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件人生大事,對於很多人來說,高考是改變命運的一大步。在這個考場上,每一個考生都在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家長也把這場考試當做孩子的人生大事,疑問一個不小心的意外,孩子就有可能錯失一個好機會。
最近高考上遲到的這個考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英語考試開場17分鐘後,這個考生急急忙忙來到了考場,但是門口的工作人員攔住了他,不讓他進考場。這個孩子向工作人員解釋,自己只是因為路上手機掉了,回頭撿手機然後遲到了。但是工作人員說,規定已經說了,開考後15分鐘後就不可以再進考場了。於是拒絕了孩子的請求。考場外有很多家長圍觀了這一個過程,跟工作人員求情,但是工作人員也不答應。最後這個考生神情絕望,在考場外看了好久。
這一個畫面被人拍下來放到了網上,有些人同情這個孩子,也有些人覺得孩子的處理本身就不對,高考的時候趕考試才是最重要的。更有人直接說這個考生活該,自己不遵守規則,難道還要規則遷就你嗎?
發生在這個考生身上的這件事情折射出了很多家長忽視的教育——規則教育。很多孩子不在乎規則,認為規則應該為自己讓步,自己可以稍稍不這麼認真的潛意識,其實都是家長沒有教育好孩子的規則意識。
他律的意思就是,孩子認為權威說的話都是對的,並且自己要遵守,這時候的孩子,為了達到權威認可的標準,學會了遵循規則。這個權威可以是老師,可以是家長,只要是孩子認同的權威,就可以對孩子下達規則。
但是他律規則下的孩子並不是真正學會了規則的孩子,在權威消失的時候,他們可以不遵循權威的規則,因為這時候他律的孩子沒有了外人的看管,並不能保證在權威不在身邊的情況下能夠依舊遵循規則。
而在權威不在眼前的時候依舊遵循規則的孩子就可以認為是一個自律的孩子。自律的意思很明顯了,孩子在心中認可了這些規則,所以在只有自己一人的情況下依舊會遵守規則。
自律的人有更好的規則意識,甚至自己的生活態度都會更加積極。但是自律不是嘴上說說的一件事情,很多大人連約束自己都做不到,更何況怎麼教育孩子要遵守規則?
1.家長的過度插手
很多孩子的生活都離不開家長的安排,孩子上學的時候要家長叫起床,回家的時候還要催著孩子做作業。這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都是常事,因為孩子就是好逸惡勞的,這是天性,如果沒有家長看著,孩子很有可能會遲到,被老師教訓等等。但是這就給孩子一個糟糕的暗示,一旦孩子犯了錯,他們就會歸咎於父母的失誤,而不是自己的錯誤。違背規則的人就成為了家長,而不是孩子。
2.只建立了「他律」而沒有建立「自律」
當孩子只在家長在的時候遵守規則,家長不在自己面前孩子就犯懶。這就是一種他律大於自律的情況。這時候的孩子沒有真正學會規則,他們只是害怕權威的懲罰,害怕發怒的家長。於是高考這麼重要的場合的時候,這個考生遲到了,因為在他心中對於這條規則也不是很重視,一把手機重要過高考。
孩子的天性是不愛遵守規則的,所以在一開始,家長要教孩子遵守規則肯定是要以家長的權威來約束孩子的,但是有幾點一定要做好。
1.說清楚規則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小,聽不懂家長的用心良苦。但是家長如果不在一開始就和孩子說清楚規則的重要性,那麼以後想起來的機會就會少了。有的家長甚至會覺得孩子長大以後就懂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有時候孩子即使是懂得了道理,但是也不一定會遵守規則,因為他們的習慣已經是他律的了,所以在一開始就要給孩子埋下自律的種子。仔細和孩子解釋,為什麼上課不能遲到,為什麼回家要先寫作業再玩等等。
2.不為孩子犯錯背鍋
這是很多家長明白,但是又不會做的一點,那麼就從孩子會自己上學開始,就不叫孩子起床,讓孩子自己起床。晚起了遲到家長也不要擔心,越早讓孩子知道,自己遲到會影響自己的學業。了解了不遵守規則的後果,並且自己親自嘗試過後,孩子就會對規則更加理解了。
千萬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把錯誤攬到自己的身上,說什麼「都是媽媽沒叫你起床」之類的話。因為孩子應該為自己做錯的事情負責任,不應該由家長來擔責。
說到底,規則的建立就是孩子適應社會的一個過程,家長不能夠幫孩子適應,因為將來孩子是要自己走向社會的。在孩子學規則的時候,永遠不讓孩子犯錯不是一個好的做法,實際上,讓孩子經歷多一點錯誤,他們才會自己漸漸改正自己的缺點,成為一個遵守社會規則,尊敬社會規則的人。