵路線路或可改建為高鐵線路。如果按每小時300公裡速度設計,相距7000公裡的北京和莫斯科,旅客乘坐高鐵只需24小時便可到達。
對於這種觀點,王勇平表示值得研究。「如果再將亞歐高速走廊延伸到柏林,則從北京到柏林的時間將不超過30個小時。」他分析,這意味著亞歐旅遊和商貿更加便捷,以中國國慶長假7天計算,想去俄羅斯旅遊的人可以實現7日遊,基本可以遍覽俄羅斯最精華的部分景點。
此外,所有想來中國旅遊的俄羅斯人亦然。只要有足夠時間,他們幾乎可以乘坐高鐵遊遍中國大地。「屆時,亞歐各界雙方代表會晤會談將更方便。假如雙方同時從北京或莫斯科出發,可以採取晚上在車上睡覺,隔天在中間某市會談或會商,再用一個晚上時間返回,不僅高效,而且安全。」王勇平說,「這將推動亞歐經貿達到一個新的層面。」(圖片由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客運段國際聯運車隊提供)
■作者: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